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孩子吃飯慢被叫去廁所吃,教育卻說孩子是資源的,這明顯是在「護犢子」,如果是教育局長的孩子被叫去廁所吃飯,教育局還會這麼理直氣壯的回應嗎?
10月9日,有家長向媒體反映,孩子因為吃飯慢被老師叫去廁所吃飯,而當媒體到幼兒園調查的時候,園方回應說視頻監控壞了,隨後教育局介入調查,之後回應稱確實有孩子到廁所吃飯,老師沒有強迫要求,孩子是自願行為。
不過,在媒體爆料以後,當地政府協調相關單位介入以後,尤其是校園監控修復以後,幼兒園園長及帶班老師被停職處理,隨後政府表示將會徹查到底,最終的調查結果將隨後向社會公布。
對於這件事情的兩次轉折,讓不少家長心疼不已。有家長表示,如果不是孩子因為嗓子疼去看醫生,可能到現在還不知道幼兒園老師的「暴行」。原來,之前有孩子訴苦說嗓子疼還不在意,以為是有炎症,但沒想到看醫生以後被建議吃飯要慢,嗓子疼完全是因為吃熱飯速度快導致的。
到廁所吃飯並非個例
這件事情被越挖越深,幼兒園的孩子一般都不足6歲,但當家長詢問都有誰被老師叫去廁所吃過飯,有些孩子竟然能說出很多名字,還表示自己吃不完飯就會被要求去廁所吃完,有時候甚至一天三頓飯都要到廁所吃飯。
為什麼教育局的調查結果與政府的完全相反?
視頻監控被修復以後,再去多問幾個學生,完全可以知道幼兒被叫去廁所吃飯究竟是什麼情況,但可惜的是,教育局卻回應了三個字——「自願的」。且不說按照大人思維,去廁所吃飯肯定是難以下咽,現在小朋友都具備了基本的意識——廁所是大小便的地方,並不是廚房。那麼多小朋友都去過廁所吃飯,而且往往不止一次,教育局竟然可以冠冕堂皇地回應說是孩子自願的。不得不讓人懷疑,教育局的第一撥調查人員究竟是「護犢子」還是有利益牽扯。
在這背後遠遠暴露的問題值得深思
從老師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可以看出,不僅是老師,幼兒園的園長也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幼兒園不同於中小學,面對的基本還無法完全生活自理的幼兒,更應該注意的是「保育」而不是「教育」。
對待幼兒園的小朋友,循循善誘或許比懲罰的作用更大,比如說,獎勵一個小紅花、點一個眉心紅等等,都可以激發孩子們的獲得表揚的表現欲。如果只是一味地懲罰、訓誡,反而非常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其實,發生這種要求孩子到廁所吃飯的事情並非個例,早前也有類似的做法被曝光,但總是屢禁不止,最根本的還是幼師素質亟待提高。在國內的幼兒園,尤其是縣城及鄉村幼兒園,不部分幼師連教師資格證都沒有,有些幼師乾脆就是高中學歷的年輕姑娘,對於如何教育幼兒,既沒有系統的理念,也沒有足夠的耐心。所以,幼兒園出現這樣的或那樣的問題,終究是無法避免的。
想要不再類似的事情發生,關鍵還是加大對幼兒園的財政投入,提高幼師的待遇,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當然,家長不能當甩手掌柜,這是最基本的保障。
註:文中圖片與事件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