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血腥的王權殘殺

2021-03-03 喻以流年

歷史的魅力,在於不可預知。

八王之亂,應該是兩晉王朝歷史的轉折,甚至於,是整個中國歷史的轉折。但在當時,每一個身處旋渦中的人,都不會預料到是這樣一個結局。

他們只是被裹挾於其中,無法自拔;他們只能是拼盡全力,追逐勝利——雖然,這個追逐又加劇了亂象的延續,讓身在其中的人更加難以脫身。

最終,在這一層層的自我強化中,西晉王朝變得體無完膚。而經由八王之亂,秦漢帝國也最終解體,隨即開啟近三百年的亂局。

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這一場冰與火淬鍊的殘忍遊戲。

有鑑於要出場的司馬會很多,所以我們給「八王」刷上了各自的標誌色,希望有助於大家閱讀

整個八王之亂,前後持續近二十年,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以晉武帝留下的輔政班底被清洗,賈后登臺執政為收場。此後,天下大約維持了七八年的和平。

/ 第二個階段,起於賈后對太子司馬遹的痛下殺手,以趙王司馬倫被殺而告終。

/ 第三個階段,則可以概括為列王紛爭,最終由東海王司馬越勝出,八王之亂結束,西晉王朝也走向終點。

閒話休敘,我們這就進入正文。

能把自己的國家搞垮的開國皇帝不多,晉武帝司馬炎算是其中一個。

晉武帝本身並不是暴虐之人,也遠遠稱不上是一個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的帝王。如果把歷代皇帝做個排位,那麼他應該能取得中等偏上的名次。

但是,也正是因為他臨終前的一波騷操作,大晉朝這個由他創立、僅僅統一天下二十多年的政權,才會在他身後快速地分崩離析。由此,也讓中原之地——這片華夏族已經生存繁衍了三千年的土地,第一次淪喪於異族之手。

一切的事情,還得從他的傻兒子——太子司馬衷說起。

武帝為這個傻兒子簡直操碎了心。面對著齊王司馬攸可能爭奪儲位的威脅,武帝置幾十年的兄弟親情於不顧,硬生生逼死了這個一母同胞的親弟弟。

但沒有司馬攸,並不意味著司馬衷就能當個好皇帝。隨著太子的年紀越來越大,他的智商已經成為公認的絕症,朝中大臣集體宣布放棄治療。

到了最後,只有武帝還在維持著自己驕傲的倔強,他幾乎是一個人在孤獨地戰鬥,希望兒子能順利繼位,守護好西晉的基業,這真是一個仁慈的父親美好而又虛幻的夢想。

而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也還是有人跟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雖然數量微乎其微,但至少不是沒有。

| 第一個是武元楊皇后,也就是司馬衷的生母。

武元楊皇后在太子司馬衷16歲時即已病逝,但她跟晉武帝一樣,對於兒子的愛護也是無微不至的。甚至於到了臨終前,她都還在為兒子謀劃,給兒子要了一道護身符——當然,她不會預料到,正是這道「護身符」,開啟了後面的無窮亂源。

彼時,晉武帝寵愛胡貴妃,這讓楊皇后感到擔憂:她死後,胡貴妃會不會繼為皇后呢?胡氏一旦成為皇后,太子的地位就將岌岌可危。

因此,在楊後病故的這一年,朝廷下了一道詔書,說「自今不得以妾媵為正嫡」,妾室不能升為正位,這從法理上限制了胡氏做皇后的可能。

但楊後還是不放心,在把胡氏的路堵死之後,她又給丈夫找了一個新皇后。肥水不流外人田,楊後找的這個人,是自家叔父楊駿的女兒,楊芷

這種雙保險,算是徹底斷絕了胡氏做皇后的可能。

這是楊後臨終前最後的囑託,伉儷情深的晉武帝含淚答應。兩年後,司馬炎終於踐行當時的諾言,立楊芷為後,史稱武悼楊皇后——為了有所區分,下文我們就把她稱為小楊後

此事的成行,並非一帆風順,其間多有波折,比如,楊氏家族內部的反對意見就不少。

兩位楊後的叔父楊珧曾專門上書武帝,說一門二後,這種家族自古以來就沒有不滅門的。皇上您如果非要冊立,那麼我請求一份詔書,如果日後有滅門之禍,希望能憑此詔書獲得豁免。

武帝也同意了楊珧的請求,鄭而重之地寫了一封詔書,收藏在太廟裡。楊珧這才放心——一個巨大的flag,已經在迎風招展。

整個楊氏家族裡,最無憂無慮的,就只有小楊後的父親楊駿一人。女兒要當皇后了,以後自己升官封爵肯定不在話下,楊駿的心裡簡直樂開了花,走路都要飛起來。

| 第二個為司馬衷當皇帝保駕護航的,還有他的醜老婆賈南風。

不管賈南風后來如何興風作浪,但在確保司馬衷登基這件事上,她可以稱得上是不遺餘力的。早年間,為了應付武帝對司馬衷的考察,她使盡了各種作弊的手段,生怕太子在武帝面前露醜。

這些手段,其實都不甚高明,但晉武帝竟然都被輕易瞞過。結合雙方的立場,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武帝故意留了空子給賈南風。所謂的考察,只不過是演戲給群臣看,以證明司馬衷還是可以勝任的。

當然,老公公跟兒媳婦聯起手來騙人,這不管怎麼看,都有點怪異。

不過,對於賈南風,武帝並沒有絕對的信任。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連這種最基本的信任都消失殆盡,逐步變成了防備。

主要原因,在於武帝選好的第三代接班人——也就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並不是賈南風生的。

晉武帝其實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什麼貨色,他雖然極力保證司馬衷繼位,但對於他的能力,實際上並沒有抱多大指望。反倒是對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武帝期待頗多,這也是武帝執意要傳位於司馬衷的一個重要理由。

然而賈南風性妒,這種妒不是一般的吃點飛醋、小打小鬧那麼簡單,而是妒出了新水平、妒出了新高度的。比如,她自己生不了兒子,看到別人的肚子大了就眼紅得要死,直接拿板磚開砸。一板磚下去,胎兒跟磚頭一起落地,武帝好好的一個孫子就這麼沒了。

晉武帝大怒,準備廢除賈南風。雖然最後在眾人的勸解之下作罷,但由此一事,武帝開始擔心在他身後司馬遹的安危。

轉眼間,到了永熙元年(公元290年),這一年武帝司馬炎55歲,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

對一個開國皇帝而言,這個年紀並不算大,但對武帝來說,他卻有著別的開國皇帝所沒有的煩惱。

他登基那年只有30歲,這是因為司馬昭在臨門一腳前突然病逝,所以他才得以成為開國之君。正因為如此,他的開國功臣幾乎都是父親那一輩的人物。而等到他自己臨終時,這些人幾乎已經死得乾乾淨淨。

32歲的司馬衷智商依然不夠用,以後肯定是需要設置輔政大臣的,然而縱觀朝堂,元老重臣已經紛紛故去,兄弟司馬攸也已經自己被逼死了。

最終,在有限的選項中,武帝只挑出來兩個人:太尉汝南王司馬亮、車騎將軍楊駿

汝南王亮司馬懿的第四子,這層身份就是他存在的意義——資歷足夠老。當年武帝曾藉助他的這個資歷,打壓過司馬攸。自此之後,汝南王亮便留在朝中。

只不過,汝南王亮的見識和能力並沒有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與日俱增,相反,倒是懦弱和膽怯的品格一直對他不離不棄。

武帝在病逝前一年就已經開始考慮後事,他最擔心的無非兩條,一是司馬衷的能力不足,二是司馬遹的安危。

因此,趁著自己尚有時日,武帝決定把這兩個事一併解決掉:

首先,為了防止賈南風暗害皇孫司馬遹,武帝幾乎把兒子們全部都分封了出去,鎮守地方,以期對賈后形成威懾。

同時,他又重用楊駿,希望楊駿與小楊後聯手,能夠壓制賈南風

看上去,這個計劃不錯,但其中卻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忽略了楊駿這個變量的主觀能動性。

楊駿在分析了當時的局面後,已經推斷出日後由他跟司馬亮輔政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他並不願意跟司馬亮分享權力,怎麼辦?借著這次分封親王,楊駿竟然把司馬亮趕到了許昌。

此後,隨著晉武帝的病情逐步加重,楊駿順利控制了內廷,耀武揚威,令時人側目。

到後來,楊駿已經完全不把病榻上的晉武帝當一回事,他甚至連武帝身邊的人都開始撤換。

彌留之際,武帝偶爾清醒,發現身邊的人全部被換,開始對楊駿有所警覺。當時,汝南王亮尚未出京,武帝趁著清醒,急召中書,擬定詔書:命汝南王亮與楊駿共同輔政,以防止楊駿勢大,無法約束。

但為時已晚,此時的楊駿已經不再懼怕武帝的權威。在得知此消息後,楊駿居然直接就去中書那裡把詔書給要了過來,並且再也沒有還回去。

小楊後也開始助力父親。在武帝彌留之際,她一再勸說武帝用楊駿單獨執政。武帝此時幾乎已經無法說話,父女倆便權當武帝是默認了,召中書擬寫詔書。

詔書寫好了給武帝看,武帝依然無法說話,於是便用印了。

此後,武帝曾有過片刻清醒,他問身邊的人:汝南王司馬亮來了嗎?但左右都是楊駿的親信,無人回答。

而這,竟然成了晉武帝司馬炎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不久後,武帝病逝

楊駿與汝南王亮,陷入了一種短暫的平靜。

楊駿自恃有詔書護體,名正言順。但當時的朝臣大多贊同汝南王亮輔政,而且還有很多人勸楊駿退位讓賢——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楊駿自己的弟弟楊濟

但楊駿毫不鬆口。

也有人勸汝南王亮帶兵進宮,逼走楊駿。然而這位司馬氏元老、宗室之中位份最尊貴的汝南王,思前想後,卻因為害怕楊駿害他而最終選擇放棄。

在跑到宮門外大哭一場以寄哀思後,汝南王亮連夜奔到了許昌。

楊駿開始獨領朝政。

楊駿的執政很不得要領,他雖然努力討好群臣,但依然有各種反對他的聲音冒出來。其中最大的呼聲,依然是希望他能把汝南王亮召回來。

大臣們的這種擔憂其實很合情理:自武帝分封諸王以來,宗室們在晉朝的作用與影響遠勝前代。如今宗室們在地方手握重兵,如果朝中沒有年高德劭的宗室坐鎮,那麼很難保證宗室們沒有什麼別的政治訴求

但既然群臣都表明了是這種態度,那楊駿就更不可能同意了,這種現狀之下,汝南王亮一旦回朝,楊駿必然失去權力。

雙方較勁之下,楊駿只能是絕不鬆口。

而沒過多久,大臣們的擔憂就變成了現實。

起因來自於賈南風。

賈南風跟婆婆——也就是當年的小楊後、如今的楊太后,很不對付。史書記載,是因為當年楊後曾經斥責過賈南風,所以被後者忌恨。

但更大的可能,應該是武帝臨終前的安排完全把賈南風排斥在了權力的大門之外,而這對於權欲旺盛的賈南風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既然通往權力之路上的最大障礙是楊氏父女,那麼,除掉好了。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賈南風首先想找的結盟對象是汝南王亮,但任憑賈南風好說歹說,汝南王亮都不願意趟這趟渾水。

站在汝南王亮的立場上,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今年已經六十多了,人生富貴該有的全有了。政治鬥爭如此兇險,太容易翻船,到時候萬一失手,估計都無法善終。

賈南風於是調轉方向,找到了楚王司馬瑋

楚王瑋也是晉武帝的兒子,算起來是賈南風的小叔子,這一年只有二十歲。跟年老力衰的汝南王亮不同,楚王瑋此時正值壯年,眼見朝政被楊駿把持,心有不忿,一直想有所作為。

如今賈南風拋來橄欖枝,兩人一拍即合。楚王瑋很快便上書請求入朝。

但沒想到,楊駿對此卻巴之不得。

楚王瑋如今駐守荊州,對於楊駿輔政頗有非議。因此楊駿的想法是:把楚王瑋調回朝中閒置,這樣世界就安靜了——楊駿的腦迴路之奇,由此可見一斑。

只不過楊駿沒有想到的是,楚王瑋並不是來洛陽給他閒置的,而是來給他送終的。楚王瑋回到洛陽後隨即發動兵變,楊駿兵敗被殺,楊太后遭幽禁,楊氏一族幾乎被全部剷除。

還記得楊珧當年跟司馬炎討要的那封詔書嗎?

忘了就對了,賈后也忘了。

清除了楊氏以後,汝南王亮也終於回來,與太保衛瓘一道代替楊駿輔政。

但這個組合沒有持續多久,就又發生了變故。

汝南王亮和衛瓘不大看得慣楚王瑋的行事。史稱,楚王瑋「剛愎好殺」,很受非議。如今朝中剛剛經歷完一場動亂,安定團結是當下最重要的追求。楚王瑋如此意氣用事,過分刑殺,很可能會破壞當前的大好政治局面。

因此,老政治家們想要把楚王瑋趕出洛陽,讓他滾回他的荊州,於人於己兩便利。

楚王瑋卻不願意走。在得知了汝南王亮和衛瓘的心思以後,楚王瑋極為憤怒。

這時候,恰好又有人跳出來煽風點火。

這個人叫岐盛,早些時候,便是他勸楚王瑋要結好於賈后以自保。

對於這種兩面三刀的人,衛瓘很不待見。衛瓘覺得,岐盛在楊駿當政的時候投靠楊駿,楊駿身死就轉投楚王瑋,如此首鼠兩端、見風使舵,實在是朝廷的禍患,還是收監了比較好。

但岐盛卻不願意束手就擒,他很快便轉向賈南風,離間說汝南王亮跟衛瓘已經準備廢掉司馬衷,改立他人。

賈南風於是發出詔書,命楚王瑋領兵,免掉汝南王亮及衛瓘的官職。

司馬瑋接到詔書的時候是深夜,對於詔書的內容,他感到很迷惑:既然兩人都已經欲行廢立了,為何只是免官?若只是免官,又為何要他帶兵去免呢?

楚王瑋想面見賈南風問問清楚,但給他傳召的黃門說,事情拖久了容易洩露,還是要及早行事。

楚王瑋本身就對二老的貶斥有所不滿,如此情境下,居然真的就稀裡糊塗地帶兵包圍了兩人的府邸。

此時汝南王亮和衛瓘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倆以為,自己跟別人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也不是密謀反叛,這只是場誤會,便想跟亂軍解釋一番。

可誰知道,兵士們根本不講道理,混亂之中,直接就把兩人給殺了。

此時衛瓘72歲,汝南王亮大約六十多歲——他自司馬炎死後就一直在努力逃避政治,但終究還是沒能善終。第一王,歸位。

在得知了汝南王亮跟衛瓘的死訊後,楚王瑋慌了神。一方面,汝南王亮是自己的祖父輩,如今身死,他百口莫辯。另一方面,也更為嚴重的,是召詔書中只提到了免官,並沒有說要殺。

事已至此,岐盛又開始鼓動楚王瑋您不如藉此提兵誅殺賈后,以安天下!

但賈南風這邊也已經開始行動。太子少傅張華向賈南風進言,如今楚王瑋誅殺二公,權威過盛,威脅人主,實在是不宜再活在世上了!

最後的結果是,楚王瑋帶兵衝入宮中,遇到賈南風使人持騶虞幡向兵士喊話:司馬瑋矯詔!司馬瑋矯詔!司馬瑋矯詔!

一瞬間,楚王瑋的行為完全失去合法性。士兵們一鬨而散,留下楚王瑋一個人目瞪口呆,最終被擒。

在刑場上,楚王瑋抱著那份詔書——那份讓他深夜包圍二公府邸的詔書痛哭流涕:我是先帝的子嗣啊,怎麼竟到了如今的地步!

直到被殺,楚王瑋也不知道自己只是別人的一枚棋子。他雖然行事暴虐,但罪不至死。他真正的死因,其實在於他的幼稚。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血氣方剛,被賈南風利用,最終身首異處。

又一道靈魂往封神臺飛去,第二王,歸位。

在這場混亂中,賈南風大獲全勝。擋在她權力之路上的石頭,被清除得乾乾淨淨。

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至此也暫告一個段落。

回顧晉武帝司馬炎臨終前的安排,可以說相當奇特。作為一個開國皇帝,他不是沒有遠見和敏銳,也看到了未來朝政可能存在的問題。但是,他想著的卻不是解決這些問題,而是引入另外的變量,來平衡這些問題。

結果卻導致了更多的問題。

他擔心賈南風對司馬遹不利,因此分封諸子,並增強楊氏的力量。同時,他又害怕楊氏勢力過大,所以引入汝南王亮來進行約束。

面對著問題,司馬炎從來就沒有想過要解決問題,而只是想通過其他的手段來進行制衡,希望各種變量彼此間互相制約,在相互糾纏中達到平衡。

且不說這種平衡有多麼的脆弱,更為可嘆的,是晉武帝期待中的這種平衡,壓根就沒有能夠建立起來。楊駿的貪婪以及汝南王亮的退縮,讓這個平衡從一開始就漏洞百出。

這一切禍亂,究其原因,都在於武帝的設計失誤:在沒有絕對權威存在的情形下,設置幾支相互制衡的力量,並不能造就平衡,而只會引發混亂。

此後,天下平靜了大約七八年的時間,就又再起波瀾。

八王之亂,開始進入到第二個階段。

大混亂的降臨,都是從小人物開始的。最先挑亂局面的,是一個叫賈謐的人。

賈謐是皇后賈南風的侄子。這種衙內的唯一特徵,就是囂張跋扈。而這個賈謐,又要狂得更過分一點,居然敢在太子司馬遹的面前無禮。

這一舉動,遭到了太子的親叔叔、成都王司馬穎當場喝止。

為了讓圖片的重點更突出,從此圖開始,對於那些沒有出過場的司馬們,我們就不在標記了

然而賈后專權,成都王穎雖然貴為當今皇帝的親弟弟,也很快遭到報復:不久就被趕出了朝廷,「出穎為平北將軍,鎮鄴,轉鎮北大將軍」

這是非常典型的貶官,雖然鄴城也是繁華之地,但從首都洛陽被趕出去,明顯帶著外放的意味。

只不過司馬穎畢竟是皇帝的親弟弟,即便被趕出了京城,維持體面的職位也還是要有的,所以,朝廷才給了一個看起來很重要的「都督鄴城軍事」。

在當時的語境下,你可以把這個職位理解為「北部戰區司令」。在和平年代,這個頭銜就是一層光鮮的外衣,聽起來好聽而已。

惟有身在後世的我們,才會知道,亂世已經將至。也就是說,陰差陽錯間,賈謐的詆毀,竟然給了成都王穎亂世爭雄的最大資本。

而趕走成都王穎,也不過只是一碟開胃小菜。真正開啟了亂世的,是賈謐在賈后面前的一番讒言,正是這些話,讓賈后做出了廢除太子司馬遹的舉動。

於賈后而言,廢除並弄死太子,不過是舉手之勞,反正太子也不是她生的。但是,這卻讓賈后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誤會,就是以為最大的威脅已經被消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了。

她忘了,東宮還有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太子司馬遹當年由晉武帝司馬炎親自選定。這麼多年來,大晉朝的政治鬥爭雖然一再突破下限,但「太子是未來的天下之主」這一共識,卻為各方所接受。

多年以來,朝廷出於對太子安危的擔心,一直在不斷加強東宮的安保力量。幾輪鬥爭下來後,太子一系不僅未受牽連,反而還成了洛陽城裡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守衛東宮的軍隊,已經有上萬人之多。

這支軍隊的天職,從來都是保護太子。如今太子既已被殺,那麼這支軍隊存在的唯一意義,就只能是為太子報仇了。

也就是說,誰能為太子報仇,誰就有掌握這支軍隊的可能。

那誰會為太子報仇呢?會是忠貞正直的朝中大臣嗎?

當然不是,而是野心家。

趙王司馬倫就很有野心。

趙王倫司馬懿的兒子,於當今皇帝司馬衷而言,已經是祖父輩的人物。可這位位高權重的主兒人老心不老,雖然一把年紀了卻不甘寂寞,想要趁著混亂下水摸魚。

他的智商不是太夠,但這不要緊,因為他身邊還有一位貼心的謀士——孫秀,正好可以彌補他這方面的不足。

太子被廢遭囚以後,東宮的軍隊很快就找上了趙王倫,請求撥亂反正。因為此時趙王倫還兼著一個太子太傅的身份,而且輩分又高,所以肌肉發達頭腦有限的士兵們幻想著,趙王倫能給他們主持公道。

趙王倫卻自有打算。

在孫秀的授意下,趙王倫一方面答應著,另一方面卻又按兵不動,等待時機:他們並不是真想解救太子,而只是想利用這支軍隊,在這種目的下,死太子當然比活太子更有價值。

果然,賈后在不久之後便殺了太子,這讓趙王倫有了充分的起兵理由。他自己已經掌握著洛陽北軍,如今再加上東宮的軍隊,兩支力量趁賈后不備攻入宮中,成功奪取了權力。

一夜之間,趙王倫躍上權力的巔峰。

直到此時,趙王倫的行為依然具備合法性,他雖然專擅朝政,但也能被各方接受和認可。

可貪心不足,幾乎已經得到了人間所有一切的趙王倫依然不滿意,他還想更進一步:當皇帝。

有這種心思也難怪,守著晉惠帝司馬衷這麼一個弱智,任誰都沒有辦法產生尊敬之心。更何況這個弱智還有著全天下最為尊貴的身份,趙王倫難免會想,為何我不能搶過來試試呢?

這種時候,當然會有人跳出來表示反對。比如,中護軍、淮南王司馬允——這個名字大家不用記,只要記住他的身份是晉惠帝的親弟弟就可以了。

晉武帝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除了弱智的晉惠帝司馬衷和一些早夭的孩子外,其他的或多或少都還是有能力的。比如這位司馬允,史書就記載他「性沉毅,宿衛將士皆畏服之」,性格深沉堅毅,很得將士之心。

司馬允堅決反對趙王倫當皇帝。他認為天下畢竟是武帝的天下,你趙王倫輩分雖高,也只是個遠支宗室,皇帝的寶座再怎麼轉,也轉不到你的屁股下面去。

兩人這種立場上的差別,最終演變成了軍事衝突。

當時,司馬允任中護軍,掌管著宮廷武裝力量。趙王倫於是將司馬允升為太尉,想通過這種辦法剝奪司馬允的軍權。

司馬允拿過詔書以後,卻發現這所謂的「聖旨」居然是孫秀自己寫的。司馬允大怒,隨即發兵圍攻趙王倫的相府。但在亂軍之中,司馬允落敗被殺。

一時間,趙王倫志得意滿。他磨刀霍霍,逼惠帝司馬衷退位為太上皇,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趙王倫此舉,給自己招來了更大的反對力量。

首先發難的,是齊王司馬冏

齊王冏齊王司馬攸之子,於晉惠帝是叔伯兄弟。對於惠帝被廢,他並沒有像司馬允那麼反應激烈。之所以會跳出來,其實是趙王倫自己給自己挖的坑:

當初誅殺賈后時,齊王冏也參與了政變。但事成以後,趙王倫給自己的親信全部都升了官,對齊王冏這個盟友卻頗為小氣,只給了他一個遊擊將軍的虛職。

齊王冏當時就很不滿意,但孫秀卻絲毫不care,竟然把齊王冏趕到了許昌。親王出鎮地方,照例是要兼軍職的,身在許昌的齊王冏實際上就變成了晉朝的「中部戰區司令員」。

如今趙王倫篡位,齊王冏覺得自己報復的機會來了。他效仿一百多年前的袁紹,發檄文討伐趙王倫

身在鄴城的「北部戰區司令員」、成都王司馬穎最先響應。他本來就是晉惠帝的親弟弟,又因為得罪賈后黨羽被趕出了洛陽。如今惠帝被廢,就算是出於責任心,他也要加入齊王司馬冏的討伐隊伍。

河間王司馬顒則有點反覆,他本來是押寶趙王倫的,後來發現反抗的隊伍不斷壯大,才又改主意加入了齊王冏成都王潁的陣營——這裡要順便提一句,河間王顒此時鎮守長安,可以算作是「西部戰區司令員」。

這位河間王顒相當奸猾,他的軍隊出發後便一直磨磨蹭蹭。還沒走出潼關,司馬倫和孫秀就已經被齊王冏殺了,河間王顒平白撿了個大紅包。

齊王冏成都王潁則一路招兵買馬,幾十萬人浩浩蕩蕩殺向洛陽。

趙王倫和孫秀手忙腳亂,倉促應對。兩人又是佔卜,又是請神問道,巫師來了一波又一波,恨不得把天兵天將都給招來。

然而前線傳來的消息卻讓雙方都大跌眼鏡:

齊王冏成都王潁的烏合之眾完全沒有戰鬥力,根本就抵擋不住趙王倫派出去的正規軍。但亂世的滑稽和荒誕也就在這裡了:趙王倫的正規軍雖然贏得了戰鬥,卻贏不了人心。前線有將領不想打仗,居然跑回洛陽跟朝廷說,贏的是齊王囧

一時之間,洛陽惶恐。

齊王成都王的聯軍由此站穩陣腳,開始反攻。趙王倫與孫秀在洛陽惶惶不可終日。

不久以後,城內發生兵變,趙王倫與孫秀被殺——八王之第三王,歸位

齊王冏率先進入洛陽,晉惠帝司馬衷復位。至此,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以齊王冏為首的聯軍中場獲勝、趙王倫被殺而告終。

八王之亂的第三階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惠帝司馬衷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

在前後四年多的時間裡,惠帝被裹挾著多次「御駕親徵」,受過凍,挨過餓,近距離感受過殺戮,不止一次受傷,妻子還慘遭侮辱,最終,他自己也被毒殺。

可以說,除了被俘於敵以外,惠帝幾乎嘗遍了歷代帝王所能受到的所有委屈。

一切的事情,還是得從所謂的「三王義舉」說起。

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圍攻趙王倫的結果,是趙王倫兵敗,齊王冏進京。而齊王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被軟禁在金鏞城內的惠帝迎接回來復位——此時惠帝可能並不知道,這不是他苦難人生的結束,而是開始。

在此次「三王義舉」中,雖然兵士與普通百姓的死傷不在少數,但進行事後清算時,政治生態相對還算文明,畢竟無論輸家還是贏家,大家姓的都是司馬,而且趙王倫論起輩分,還是齊王冏的祖父一輩。所以,即便趙王倫犯的是謀逆大罪,最後也僅僅賜了自盡,多少還是要給皇室留些體面的。

總的來說,這次死的司馬並不多,除了趙王倫跟他的兒子們以外,就只有義陽王司馬威了。原因也很搞笑,是因為惠帝司馬衷非要他死。

當時黨附趙王倫的王爺們不少,齊王冏本打算全部饒過,但惠帝說:「阿皮捩吾指,奪吾璽綬,不可不殺!」

阿皮是司馬威的小名,惠帝說,趙王倫篡位時,是司馬威掰著他的手指頭搶了玉璽,所以不能不殺!司馬威於是領了便當。

但朝局卻沒有隨著趙王倫的死而安定下來,僅僅一年多以後,三王內鬥所引發的亂局就再不可控。天下自此大亂,一直到八十年以後,苻堅統一北方,中原大地才算是得到了短暫的和平。

當時,在趙王倫的勢力被翦除後,多方曾達成協議:齊王冏在洛陽輔政,成都王潁和河間王顒各回各家,成都王穎回鄴城,河間王顒回長安。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但事實上,這只是各懷鬼胎下的妥協。

其中,齊王冏因為首倡大義,而且率先入城,所以留在洛陽主持朝政。河間王顒本來幹的就是政治投機的勾當,這次下注成功且收入頗豐,自然也開開心心地回他的長安,割據一方去了。

但不是所有人都滿意這個安排的。

諸王在分好各自的地盤以後,陸續出京。出京前,他們紛紛去武帝的陵前拜謁。在謁陵期間,有一些小細節被透露了出來,頗耐人尋味。

齊王冏一起去謁陵的,是新野王司馬歆

在此次「義舉」中,新野王歆收穫頗多,不僅獲封王爵,還得到了「都督荊州軍事」的職位——還記得不?就是楚王瑋當年的「南部戰區司令員」一職。

在晉武帝司馬炎的陵前,新野王歆齊王冏說了這麼一番話:「成都王穎是惠帝的骨肉至親,如今同立功勳,論理也應該留他在京中輔政——如果不能的話,還是要早些削了他的兵權才好。

這番話的背景是,成都王潁是惠帝的親弟弟,也就是晉武帝的親兒子。而齊王冏跟惠帝則是叔伯兄弟,兩人的祖父都是司馬昭。至於新野王歆,他的血脈就更遠了,他父親跟司馬昭是親兄弟。

從惠帝的角度來論,齊王冏只是疏親,成都王穎才是至親。如今成都王潁手握兵權,無論如何都是個隱患。所以,新野王歆才會跟齊王冏說這番「肺腑之言」。

不久之後,成都王潁也去謁陵了。陪著他的,是長沙王乂。這兩人雖然不是一個媽生的,但卻都是惠帝的親兄弟。

因此長沙王乂是這麼跟成都王潁說的:「天下是先帝的天下,還是要靠成都王您啊!」

言下之意是,這天下乃是我們家的天下,如今讓他們那些遠親把持了朝政,這算怎麼回事!

本以為從此能天下太平,但當這些對話流傳出來,洛陽官場膽戰心驚。

果然,沒過多久就出事了,起源還是齊王冏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齊王冏當初發檄文討伐趙王倫時,成都王潁第一時間響應,但河間王顒卻有些反覆,他覺得趙王倫的贏面更大,因此便抓了使者,打算送到洛陽邀功。

只不過走到一半,發現局勢不對,河間王顒才又重新掉轉槍頭,改為支持齊王冏,出兵攻打趙王倫

而且,河間王顒的出兵還特別沒有誠意。軍隊從長安出發後,一路磨磨蹭蹭,都還沒出潼關,齊王冏就已經進了洛陽。

也就是說,河間王顒以極小的成本,做了一次收益巨大的政治投機。

這種行為,當然會讓齊王冏有想法。而這些想法,又遭到了他人別有用心的利用。結果,就是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直至反目。

河間王顒從長安給洛陽的晉惠帝上表,要求輔政的齊王冏讓位於成都王潁——多麼典型的拉一派打一派。

成都王潁又是什麼意見呢?他用沉默表示了贊同。

這其實也是齊王冏自己捅的簍子:在之前的動亂中,惠帝的太子司馬遹和他的兒子們已經全部死於政變,惠帝的直系子孫一脈徹底斷絕。這意味著晉惠帝一旦駕崩,那麼不管從血脈親近程度、實力大小,還是甚至於從民間名望來說,成都王潁都是最有可能繼位的——到時候,齊王冏的輔政也就做到頭了。而齊王冏很明顯不想就此退場,因此,他找了惠帝的一個侄子來做太子。

成都王潁當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礙於沒有明面上的理由,也只能是隱而不發。如今既然河間王顒站了出來反對齊王冏,那麼他理所應當會支持。

本來,河間王顒在長安,成都王潁在鄴城,兩個人都不在洛陽,齊王冏暫時還沒有什麼軍事壓力。但三巨頭之間不對付,洛陽城裡卻有人率先坐不住了,長沙王乂居然首先跳了出來,開始帶兵攻打齊王冏

雙方在洛陽城裡大戰了三天三夜,戰火從街面上一直燒到皇宮裡。惠帝在一眾禁軍的保護下,就這麼看著不遠處刀光四起血肉橫飛,真不知道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三天後,齊王冏戰敗,連同兒子們一起被長沙王乂殺死。「八王」中的第四位主角,就這麼退場了。

戰後,大家又達成了一種奇怪的平衡:由長沙王乂取代齊王冏,主持朝政,但遇事需要徵求身在鄴城的成都王潁的看法。

這種脆弱的平衡只持續了一個多月,河間王顒成都王潁就又跳了出來,他們準備聯手趕走待在洛陽的長沙王乂——有兵有槍的人就是不一樣,從不都好肯好說話,一言不合就幹架。

雙方在洛陽周圍大戰,長沙王乂不放心別人,便帶著惠帝出徵,但不成想老巢洛陽卻被端了。就這樣,惠帝在洛陽周圍遊蕩了兩個多月才得以回京。

但日子依然不消停,自此以後,長沙王乂再也不敢把惠帝單獨留下來了,他走到哪都要把惠帝帶著,惠帝因此又跟著長沙王乂上了兩次戰場。

可惠帝終究不是護身符也不是吉祥物,到最後,他還是沒能保得了長沙王乂的命。整個經過,說起來也很無釐頭:

長沙王乂的部隊,跟河間王顒成都王潁方面的聯軍野戰了幾場,最終,長沙王乂被圍在洛陽城裡。

城裡的糧食越來越少,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這時候,身在洛陽的東海王越率先反水。

東海王越長沙王乂給關了起來,然後向圍城的河間王顒部將張方投降。

張方這個時候已經準備撤了,突然發現城裡投降,喜出望外,急忙進城,囚禁了長沙王乂,控制住了局面。

可城裡的人在投降以後,才發現敵人實力一般,就又有點反悔,想把長沙王乂再劫出來。

張方見機不妙,先下手為強,殺了長沙王乂

第五位王爺,又退場了。

戰後,慣例又到了分戰利品的環節。

這次的結果,是東海王越取代長沙王乂執政,河間王顒成都王潁各回地盤。但成都王潁這次又多分了點:他被封為皇太弟,帶著公卿百官和儀仗回了鄴城。

也就是說,東海王越所謂的執政,不過是留在洛陽,空守著晉惠帝——這場景,一如百年前漢獻帝的待遇。

表面上看起來,東海王越是留下來輔政了,但實際上,他守著的只有空架子一個,朝廷都被成都王穎帶走了。

半年以後,東海王越終於跟成都王潁鬧翻。東海王越帶著惠帝和大軍,浩浩蕩蕩地向鄴城殺來。

之前長沙王乂帶著惠帝出徵,無非也就是繞著洛陽兜兜圈子,惠帝並沒有什麼危險。但東海王越這次卻把惠帝給坑慘了,因為安保措施做得不好,惠帝臉上被射了三箭……

兩廂一番PK之後,東海王越慘敗。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

東海王越兵敗後,百官四散,只有侍中嵇紹一個人還守在惠帝身前。當敵軍逼近時,惠帝大喊:這是忠臣,不要殺他!

但兵士卻說,奉皇太弟(成都王潁)的命令,只不傷陛下一個人。然後手起刀落,鮮血濺到了惠帝的衣服上。

事後,侍從準備浣洗御衣,可司馬衷說:「這上面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這次出徵,本來是東海王越帶著惠帝徵討成都王穎,可結果,卻是他自己把惠帝親手送到了成都王穎的手上。在這一戰中,惠帝不僅自己受傷,身上染了嵇紹的鮮血,還丟了天子六璽。

而半年都不到,惠帝在鄴城就又待不下去了。

因為成都王潁也不是個軍事小能手。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打仗,底盤越打越小,實力也越打越弱,最後,被盤踞於幽州一帶的大將軍王浚擊敗,在鄴城實在沒法待了,只能是帶著晉惠帝撤到洛陽。

在這裡,他們又碰到了老熟人,河間王顒的部將——張方。繞了一大圈,惠帝終於落到了河間王顒的手裡。

此後,失去競爭實力的成都王潁不久便被殺。第六王,歸位。

河間王顒有自己的想法。

他覺得洛陽太遠,還是長安好。因此,在張方把洛陽搶掠了一番後,就帶著惠帝撤回了長安。

史載,「魏晉以來積蓄,掃地無遺。」這個場景,又是對一百多年前的重複:當年董卓敗於關東聯軍,將漢獻帝劫持到長安,臨行前,將洛陽一炬焚毀。

至此,最終對決終於落到了河間王顒東海王越的身上。

此時八王之亂已近尾聲。惠帝在被劫持到長安後,東海王越聯絡當時晉朝尚存的殘餘勢力,發起聯軍討伐河間王顒

混亂前後持續了約一年時間,最終,河間王顒被擊斃,惠帝被接回洛陽,東海王越成為最後的贏家。

八個月後,晉惠帝中毒身亡,結束了他荒誕又痛苦的一生。

八王之亂,終於塵埃落定。

所有的大江大海,源頭都不過只是一捧細流。紛擾了西晉王朝二十多年的八王之亂,一開始閃爍出的苗頭,也不過只是晉武帝司馬炎臨終設計的那一套制衡體系。

在晉武帝的設計中,各方勢力相互牽制,誰也不能一方獨大,這是因為他自己的兒子能力存在缺陷,所以不得以採用這種辦法。

但這套反覆交錯的體系,卻需要有一個最終裁決者存在,如此,各方勢力才能達到彼此牽制的效果。如果皇帝一旦缺位,那麼彼此之間的矛盾就將不再是牽制,而會爆發成衝突。

所以晉武帝設計的制度其實是矛盾的:他想要通過相互制衡來保證惠帝的權威,但事實是,惠帝只有有了權威才能保證彼此間的相互制衡。

到最後,武帝要的制衡並沒有出現,權威也淪喪殆盡。

而接下來的列王紛爭,那就是武帝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了。經此一役,他的王朝行將就木,即便十幾年以後,司馬睿在建康城再立晉鼎,那也只不過是士族共和的產物。

司馬氏的皇權,已經隨著王爺們的自相殘殺成為歷史。

此後,世家大族終於走上歷史的前臺。

今天的番外,來介紹一些在正文中被省略了的支線劇情。

首先補充一下正文中楊駿被殺的大致經過:

當時,賈南風司馬瑋密謀除去楊氏,楊駿卻毫不知情。某天夜裡,由司馬衷下詔,聲稱楊駿謀反,罷去一切官職,以侯爵歸家。同一時刻,司馬瑋帶兵屯住了司馬門,隔絕宮內外,以斷絕楊太后與楊駿之間的聯繫,宗室司馬繇則領兵至楊駿府中拿人。

楊駿得知宮中起變後,急召臣屬議事。有人明白事理,跟他說:

如今宮內有變,想想也知道,肯定是賈南風謀劃的,將要對您不利。

因此,如今最好的辦法是燒掉雲龍門,阻隔對方的軍隊,懸賞為首將領。

同時,還應該帶著太子以及外營士兵走萬春門入宮,誅殺奸人。

若不如此,你我都將無法免難。

面對著這番真知灼見,楊駿猶豫了半天,最後給出回答:「雲龍門是當年魏明帝建造的,花費巨大,就這麼燒了,多可惜啊!」

聽到這種誓死捍衛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高尚言論,旁人禁不住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當夜,楊駿死於亂軍之中。

這番畫面,是不是依稀有些眼熟? 

沒錯,相似的事情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發生過一次了。當時,魏帝曹芳帶著大將軍曹爽出城祭掃高平陵,太傅司馬懿在城中發動政變。

那一次,也有人負責屯住司馬門隔絕中外。司馬懿則寫信給曹爽,勸他放棄抵抗,並保證不事後加害。

當時也有人勸城外的曹爽不要輕信,但曹爽在百般權衡以後,依舊放棄了抵抗,並最終被殺,一如今日之楊駿。

——巧合的是,楊駿此時的府邸,正是曹爽當年的豪宅。

楊駿死後,按慣例要夷三族。楊駿的弟弟、衛將軍楊珧不免向司馬繇哀求:當年我們曾經跟先帝有過約定,要免我全家的!詔書就藏在太廟中,張華可以作證!

但司馬繇怎麼會真的去找張華呢,他直接就結果了楊珧。

接下來被處理的,是楊駿的夫人龐氏,以及楊太后

在當晚的政變中,楊太后曾希望能扭轉局勢,但無奈宮門已經被封閉,宮內全是賈南風的黨羽,無法行事。

情急之下,楊太后派人向宮外射箭書,說「救太傅者有賞」。但這封箭書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反而還成了如今的罪證。

楊太后跟她的母親龐氏,被賈后反覆羞辱。賈南風先把楊太后幽禁在永寧宮,說龐氏是太后之母,可以免死;隨即又組織朝堂討論太后的「謀反之事」,最終把太后廢為庶人。

而在楊太后被廢以後,龐氏的護身符也不復存在,最終還是被押上了刑場。

賈南風為了羞辱楊太后,專門把她拉到刑場上觀刑。史書記載,「龐臨刑,太后抱持號叫,截發稽顙,上表詣賈后稱妾,請全母命;不見省。」

——楊太后抱著龐氏嚎啕大哭,頭髮散亂,上表自稱臣妾,請賈南風放過龐氏。但賈南風不為所動,龐氏最終被殺。

一年以後,楊太后自己也在幽禁之所凍餓而死。

楊氏一門的悲慘結局,讓人唏噓不已。而回看楊駿執政後的表現,可以評價為拙劣,但絕非惡劣。

只能說,權力的遊戲,不是他這樣的蠢人能玩得了的。

再來介紹一下惠帝的第二位皇后:羊獻容

西晉初年的泰山羊氏,絕對是一等一的大族。這一族,能參與機密的重臣就有兩位:羊祜羊琇。皇后也有兩位,分別是景獻羊皇后(景帝司馬師之妻),以及惠帝的這位羊皇后

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惠帝的這位羊後,是沒有諡號的。

對,因為大晉朝沒有辦法給她追諡。

羊獻容被立為皇后,本身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當時,賈南風被趙王倫逼死,羊獻容因為外祖父跟當時的權臣孫秀是一族,所以才被封了後。

而在這之後,羊後就開始了反反覆覆被廢又復位的人生:

列王紛爭,成都王潁擊敗長沙王乂後,羊後第一次被廢。

不久後,成都王潁敗出洛陽,羊後第一次復位。

河間王顒的部將張方攻入洛陽後,羊後第二次被廢。

過了不久,張方裹挾惠帝西遷長安。留在洛陽的行臺以惠帝的名義,第二次幫羊後復位

之後張方第二次入洛陽,羊後第三次被廢。這次,河間王顒動了真格,他以惠帝的名義下詔,說羊後來歷不正,而且屢次為奸人所立,故而應該賜死。

此時河間王與惠帝尚在長安,留在洛陽行臺中的官員面對著這封詔書陽奉陰違,羊後最終得以免死。之後,惠帝回洛,羊後第三次復位。

不久後,張方的黨羽洛陽令何喬第四次廢后。待張方去世,羊後又第四次復位。

惠帝駕崩時,當時的皇太弟是惠帝的弟弟司馬熾,羊獻容於司馬熾為嫂,因此無法升任太后。但她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抗,召曾經被立為太子的清河王覃入宮,只不過最終沒有成功。

之後司馬熾即位,是為晉懷帝,尊羊後為惠皇后。

幾年以後,洛陽被攻陷,懷帝君臣以及惠皇后羊氏全部都變成了匈奴人的俘虜。這個女人的命運,又一次發生逆轉。

羊獻容被匈奴王族劉曜收為妾室。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政變,劉曜登基為帝,成了前趙的最後一任皇帝,羊獻容於是又變成了皇后!

關於這位羊後,《晉書》裡有這麼一段記載:

(劉曜)問曰:「吾何如司馬家兒?」——我比司馬家的那小子怎麼樣啊?

史料並沒有記載這句話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被問出來的,但羊獻容的回卻很有意思:

怎麼可以一併而論呢!

陛下是開創基業的聖主,司馬衷是個亡國之君。他既保護不了妻子、兒子,甚至都保護不了他自己。他雖然貴為帝王,但我身為他的妻子,卻數次遭凡人所辱,甚至想過自殺,根本就沒有想過還會有如今的好日子。

我出身於高門,本以為天下的男人都差不多,但自從見到陛下您以來,才知道什麼叫真丈夫!

劉曜聽罷這話,極為受用。

平心而論,這番話裡不乏恭維。但回顧完羊獻容悲慘的一生,你不免會覺得,恭維之中,也是含有幾分真心的。

在晉朝時,她雖然貴為皇后,但卻一直都只是別人手裡可以隨意擺布的工具,始終都活得擔心受怕。直到來了劉曜這裡,她才算是真正過上了安定的日子。

羊獻容在劉曜身邊一共十一年,其中做皇后的時間有四年,且在朝政上頗有話語權。她給劉曜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其中一個還被立為皇太子。

在此之前,她也曾給晉惠帝生過一個女兒——清河公主。這位公主在洛陽城陷時遭人劫持,此後被賣做女婢,受盡虐待。所幸後來還是逃了出來,在東晉歸宗,改封臨海公主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尤其是對飽經坎坷的羊獻容而言,安定,可能真的就是她所追求的最大幸福了。

只是男人們不會這麼想。於晉朝而言,羊獻容就是失節的,他們沒有給她一個惡諡,就已經是寬大的仁慈了。

最後的最後,我們要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八王之亂」明明不止八個王,而且事跡並不同時,卻還要被叫做「八王之亂」?

通過上面的文章,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了,八王之亂並不是只有八個王爺打來打去。實際上,這其中牽涉到的王,大約有十幾個。至於死於這場亂局的,那就更多了,可能有幾十個。

稱「八王」,是因為這八位在這場大亂局中,影響相對比較大,所以唐人在編纂《晉書》時,就把這八個人放在了同一篇傳記中。

至於其餘的,則各歸其位。

什麼叫各歸其位?

《晉書》對於宗室,是以血脈世系來編排的。比如「列傳第七」中的司馬,就是司馬懿的兄弟們,以及這些兄弟們的後代;「列傳第八」中的司馬,則是司馬懿的兒子們和司馬昭的兒子們,以及他們的後代……同理往下推,司馬炎的兒子們,在「列傳第三十四」裡。

這樣看下來,惠帝依然是最苦命的:他只有一個兒子司馬遹,都沒法跟別人往一塊湊。沒辦法,《晉書》只能單獨給他開一篇,讓他住在「列傳第二十三」號房間裡。

而最鬧騰的八王,則被攢在「列傳二十九」裡,過上了如大學生宿舍一般熱鬧的集體生活。

至此,我們關於「八王之亂」,終於算是說完了。

終。

歡迎點擊文末的

「閱讀原文」試試看

或者返回後臺輸入

數字「0」解鎖新技能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西晉政壇的混亂再次證明,任何在歷史進程中倒行逆施的做法,都將遭到現實瘋狂的反噬。
  • 西晉「八王之亂」不亂,一張圖看關係,5張表看過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爭奪皇權而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的事件數不勝數,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因為實在太亂,讓很多人對其望而生畏,也包括我。我最近為了給大家捋清「八王之亂」,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
  • 動蕩不安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八王之亂」大混戰,百姓民不聊生
    八王之亂是指司馬家族為了爭奪西晉中央政權而進行的一系列鬥爭。家族之間的這種權力鬥爭持續了16年,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奪取政權而告終。 該政權之爭主要有司馬家族的八個王參與,因此歷史被稱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在當時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這也成為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早在曹魏政權時期曹爽掌權時,有人就向他指出,如果不把他的曹魏族人封王,那麼政權就可能落入不同姓氏的人手中,但曹爽卻沒有接納這個建議。結果最後,曹魏的政權被司馬家族奪走。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該國在晉代歷史上被命名為西晉。
  • 《全面戰爭:三國》DLC《八王之亂》:以歷史遊戲的標準來說還不夠好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極為嚴重的皇族內亂,幾乎耗盡了西晉政權的國力,北方少民族紛紛脫離西晉的控制,建立地方割據政權,並最終導致了西晉政權的滅亡。一家來自英國的遊戲開發商如何來表現這段歷史無疑是令人好奇的,但看過《八王之亂》的預告片之後我開始有了一些不好的預感。
  • 西晉名臣張華,力主伐吳為統一建功,盡心輔政讓八王之亂暫停
    盡心輔佐,讓八王之亂暫停 發生於晉朝臭名昭著的「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大多歷史資料都記載了它持續了16年之久,其實在這16年裡並不是每年都處於動亂之中,具體說這次動亂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歷時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歷時七年。
  • 西晉被忽視的女強人:賈南風若聽她的話,八王之亂或可避免
    眾所周知,西晉皇后賈南風是引發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如果賈南風聽從一位婦人的建議,這場災難是有可能避免的!這位婦人雖然在歷史上沒什麼名聲,但事實證明此人聰明絕頂、善於謀劃,極具政治眼光,其見識要超過很多男人,但她卻被後世的人們所忽視!那麼此人到底是誰呢?
  • 歷史課本刪除更改『五胡亂華』,那麼『五胡亂華』到底是什麼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事實上五胡指的是西晉末期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和南北朝的始作俑者(一)
    而八王之亂的禍根也埋在其中。自古治國,最核心的制度就是選官制度,這個制度直接保證了中國的大一統。東漢末年,曹操掌權,其出身於宦官家庭,當時的世家大族大多瞧不起他。因此他掌權後,一面為了安撫世家大族,一面為了限制世家大族,在三國爭霸時期能夠保證唯才是舉,而不是維家世是舉,在選官方面,實行了品第之法。品第主要有三個內容:家世、行狀、定品。最後一項就是後來授官高低的標準。
  • 歷史上的五胡亂華有什麼影響?是誰結束了它?
    氐:氐族自稱「盍稚」,「氐」為它族對其之稱。分布在秦隴、巴蜀之間,廣泛集中分布於四川川西北地區,川東北地區,和甘肅隴南地區,先秦人稱之為氐羌。氐族首領李特於公元304年在成都稱帝,建立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成漢」。
  • 《狐妖小紅娘》王權霸業:人生最大的悲劇是,躊躇滿志時萬念俱灰
    壽命有限的人,和生命千萬年的妖之間的戀愛,原本是沒有結果的,但妖如果痴情的話,就可以尋求狐仙幫忙通過貢獻妖力讓轉世的人回憶起前世之情,這樣的愛情故事是不是經常在中國的傳說故事中找到,《狐妖小紅娘》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玄幻愛情故事集。讓無數漫迷印象最深的【竹業篇】,作為該系列裡面唯一一對人人相戀卻走向悲劇的故事,拋棄了轉世續緣這一定律之後,加深了男主王權王也的角色塑造。
  • 真兇居然不是王權霸業!
    沒錯不管是現在權家的「面具挪移大法」,還是王家的「王權劍意」他們都是和「面具」脫不開關係的,而王權霸業和東方淮竹的愛情故事也正是因為一個「面具」所展開的。所以說「面具」的存在對於整個《狐妖小紅娘》的劇情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胡咧兩晉(增一)楊珧推動司馬炎分封諸王,卻在八王之亂中被滅族
    歷史學者們關於西晉亡國的原因提出了很多經驗總結,一般來講都繞不過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的八王之亂。從表面上看,這場導致西晉亡國的亂局是司馬諸王爭奪皇權,而實際上它的禍患在司馬炎決定採用分封制的時候便已經埋下了。而推動這一切發生的人便是身為尚書令的楊珧,及其同黨的門閥士族。楊珧在西晉的時候地位非常顯赫,他是西晉門閥弘農楊氏的核心成員。
  • 《王權隕落Reignfall》遊戲好玩嗎 遊戲特色介紹詳解
    導 讀 王權隕落Reignfall遊戲講了什麼?有什麼特色?
  • 在八王之亂的最後兩王之爭中,劉琨與祖逖分道揚鑣和劉琨初戰失利
    一、司馬越和司馬顒的條件沒有談攏公元304年12月,八王之亂已經接近尾聲。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由於遭到幽州刺史王浚和并州刺史司馬騰的聯合攻擊,不得不棄城而逃,他帶著錢財和晉惠帝逃到了河間王司馬顒的地盤——長安。
  • 【遊俠導讀】《王權隕落(Reignfall)》是一款即時戰略(RTS)遊戲...
    中文名稱:王權隕落英文名稱:Reignfall製作公司:Checkmaty發行公司:Checkmaty遊戲類型:即時戰略RTS遊戲平臺:PC遊戲語言:英文,中文發售日期:2018-12-11
  • 魏晉風流下的五胡亂華,國破家亡易子而食,這才是真亂世
    殊不知真實的魏晉時期因「五胡亂華」人皆相食、白骨遍地、千裡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華夏文明險些傾覆。背景:公元266年,馬炎奪權篡位推翻魏帝統治建立新朝,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建立後司馬炎野心不滿於此,公元280年西陵之戰剿滅孫吳,結束了中原分裂局面,天下大統。
  • 「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加佩王朝建立之初,國王加佩同樣面臨著加洛林時期查理的艱難局面,當時法蘭西地區基本上處於脫離中央控制的狀態,地方政治、經濟完全被地方的大封建主所掌控,宗教統治則完全由法國教會控制,作為一國之主的加佩顯然毫無存在感。加佩為了改變這種王權不斷衰落的狀況,開始了加強王權的改革,並且之後加佩王朝的繼承者在與法國教會和羅馬教皇的鬥爭中也逐漸佔據了上風。
  • 場面血腥!成年棕熊殘殺幼熊 咬死後吃掉
    近日,34歲的俄羅斯數學家Mikhail Korostelev在,堪察加半島庫頁湖觀熊時拍下了罕見的屠殺畫面——一頭成年棕熊殘殺了一頭幼熊,並將其吃掉。據英國《太陽報》報導,一頭約9英尺(約2.74米)的雄性成年堪察加半島棕熊在河水中攻擊了一頭3歲大的幼熊,由於體型懸殊太大,可憐的幼熊只掙扎了一會兒就被咬穿脖子,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