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吃飯慢的小朋友趕去廁所吃,不是職業道德缺失,就是教育引導手段匱乏。
▲視頻截圖
文 | 梅堂
孩子吃飯吃得慢,就得被趕去廁所?據華商報報導,近日,大荔縣有家長反映大工地的京師童迪幼兒園粗暴對待學生——孩子吃飯慢,老師讓到廁所吃飯,有的孩子一天三頓飯都得去廁所吃。這引發熱議。對此,涉事園方承認確有此事,事情已處理完。大荔縣教育局監察室已介入調查。幼兒園班級作為一個集體,老師要負責的孩子很多,如果一個孩子在吃飯或者其他方面慢半拍,確實會給整個班級活動、老師帶來一些麻煩。因此,老師希望孩子能動作快一點,跟上集體活動,並非完全不可理解。但孩子吃飯慢就被要求去廁所吃,不僅有失簡單粗暴,還有變相體罰之嫌。這並非上綱上線。該事件中,就有孩子怕被老師趕去廁所,「即使燙點也會很快吃完」,導致嗓子被燙傷,「治療大半個月不見好轉」。從孩子反映來看,被趕去廁所吃飯的孩子不在少數。從監控看,有的孩子「有時早中晚三頓飯都會去廁所」。可以看出,這粗暴的手段已成為相關老師解決孩子吃飯慢的「利器」。箇中反映的,不是職業道德的缺失,就是教育引導手段的匱乏。對幼兒園小朋友這種低幼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教育不在於會背幾首詩、會多少英語單詞,而在於在吃飯、穿衣、玩耍這種日常環節中塑造良好的生活習慣,根據展現出來的性格特點加以引導,為以後的生活、學習打好基礎。這並非易事,需要教育者有科學理性的方法及極大的耐心,很多時候,耐心更顯重要。畢竟,孩子不是機器人,愛心和容忍度是教育者最起碼的素質。用趕去廁所吃飯這種手段來「威脅」小朋友,對涉事老師來說是省時省力了,卻是對為人師者職責的無視。作為幼兒家長的我,在看到這則新聞時就心有戚戚焉:我家娃每頓飯動輒也能吃上三四十分鐘。孩子吃飯慢,本是很多中小班小朋友的特點,畢竟很多孩子還處於精細動作的發育期。作為幼兒園老師,顯然應仔細甄別,與家長共同配合,對孩子加以引導,而不能一味將其認定為缺點和毛病。 眼下,當地有關部門已介入,期待能以公平處理,對此事中暴露出的職業操守缺失等問題有所交代,更希望更多幼兒園、幼師從業者能由此懂得:教育孩子尤其是低齡幼兒,也是一門需要用心的活,對他們的教育與引導必須跟「粗暴」劃清界限。□梅堂(媒體人)
編輯:陳靜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