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9月剛上大班,孩子說自己經常被叫到廁所吃飯,有時早中晚三頓飯都會去廁所,娃說廁所味道比較大,吃飯難以下咽,還說這種情況上中班時就有。即便吃得慢也不應去廁所吃,園方對此要有個說法。」小張對幼兒園這種行為表示難以接受。
10月9日,在一名家長提供的視頻中,一名幼兒說,吃飯時吃得慢、吃不完就會到廁所繼續吃,廁所吃飯有點噁心,吃不下去,但沒辦法。自己本身就吃飯慢,所以早、中、晚飯都到廁所吃。而在另一段視頻中,有家長詢問幼兒都有誰去廁所吃過飯,視頻中的幼兒說出很多個名字。
10月8日,家長們到幼兒園討說法並希望查看監控,但園方稱監控損壞了,「8日縣教育局也進行了初步調查,稱確有孩子到廁所吃飯的事,但都是孩子自願的,老師未強迫。8日下午,園方將監控修復後,部分家長看到不時有孩子端著飯碗進廁所,還有的孩子吃完飯從廁所出來。」小李說。
9日下午,家長小張告訴記者,9日家長又到幼兒園討說法,園方承認有此類事件發生,向家長道歉,並承諾了後續整改辦法,家長以後可隨時監督。
京師童迪幼兒園一負責人表示確有此事,事情已處理完,詳細情況詢問上級教育部門。
大荔縣教育局學前教育股一工作人員表示,已接到家長投訴,教育局監察室已介入調查。
陝西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賈宇認為,該幼兒園要求吃飯慢的幼兒到廁所吃的做法欠妥。幼兒吃飯慢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引導,若換成懲罰性方法,如到廁所吃飯,或許不但不能糾正,還會適得其反。
從心理角度分析,大班的幼兒已能夠清楚地描述自己的遭遇,說明這種行為已經對幼兒心理造成一定影響,嚴重的話,可能讓幼兒對以後吃飯和如廁兩件事產生恐懼或排斥心理。
賈宇還表示,園方或為方便管理,要求儘快就餐才引發此行為。而幼兒因懼怕老師,可能會不顧飯菜涼熱立即吃完,對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園方應給幼兒充分空間和時間慢慢糾正,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相同,懲罰性方法引導或許會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針對這一問題,在教育系統工作多年的教育學專家劉鵬表示,幼兒園堅持保育和教育結合,其中也包括對幼兒生活習慣養成的強化,比如吃飯不能過慢、不能東張西望,該幼兒園出發點是好的,但行為是錯的。首先,廁所吃飯不衛生,其次會對幼兒身心造成一定傷害,對孩子應以關愛和教育為主,而此種懲戒行為具有一定侮辱性,應立即叫停。
劉鵬說,幼兒園應採取代幣法(激勵政策)糾正,如對吃飯快的小朋友獎勵小紅花,引導吃飯慢的小朋友慢慢改變。公眾不應只是關注園方及老師的做法,相信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此事其實暴露出了學前教育的另一個深層次問題,怎麼讓中國家長接受孩子在困難和挫折中長大?所以當前應該建立一個合理合規合法合情的懲戒教育。而大眾應理智看待該事件,不是簡單地批評幼兒園和老師。
類似案例
■2009年1月,中國青年網曾轉載報導「幼兒園老師讓孩子在廁所裡吃飯」一事,事由是因有家長發帖爆料「廁所門」事件,因為自己孩子吃飯有時會吐,老師怕影響別人就讓其到廁所吃,此事引發眾家長憤怒。最後園長當面向幼兒道歉,並保證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2009年7月,都市時報報導「昆明一幼兒園老師罰5歲孩子到廁所裡吃飯」一事。5歲的小齊因調皮被罰在廁所邊上站著吃飯,家長認為,老師要懲罰,家長沒意見,但罰孩子站到廁所邊吃飯是侮辱人格。園方表示會調查,教育局也介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