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男子常用服飾之袍衫

2020-12-25 漢服衣冠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襉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

衣和裳沿襲古制。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祭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但一些有身份的人家平時私居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這種人家的主人一般穿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燕居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大帶。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且如前述,有官職的穿錦袍,無官職的穿白布袍。

宋代的袍長到腳,有單和夾,本來有棉絮的稱袍,又叫長襦,唐以後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粗布袍,顏色以黑白兩色為主。

宋代承襲其制,總體上是圓領,右衽,且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大類,具體式樣和名稱上還略有差異。

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

作為男子日常衣著,衫在宋代品種、式樣最多。根據原料質地分為布衫、羅衫、毛衫和葛衫。

富貴人家穿的衫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

根據用途有內用的汗衫和披在外面的涼衫。

根據顏色有紫衫、白衫、青衫、皂(黑)衫、杏黃衫、茶褐衫等。

紫衫本來是戎裝,窄短,故又稱「窄衫」,前後開衩以便於騎馬,因為通常是紫色的所以叫紫衫。

白衫就是涼衫,因為大都是淺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

到宋孝宗時,規定白衫只作為弔慰兇喪時的服裝,其他場合不再穿用。

根據式樣有交領和頜領形式。此外還有一種襴衫,就是在一般的衫下擺處加一條橫襴,一般用白細布製作,圓領大袖。

這種衫在宋代一般文士、書生常穿。因這種衫的樣子接近官服,所以官員中也有很多人穿。

還有一種叫帽衫,是因頭戴烏紗帽,身穿黑色羅制圓領衫而得名。

相關焦點

  • 衣裳裙紗、袍衫襖褙都在哪個朝代流行
    一、隋唐時期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服飾,一般多在重要的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以及出嫁等。此外,還有襴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並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二、兩宋時期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
  • 宋代袍衫在不同場合的應用
    唐代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其遺風。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人稱唐代的缺胯衫為「四衫」,稱缺胯袍為「四袍」。即袍衫的腋下,擺縫下端開氣。這是與缺胯袍、缺胯衫的一致之處。所不同的是宋代的四袍、四衫為圓領,右衽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然而,上衣下裳分裁連屬的深衣式袍服不是中原地區特有的服裝款式。在西域民族當中,也有著類似的樣式。並且,部分西域服裝的袖口也是斜裁縫製,與中原服裝的斜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西域民族服裝也沿襲著「十」字型平面結構中華一統的文化特質。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上身著糯、衫,下身穿裙子,「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褲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民族服飾大為交融。
  • 歷朝歷代的服飾更替與傳承,唐代豔麗開放,宋代典雅簡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略寬鬆。那個時期,以周禮為之最,服飾成了禮儀的最好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服飾制度走向了體面化、正式化。唐代女子宋代服飾宋代的服飾沒有唐朝那麼豔麗,開放,服飾造型主要以簡潔質樸、顏色淡雅、色調單一為主,但是整個氣質顯得更自然、更典雅大方。
  • 盤點我國各朝代的服飾,每一個都有特色,我都好喜歡
    胡服則指我國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服飾,他們為了騎馬的需要,多穿短衣、長褲和靴。戰國時期的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其衣有單衣、袍、裘之分,此時的袍分內衣,裘為外衣,但穿著是裘外面罩以裼。袍則有直裾袍、曲裾袍之分。
  • 契丹的遼,女真的金,蒙古的元在服飾上有哪些異同?
    服飾是指裝飾人體物品的總稱,包括服裝、鞋、帽、襪子、手套、髮飾等,古人用來遮羞,如今人對於新事物的認識不斷進步,服飾的材質,樣式也多種多樣。古代契丹的遼、女真的金、蒙古的元在服飾上有哪些異同之處呢?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西北的回鶻族和吐蕃族男子也都有髡髮的風俗,但只有契丹族男子垂散發,回鶻、吐蕃、女真男子都垂辮髮,到元代蒙古族男子也髡髮,卻是在前額留一塊桃子式髮結成辮髮,並在一隻耳朵上戴耳環子。
  • 講究衣品 歷史上的宋朝時尚獨特幞頭,宋代服飾的象徵
    劇中服飾高度還原歷史。《清平樂》中的宋仁宗。《宋仁宗坐像軸》。服飾之美。到了宋代,幞頭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頭。宋代的幞頭已脫離巾帕演變成了帽子。幞頭之所以在宋代流行,還真是為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黃強說,「幞頭伸出兩腳,伸出的長度約一尺左右。戴著這樣的幞頭上朝,為了避免幞頭碰撞,官員們彼此就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無法交頭接耳。」
  • 宋朝文化是多元化的,那麼宋朝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呢?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有黑白二色。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衫。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兇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褻即貼身穿的衣服,有輕浮、淫穢之意。內衣的另一種形制「苞」,《釋名·釋衣服》:「袍,苞也。苞,內衣也。」因古代染色技術不高,「暑天近汗之衣必無色」,最初的內衣面料多採用本色葛布。漢代有「羞袒」(鄙袒)、「汗衣」(汗衫)的內衣形制,汗衣與其他內衣的不同在於男女、貴賤皆服。而女子的「心衣」 上端用「鉤肩」,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作為常用面料。
  • 華夏服飾的演變,從學穿衣服開始
    古代帝後百官的服飾同土庶百姓的服飾差別甚大。士庶百姓服飾1、商周時期商周時期絲紡繡染技術已相當成熟。貴族多穿窄袖衣,有紋飾。東周男子服飾多戴冠、穿矩領窄袖長衣,腰佩劍,右側掛玉佩。軍中有穿胡服者,特點為齊腰短衣。後漸傳到民間。出土窄袖短衣雜技藝人銅俑,可為例證。2、春秋、戰國時期士庶男子服裝為深衣制。一般頭戴高冠,有帶繫於頜下,穿曲裾深衣形大袖寬衣袍。
  • 古代龍袍是專屬服飾豈能亂稱呼
    袍是上下相連的深衣製造,形式為直腰身,過膝。這種衣、裳為一的服裝對後世影響很大,諸如唐人的「襴袍」,明人的「曳撒」,均為此制。周文中所附圖示當為上衣,而非裳非袍。此外,龍袍的名稱專指皇帝、皇后貴妃和皇子的袍制,親王袍制雖繡有龍紋,而不能稱之為龍袍。例如:清代親王服制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只能稱親王補服。根據文章圖示與說明,此袖長四十釐米,筆者懷疑是衫。
  • 讓以時尚為名的國家汗顏,衣冠之邦,華夏服飾文化千年變更
    章服制度形成於周代,周代關於當時服飾的直接記載見於《禮記》、《周禮》、《儀禮》,此外,青銅器銘文中也有零星資料,根據上述資料,周代男子服式已有冕服、棄服、元端、深衣、袍、裘等。根據使用場合的不同,又可分為禮服(祭祀之服)、朝服、田獵服、兇服和兵服。周代的章服制度,被一直沿用到清末,中間雖經歷代統治者增刪改易,但基本形式和精神是一脈相傳的。
  • 初唐女性服飾之美
    主要服飾為窄袖汗衫子、半臂上衣、長裙、披帛等。永泰公主墓壁畫當時女性除了衫子、半臂、長裙外,還有常穿襦、襖、袍。衫是夏季衣服,一般單層,用羅、觳、紗等輕薄織物。襦是冬季衣服,內絮棉白,增加保暖,搭配裙子,又稱襦裙。按裙腰之高低,將襦裙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裡的區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於衫,復襦則近於襖。襦衫的顏色,以紅紫為流行。如唐詩常稱為紅羅襦,紫羅衫。
  • 唐代男子主要服飾之幞頭紗帽與圓領袍衫
    幞(fu)頭紗帽與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飾。幞頭又作「襆頭",它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由東漢幅巾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其形制比英王踣樣更高但無前傾,圓球之狀也漸漸消失,頭部略呈尖形。隋唐時期的首服,除幞頭之外,還有紗帽。唐代紗帽被用做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飾,在一般儒生隱士之間廣泛流行。紗帽的樣式,大多由個人所好而定,惟以新奇為尚。這個的期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
  • 真正的宋朝服飾,你知道多少?
    現如今,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漢服服飾呢?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今年夏天的宋朝服飾,是非常流行的一個元素。那麼,大家應該也對宋朝服飾有一定的了解吧! 雖說現如今的宋朝服飾非常流行,但是,大家知道宋朝女子服飾圖片的真實樣子是什麼樣的嗎?
  • 關於中國古代的服飾,歷史上哪個朝代的服飾最好看?
    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
  • 客家服飾色彩的多元情結
    首先,從服色使用歷史看,我國封建王朝服色的使用禮制森嚴,常用來區分地位尊卑。藍色,在我國古代常常是小官吏和儒生的服裝主色,這類服裝漸漸被稱為「藍衫」。這一詞最早多見於唐代典籍,粗略統計,僅《全唐詩》中「藍衫」一詞就出現過八次,如殷文圭《賀同年第三人劉先輩鹹闢命》云:「甲門才子鼎科人,拂地藍衫榜下新。」
  • 滿族服飾之旗袍
    不開衩旗袍為常服,一般為旗民的日常之服。男子旗袍所戴佩飾較為講究,常見之物有荷包、解食刀、火鐮、扇套、匙、箸、牙籤等物品。 清朝時期,內蒙古的滿族農家因長期與蒙古族、漢族雜處混居,深受漢族服飾的影響,加之窄袖長袍不適於農田耕作,於是窄袖多變成喇叭袖。長袍四面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或不開衩,且以肥大為美。清朝時期,內蒙古地區尤以綏遠城滿族男子的旗袍最為典型。
  • 古人的「袍」是什麼樣的
    袍,亦稱袍服,是直腰身、過膝的外衣,多為兩層,冬季則納以綿絮。其制起源較早。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袍衫」條說:「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國語》曰:袍以朝見也。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絹為之。」戰國以後較為常見,男女均可穿著,主要分為龍袍、官袍、民袍等。龍袍,是皇帝專用的袍服,因袍上繡龍紋而得名,其制多為盤領、右衽、明黃色。唐代高宗朝規定臣民不得僭服黃色,於是龍袍別稱黃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