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姝
「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中秋佳節,自然少不了月餅為伴。自古以來,月餅就承載了很多美好意境與文化內涵,今年的月餅又有什麼新特色?哪一款月餅最受歡迎?有沒有顏值和美味雙雙在線的文創月餅?來來來,快隨著我們去月餅市場逛一逛,在「秀色可餐」中大飽口福吧。
散裝月餅、盒裝月餅:價格親民、品種多樣受歡迎
日前,記者來到一家大型超市,一進門就看到貨架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月餅,京式、廣式、蘇式、木糖醇、滇式月餅等,可謂種類繁多,格外醒目。
售貨員介紹說,目前散裝月餅比較受歡迎,銷量比較大;其次就是一些小包裝月餅,賣得也不錯,價格都在一百元之內。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月餅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大部分月餅禮盒的價格集中在80元至160元,中等價位的產品仍是市場主打產品。
記者看到,相比以往,月餅包裝今年也是「輕裝上陣」、簡單明了,沒什麼裡三層、外三層的煩瑣裝飾,打開包裝盒就能看到月餅。月餅禮盒的包裝材料也呈現出了簡約、環保特色。比如帶有草原風的西貝莜麵村月餅,不僅在原料中加入了雜糧和特色莜麵,其包裝盒也是由環保的甘蔗渣製成。
北京老字號稻香村食品集團相關負責人劉志勇告訴記者,今年稻香村除了五仁、棗泥、椰蓉等傳統口味,還推出了一系列創新口味的月餅,降低糖度、油度,主打新潮、營養,口感也更佳。例如「流心奶黃」系列月餅,使用黑松露、燕窩等原料,口感細膩,綿密酥軟;還有「黑金月餅」,選用黑小米、黑小麥、黑玉米、黑芝麻、黑香米組成的複合粉,主打營養健康。
記者還發現,今年很多餐館也推出了極具特色的月餅。比如,「海底撈」推出的麻辣牛肉等4種創新口味月餅,搭配了麻辣、香辣、原味3種火鍋料月餅小料,仿佛「一盒月餅把『海底撈』打包帶回了家」。
文創月餅:用美食和顏值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融合
「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如果說傳統月餅以價格實惠、味道豐富取勝,文創月餅則是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用時尚方式重新演繹,把傳統文化內涵變成大家可以真實感受到的美味,備受年輕人青睞。今年中秋,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敦煌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組團進軍月餅界,各式文創月餅不僅拼顏值,還講究「再利用」。
記者在故宮博物院文創店裡看到一個藍色布盒子上,一隻開屏孔雀栩栩如生,藍黃相間展開的羽毛綻放無限斑斕,看上去典雅華貴。據了解,這是一款錦盒系列月餅,有「錦盒·福昕」「錦盒·吉麗」「錦盒·瑞琳」3種。錦盒畫面都源自故宮館藏名畫,盒子側面浮雕了《藍瑛澄觀圖冊》。這個有孔雀畫面的錦盒是「錦盒·瑞琳」,設計靈感來自清代《廣繡百鳥爭鳴圖》,畫中旭日初升,梧桐垂蔭,鳳凰立於高石之上引頸向日,瑞鳥雲集,寓意歡樂祥和、闔家團聚,這也正符合每個人的心意。
老字號稻香村也和故宮聯手推出了中秋月餅,創意靈感是院藏乾隆皇帝的「月明滿地相思」璽,每一枚月餅宛如一幅別致的古畫,秋景、玉兔搭配古詩詞,別有一番風味。
不僅有顏值,「博物館牌」月餅還在月餅盒上拼創意。如國家博物館今年推出的「月光禮盒」裡,月餅表皮既不是傳統蛋黃色,也不是透明冰皮,而是玄墨色。四款不同口味月餅外表分別做成月球、星軌、黑洞和星雲造型。這款月餅盒子也有玄機,炫彩鐳射光封套將國博館藏「天文圖」碑拓片秀出來,現代手法鏤空設計讓星空軌道呈現在月餅盒蓋上。據介紹,盒子裡小夜燈電池可以更替,不僅可以點亮,而且盒子還能用於收納重複利用。而故宮錦盒月餅,設計師還專門設計了盒內首飾託,月餅吃完了,月餅盒可改裝為首飾盒。
劉志勇介紹,文創月餅的特色就是有文化、有顏值、有趣味,給人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今年中秋,稻香村也與故宮、王者榮耀、劍網3、康師傅、皇冠曲奇、樂樂茶等品牌聯手推出了文創月餅,將月餅與遊戲、飲食、茶飲等各類生活場景深度融合,特別受年輕人歡迎。
家鄉風味、兒時味道:吃月餅也是一種情懷
「我最喜歡小時候吃過的月餅——自來紅和自來白。」從小在北京長大的張女士,說起自己喜歡的月餅如數家珍。她說,別看這月餅小,但是掰開后里面的配料很豐富,有核桃仁、白瓜仁、青紅絲和晶瑩剔透的冰糖等。一到中秋節,我都會買上幾個,趁著月光,慢慢品味。感覺就是一種長不大的童年情懷吧。
據了解,自來紅和自來白是一款傳統京式迷你月餅。自來紅是燙麵製成,自來白是冷水和面,所以呈現出不同顏色。自來紅因為麵粉中摻有糖,白色餅坯在烤制時就變成棕紅色,月餅上面自然形成了一個深紅色的紅圈叫磨水戳。
老家在甘肅天水的扁舟告訴記者,他最喜歡吃媽媽做的老式月餅,以核桃、黑芝麻、花生、冬瓜仁等多種原料為餡,經過滾捏、打模成型、蒸熟、烤黃,皮薄餡兒多,甜而不膩。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現在各式月餅製作教程也輪番登上熱搜,家庭自製月餅越來越流行,獨具特色,充滿了濃厚的手作之情和家的味道。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中秋特色月餅,無論是哪一種,都賦予我們內心一種深厚的情感。如果中秋節你在遠方,想家了就吃一個家鄉風味月餅吧。」扁舟說道。
(據《中國婦女報》)
請本版作者與本報聯繫,以便略奉薄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