來源:中醫育兒經(ID:zhongyiyuerjing),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者:蘇木
從某種角度來看,有些身體問題本質是「營養不良」,五臟六腑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滋養,很多人就很好奇,現在人不缺吃,每天吃也很多,怎麼會營養不良呢?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用「欲望」來吃飯了,每天事情太多、飯後一拿起手機,各種信息就撲面而來,很容易被各種東西吸引過去,根本就沒法用心去體會身體對於食物的感受了。
現在有些飲食,過於商業,其實只是在討好我們的欲望,只是為了滿足當下瞬間的感覺,不問脾胃的真實需求,所以很多食物其實是身體不需要,是我們欲望需要,導致吃的東西傷到脾胃,也沒有轉成有效的營養,自然營養不足了。
現在有些小夥伴的飲食結構中,存在三個問題。
一、生冷食物太多;
二、油膩食物太多;
三、口味太重,
而脾胃最需要的溫暖易消化食物,反而太少了。
我們祖先一直喜歡吃熱氣騰騰的食物,只在有酒的情況下,才吃冷菜,因為他們很早就發現用火來烹飪,讓食物更好消化,節約了身體用於消化使用的元氣,有更多剩餘的元氣,用於思考問題,發展出智慧來。
從中醫角度來看,過量的生冷食物容易傷脾陽,且不容易消化,食物被身體吸收的利用率很低,所以中國人一直習慣吃熱氣騰騰的溫暖食物,來滋養五臟六腑。
油膩食物攝入量太多,也是我們目前飲食結構中面臨的一個問題,中醫講「五畜為益」,適度吃一些葷食可以補益我們的五臟六腑,但是如果做的太油膩、吃得太多,就容易造成脾胃負擔太重,反而被身體當作垃圾排出去,利用率也很低,反而造成營養不足。
對於孩子來說,五味太過,也是飲食中的一個大問題,因為孩子的五臟還很嬌嫩,其能夠承受的口味能力是低於成年人,越小的寶寶口味要越淡,五味可以養五臟,但是太過則會傷害五臟,具體如下:
味過於酸
酸味補肝,味過於酸,反能傷肝,引起肝氣偏勝,就會克伐脾胃(木克土),導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礙。
味過於鹹
鹹味補腎,味過於鹹,反能傷腎,損壞骨頭,還會導致腎氣偏勝,就會抑遏心氣(水克火),引起氣短。
味過於甘
甘味補脾,味過於甘,變成甜膩,反能傷脾,引起胃脹不適,還會克伐腎水(土克水),出現面黑。
味過於苦
苦味補心,味過於苦,反能傷心,導致心肺功能障礙(火克金)。
味過於辛
辛味補肺,味過於辛,反能傷肺,出現筋道弛緩不利(金克木),又因為肺主氣,傷氣可引起神傷而發生精神衰弱。
大多數孩子的飲食,日常都比較講究,生冷和油膩比較少,味道也比較淡一點,但是往往出現在外出吃飯的時,很多人覺得在外面吃,偶爾吃冷點、吃膩一點也沒關係。
理論上是沒有錯的,因為身體有自我調節能力,沒有那麼嬌貴,但是具體到自家娃,還是要掂量下的消化能力和當下的狀態,如果孩子病剛好、天生脾胃虛弱、正處於積食狀態、體內有燥熱等等,可能一頓錯誤的飲食就成為生病的導火線,或者傷害脾胃的導火線。
不要踩到脾胃的底線
健脾補脾,也沒有那麼複雜,日常吃對就是養脾胃,我們只要記得脾胃應以溫暖易消化的食物為主,記得中醫倡導的飲食結構: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特別是不要用水果代替五穀和蔬菜,知道飲食的邊界,不要輕易去踩脾胃的底線 ,你善待身體,身體就會善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