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考試的試卷絕大多數都分為基礎知識、閱讀,作文三大部分。多年的閱卷觀察、分析,閱讀題失分最多,得分率低。可見,「閱讀」是學生感到最困難的。「閱讀」題的特點是:涉及知識面廣,測試的角度和層面比較豐富,綜合程度高。所以,學生感到有一定難度。要想讓學生取得好成績,必須在平時教學中認真指導,考試前認真搞好「閱讀」複習。
第一,要做到「應變」。平時課堂教學是以篇為一體的,而考試是以一個自然段兩三個自然段為單位。一段或幾段不等於篇章,局部不等於整體,這一點我們當教師的必須清楚。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要求對整篇課文內容有所掌握,熟記文章結構和主要內容。最好是讓學生背誦重點課文,解題時就可以觀局部想整體。
學生回答閱讀題時,讀原文後,就要回想起是課文中的那一段。弄清楚選段與全文有哪些不同。是總述還是分述,與整篇文章是什麼關係。學生在辨析的基礎上,首先要理清全文的脈絡,弄清「部分」在整文中的位置,是第幾段,對全文起什麼支撐作用。掌握了基本要領,學會了舉一反三,無論全篇還是語段,無論課內還是課外,也不管題目怎麼靈活,學生都會迎刃而解。在平時教學中,就要指導學生學習各段與整篇文章關係是怎樣構成的。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分泛讀和精讀。泛讀是提高閱讀速度,學會快速把握文章要點,以量取勝。精讀是提高閱讀深度,學會理解與發揮,以質量取勝。在閱讀時間分配上,應各佔一半。考試時,時間短,要求學生快速瀏覽一下段落,回顧全文,然後精讀,理解答題。
第二,要注意關聯,從篇章到語段的「變」,是一個方面,「關聯」是另一個重要方面。段落是篇章的一部分,如果不從整體的高度來理解段落,對段落的理解就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答題時就會錯,或者回答不完整。
所以,在平時與複習中要認真指導學生體會文章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繫,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第三,要把握好教學目標。「目標」指各年級的考查目標,學好《教育大綱》,細細分析目標,圍繞「目標」教學,圍繞目標設計練習題,圍繞目標複習。時時對準目標,提高效率,減少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第四,打好基礎。能力的體現,要藉助堅實的基礎。「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就難體現巧,沒有紮實的基礎,答題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閱讀題中不僅僅是閱讀能力的考查,也有基礎知識的考查。如注音、詞語解釋、寫近反義詞,等等。因此,不能忽視指導學生平時與複習時基礎知識的積累,基本技能的訓練。
閱讀能力的教學與輔導要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綜合。從基礎知識到句、段,篇要落實貫穿到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學生的閱讀能力定會提高,在閱讀題的考查中不會感到困難的,定會取得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