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2021-01-08 讀書悟道123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西晉政壇的混亂再次證明,任何在歷史進程中倒行逆施的做法,都將遭到現實瘋狂的反噬。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司馬炎終於美夢成真,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司馬炎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

「八王之亂」是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皇權而進行的戰亂,主要參與者有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楚王司馬瑋(司馬炎第五子)、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子)、齊王司馬冏(司馬炎侄子,與司馬倫一黨)、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炎第六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第十六子)、河間王司馬顒(司馬炎堂弟)、東海王司馬越(司馬炎堂弟),但實際上參與這場爭鬥的皇族成員遠不止八王。

所謂八王之亂並非八王群起叛亂,顛覆西晉政權 ,他們目的僅是為奪權而鬥爭,且相繼而起。話說這些大王如何擁有競相逐權的實力,這要感謝司馬炎。

八王之亂與九子奪嫡有相似之處,同是皇權內部鬥爭,為何前者導致了滅國,而後者則只是一人插曲。其主要原因在於司馬炎建立的西晉之」封建「,與大清時代的封建制並不相同。八王手中的權力遠勝於清室的九子,八王相當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他們都是有裝備有自己軍隊的「一國之君」,而清室的九子沒有軍權這一條就限制了他們的實力。也就是說,西晉沒有引用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的專利成果,而是讓歷史倒行回到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

那麼,司馬炎為什麼要重新啟用分封制呢?這是因為在他的人生歷程中,親眼見證了曹氏皇族是如何被司馬家族羞辱的過程,正是曹氏的羸弱給了司馬氏奪權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因為西晉是建立在大士族大貴族的擁護之上的,實行分封也是維護他們的利益。

因此,司馬炎建國後認為,實行分封制更能維護皇權的地位,於是他分封了很多宗室為王,令其設軍參政。其出發點與周朝的分封制大致相似,而且導致的結果也一致,那就是諸侯王割據,各自為政,都不聽使喚了,最後陷入混戰,這就是「反噬」。

但是周朝統治了八百年,為何到西晉這裡只有短短幾十年。這也是司馬炎的傑作,不論古今,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明智與否太重要了。不能全盤否定司馬炎,但說他明智也真的算不上,將一個國家的前途交到一個智力低下的人手上,這個國家能好?那還真是千古奇聞,不過憑藉此事,司馬炎也可獲封「千古一帝」。

據說司馬炎有25個兒子,除了基因強大,好色也是主因。雄性天生好鬥,因此兒子多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互毆。普通家族小打小鬧,皇室家族那是要動用真刀真槍的。在皇室權力的角鬥場裡,不見血腥稱不上一場賽事。

兒子多加上叔叔們也多,在皇室家族必然要醞釀一場歷史大戲,而這個大戲的開端就是司馬炎之死。司馬炎死後,按照中國傳統的宗法秩序,長子早亡,次子司馬衷成為合法繼承人。司馬衷智力低下,據說司馬遹四歲,他才知道這孩子原來是他的。司馬炎對這個兒子不是不了解,也經過了一番測試,但司馬衷都成功過關,這背後都是太子妃賈南風的功勞。

女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看似柔弱,但以柔克剛,充分發揮了她們的特長,千萬不要小覷女性。賈南風是賈充之女,賈充曾經為晉朝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經指使屬下成濟殺了曹髦 ,事後成濟成為弒君的替罪羊,而賈充則被司馬昭加封,賈南風能做太子妃也是得益於此。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同理也無犬女。賈南風的兇殘與他爹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得到的結果卻是不同的,賈充的兇殘成就了司馬氏,而賈南風的兇殘則是在搗毀司馬氏。

司馬炎死後,指定的輔政大臣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外祖父楊駿,但是新晉皇后賈南風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勾結楚王司馬瑋發動了禁衛軍政變,殺掉了楊駿。但遺憾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賈家並沒有掌控大權,政權落到了汝南王司馬亮手中。

當然,賈南風不會善罷甘休,她讓司馬瑋殺掉了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又誣陷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導致司馬瑋被處死。至此,八王之亂中的兩王被賈南風送上了西天。

為了獨攬西晉的大權,她馬上廢掉了太子司馬遹(司馬衷與謝淑媛之子),然後將其殺害。賈后的倒行逆施立即引起了晉朝皇族和朝廷大臣的普遍反對,沒過多久,賈南風被趙王司馬倫和齊王司馬冏所殺。

歷史到此,殺戮似乎應該收場了,弱智皇帝司馬衷也該歸位了,但司馬倫又覬覦起了皇位。在誅殺了實權派賈南風之後,作為叔祖輩的司馬倫自己登上了皇位,尊稱晉惠帝為「太上皇」,這樣歷史滑稽的一面又出現了,侄孫成了叔祖的太上皇,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司馬倫名不正言不順的得了皇位之後,屁股還沒坐熱,駐守許昌的齊王司馬冏隨即起兵聲討,接著,鎮守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和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都相繼起兵響應聲討。陷入眾叛親離之中的司馬倫,很快就淪為了刀下之鬼。

之後晉惠帝司馬衷終於復位,攝政的是齊王司馬冏,同樣沒多久,也被徵討。這次要滅他的是河間王司馬顒,和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結果毫無例外,司馬冏被殺。

這樣攝政權又落入了長沙王司馬乂之手,次年,他又遭到了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的討伐。但鑑於以往經驗,司馬乂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奈何禍起蕭薔,洛陽城裡的東海王司馬越聯合部分禁軍密謀活捉了司馬乂,並將其交給了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張方,張方將司馬乂活活燒死。

此後,成都王司馬穎攝政,自任丞相,他吸取經驗教訓,沒有留在洛陽,而是回到了他的大本營鄴城,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逃脫被誅殺的命運。

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晉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與司馬穎的軍隊在蕩陰狹路相逢,不幸兵敗,手裡的晉惠帝也丟進了鄴城。就在司馬越和司馬穎大戰之際,河間王司馬顒也沒閒著,趁著熱鬧,他派部下張方攻佔了洛陽,這樣司馬越就被擠出了洛陽城。

俗話說黎明前尤其黑暗,八王之亂結束的曙光就是讓混戰來得再猛烈一些吧。司馬穎頂住了司馬越的第一波進攻,但沒能再次頂住第二波進攻,為了自保,帶著從司馬越手裡搶來的晉惠帝逃往長安。

司馬顒在洛陽也沒住多久,便被司馬越拿下。隨著司馬穎和司馬顒的相繼被殺,晉朝大權最後落入了司馬越手中。他將晉惠帝迎回洛陽後,沒多久,傻皇帝便死了。晉惠帝之死,有人說是遭司馬越毒殺,有的說是病逝,兩者相比,筆者認為前者更符合當時的歷史真實。

最終歷史將權力之棒落在司馬越手上,傀儡皇帝就是晉懷帝司馬熾。至此,長達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告一段落。

「八王之亂」結束了,但西晉的歷史還沒結束,但經此一亂,元氣盡失。五年後,司馬越死,洛陽被匈奴人攻陷,晉懷帝司馬熾被俘。兩年後太子司馬業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又過了三年,晉愍帝向入侵的匈奴人投降,至此西晉亡。

在司馬皇氏們互相廝殺時,民間也不太平,流民問題嚴重,各地農民武裝暴動此起彼伏。而在西晉之外,北方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也沒有閒著,他們也趁著亂世,入侵中原。上述攻陷洛陽和長安的胡人,作為助推器, 送了西晉最後一程。

從此,中國北方進入了長達300年的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代。

相關焦點

  • 動蕩不安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八王之亂」大混戰,百姓民不聊生
    八王之亂是指司馬家族為了爭奪西晉中央政權而進行的一系列鬥爭。家族之間的這種權力鬥爭持續了16年,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奪取政權而告終。 該政權之爭主要有司馬家族的八個王參與,因此歷史被稱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在當時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這也成為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早在曹魏政權時期曹爽掌權時,有人就向他指出,如果不把他的曹魏族人封王,那麼政權就可能落入不同姓氏的人手中,但曹爽卻沒有接納這個建議。結果最後,曹魏的政權被司馬家族奪走。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該國在晉代歷史上被命名為西晉。
  • 西晉被忽視的女強人:賈南風若聽她的話,八王之亂或可避免
    眾所周知,西晉皇后賈南風是引發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如果賈南風聽從一位婦人的建議,這場災難是有可能避免的!這位婦人雖然在歷史上沒什麼名聲,但事實證明此人聰明絕頂、善於謀劃,極具政治眼光,其見識要超過很多男人,但她卻被後世的人們所忽視!那麼此人到底是誰呢?
  • 西晉名臣張華,力主伐吳為統一建功,盡心輔政讓八王之亂暫停
    力主伐吳,為統一建功 當晉朝建立之時,曹魏已經滅掉蜀漢,三國鼎立變成南北對峙局面,晉武帝司馬炎很想完成其祖孫三代的願望,即出兵滅吳,統一全國。並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精心準備工作。盡心輔佐,讓八王之亂暫停 發生於晉朝臭名昭著的「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大多歷史資料都記載了它持續了16年之久,其實在這16年裡並不是每年都處於動亂之中,具體說這次動亂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歷時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歷時七年。
  • 胡咧兩晉(增一)楊珧推動司馬炎分封諸王,卻在八王之亂中被滅族
    眾所周知,西晉一統三國亂世,結束了華夏大地分裂割據的局面。然而這個局面並沒維持多久,在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便陷入內亂之中。最終國家也因內亂而迅速崩潰,北方胡族趁機南下入侵,華夏大地再次四分五裂。歷史學者們關於西晉亡國的原因提出了很多經驗總結,一般來講都繞不過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的八王之亂。
  • 晉朝電視劇為何只拍到司馬炎登基統一三國,以後的事情為何不拍?
    這些名目繁多的歷史影視劇,以鋪天蓋地之勢,將以往沉寂多年的歷史,以戲說、改編的方式搬上了螢屏。《大漢天子》、《三國演義》、《康熙王朝》,都是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評價頗高的影視劇。在這些精彩紛呈的影視劇中,「三國歷史」也是各大導演最熱衷拍攝的題材之一,只是在這些影視劇中,關於三國的歷史,基本都止於晉朝司馬炎登基統一三國為止,之後與晉朝相關的歷史,電視劇基本不怎麼拍,這又是為何呢?
  • 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曾派「記者」到各地訪察民情?
    三國演義在開篇就說到: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鼎立數十年,終於迎來了大一統。也就是司馬氏的出現。司馬炎看準時機取代了曹魏,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勢力。司馬炎也就是晉武帝。晉武帝掃平了蜀漢、吳國,一統天下。晉武帝是一個很孝順的人,據說西晉就是以孝治天下的典範,這個可能和司馬懿的家風有關。司馬懿治家很嚴謹,所以司馬家培養出很多優秀的子孫後代。
  • 八王之亂:血腥的王權殘殺
    最終,在這一層層的自我強化中,西晉王朝變得體無完膚。而經由八王之亂,秦漢帝國也最終解體,隨即開啟近三百年的亂局。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這一場冰與火淬鍊的殘忍遊戲。/ 第三個階段,則可以概括為列王紛爭,最終由東海王司馬越勝出,八王之亂結束,西晉王朝也走向終點。閒話休敘,我們這就進入正文。能把自己的國家搞垮的開國皇帝不多,晉武帝司馬炎算是其中一個。晉武帝本身並不是暴虐之人,也遠遠稱不上是一個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的帝王。
  • 西晉為何連電視劇導演都不願意拍?
    為何中國歷史同樣是一個大一統朝代很少讓人提起,不受人待見?甚至連導演都不拍這個朝代?這個朝代就是晉,說起朝代自然要說一下,怎麼建立的,以及由誰建立的,怎麼亡的,由誰亡的。歷史上,都知道晉朝是司馬家篡了曹魏政權建立的,篡權也為後世不恥。
  • 西晉「八王之亂」不亂,一張圖看關係,5張表看過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爭奪皇權而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的事件數不勝數,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因為實在太亂,讓很多人對其望而生畏,也包括我。我最近為了給大家捋清「八王之亂」,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
  • 西晉亂亡真相,波譎雲詭
    學術界公認導致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亂。然而,筆者試圖以全新視角撥開西晉衰亡的真正歷史迷霧。西晉滅亡的直接原因,自然是永嘉之亂。西晉初年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僅僅有守成之才,非雄才大略、開創霸業的一代英主,加上太康盛世讓他沾沾自喜,逐漸開始只圖享樂不思進取,西晉官場鬥富成風,奢靡腐化成為西晉朝廷的主要特徵。
  • 司馬家族人才濟濟,統一三國建立西晉後為何迅速衰退了
    263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滅蜀,265年,司馬昭病逝,司馬炎接過父親司馬昭的權位,並於266年,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登基為帝,定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家族人才濟濟,有「司馬八達」之稱,分別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因為兄弟八人的字中都有「達」,比如司馬懿,字仲達等,所以被稱為「司馬八達」。
  •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和南北朝的始作俑者(一)
    一  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是魏蜀吳的終結。其主要的政治制度繼承自曹魏。而八王之亂的禍根也埋在其中。自古治國,最核心的制度就是選官制度,這個制度直接保證了中國的大一統。東漢末年,曹操掌權,其出身於宦官家庭,當時的世家大族大多瞧不起他。
  • 五胡亂華有多亂,教科書為何一筆帶過?遍地兩腳羊,紛紛向南逃
    其實五胡亂華現象爆發是必然現象,而這個現象從西晉開國君主司馬炎的所作所為上就可以看出來了,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可以說從小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高平陵政變之後,司馬懿正式剪除了曹爽,拔出了曹家在朝堂的羽翼,之後經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齊心協力先後平定了「淮南三叛」,拔出了在地方上忠於曹氏的勢力。
  • 《全面戰爭:三國》DLC《八王之亂》:以歷史遊戲的標準來說還不夠好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極為嚴重的皇族內亂,幾乎耗盡了西晉政權的國力,北方少民族紛紛脫離西晉的控制,建立地方割據政權,並最終導致了西晉政權的滅亡。一家來自英國的遊戲開發商如何來表現這段歷史無疑是令人好奇的,但看過《八王之亂》的預告片之後我開始有了一些不好的預感。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前面的三次分封,周維持有實權的西周和傀儡時代的東周更約800餘年,西漢則是在初年盛行分封制,景帝時期出現七國之亂後逐步廢止。西晉則是在開國皇帝司馬炎去世後不久引發八方之亂,最終被北方遊牧民族攻入關內,部分貴族南遷建立東晉。同樣是分封制,為何區別這麼大呢?
  • 司馬炎之後,晉朝已經沒啥故事可講了,電視劇拍到司馬炎為止
    先看西晉的第二代皇帝司馬衷,這就是一個傀儡加傻子。漢獻帝也是傀儡,但是這個傀儡卻一點兒都不傻。董卓殘暴,但就是在殘暴的董卓時期,這小傢伙能活了下來。在司徒王允等人的幫助下,硬是乾死了董卓。李榷郭汜之亂,殺死了王允、打跑了呂布。但是,漢獻帝呢?啥事沒有。
  • 為什麼地圖上東漢、曹魏和西晉三朝的疆域沒有今陝北地區?
    導讀:其實題目中說的並不準確,漢朝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一統王朝陝北一直在我國版圖範圍內。從公元48年匈奴內亂,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率領下歸附東漢王朝成為一個轉折點。東漢王朝為了安置南匈奴,把陝北和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區賜給了南匈奴才是後期曹魏、西晉版圖範圍內陝北沒在版圖內的濫觴。
  • 使同姓必王:西晉建立初,司馬家族的「六等之封」制度
    西晉時又發展為六等分封制,史稱「晉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一、西晉的世家大族「六等之封」,是西晉官爵制度的一個特點。它適應了世家大族政治發展的需要。三、司馬炎時期的「六等之封」司馬昭時期的「建爵五等」,到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發展為「六等之封」。265年(泰始元年),西晉王朝初建,「朝延草創」,司馬炎就決定「使同姓必王」,一下子封皇族二十七人為王。
  • 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簡介
    有了太后這份囑託,只要司馬攸不謀反,司馬炎就束手束腳,不能貶他更不能殺他,只能想盡辦法防範他。35歲,司馬炎將開國第一功臣賈充調離洛陽。賈充深感不安。潁川荀氏掌門人、西晉重臣荀勖對賈充說:你是齊王的嶽父,皇上才對你不放心,我有個主意,你把另一個女兒嫁給太子,保證你沒事兒。賈充一提親,果然又留在了洛陽。此時的司馬炎無法想像這個叫做賈南風的兒媳會在二十年後掀起多大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