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西晉政壇的混亂再次證明,任何在歷史進程中倒行逆施的做法,都將遭到現實瘋狂的反噬。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司馬炎終於美夢成真,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司馬炎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
「八王之亂」是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皇權而進行的戰亂,主要參與者有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楚王司馬瑋(司馬炎第五子)、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子)、齊王司馬冏(司馬炎侄子,與司馬倫一黨)、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炎第六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第十六子)、河間王司馬顒(司馬炎堂弟)、東海王司馬越(司馬炎堂弟),但實際上參與這場爭鬥的皇族成員遠不止八王。
所謂八王之亂並非八王群起叛亂,顛覆西晉政權 ,他們目的僅是為奪權而鬥爭,且相繼而起。話說這些大王如何擁有競相逐權的實力,這要感謝司馬炎。
八王之亂與九子奪嫡有相似之處,同是皇權內部鬥爭,為何前者導致了滅國,而後者則只是一人插曲。其主要原因在於司馬炎建立的西晉之」封建「,與大清時代的封建制並不相同。八王手中的權力遠勝於清室的九子,八王相當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他們都是有裝備有自己軍隊的「一國之君」,而清室的九子沒有軍權這一條就限制了他們的實力。也就是說,西晉沒有引用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的專利成果,而是讓歷史倒行回到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
那麼,司馬炎為什麼要重新啟用分封制呢?這是因為在他的人生歷程中,親眼見證了曹氏皇族是如何被司馬家族羞辱的過程,正是曹氏的羸弱給了司馬氏奪權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因為西晉是建立在大士族大貴族的擁護之上的,實行分封也是維護他們的利益。
因此,司馬炎建國後認為,實行分封制更能維護皇權的地位,於是他分封了很多宗室為王,令其設軍參政。其出發點與周朝的分封制大致相似,而且導致的結果也一致,那就是諸侯王割據,各自為政,都不聽使喚了,最後陷入混戰,這就是「反噬」。
但是周朝統治了八百年,為何到西晉這裡只有短短幾十年。這也是司馬炎的傑作,不論古今,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明智與否太重要了。不能全盤否定司馬炎,但說他明智也真的算不上,將一個國家的前途交到一個智力低下的人手上,這個國家能好?那還真是千古奇聞,不過憑藉此事,司馬炎也可獲封「千古一帝」。
據說司馬炎有25個兒子,除了基因強大,好色也是主因。雄性天生好鬥,因此兒子多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互毆。普通家族小打小鬧,皇室家族那是要動用真刀真槍的。在皇室權力的角鬥場裡,不見血腥稱不上一場賽事。
兒子多加上叔叔們也多,在皇室家族必然要醞釀一場歷史大戲,而這個大戲的開端就是司馬炎之死。司馬炎死後,按照中國傳統的宗法秩序,長子早亡,次子司馬衷成為合法繼承人。司馬衷智力低下,據說司馬遹四歲,他才知道這孩子原來是他的。司馬炎對這個兒子不是不了解,也經過了一番測試,但司馬衷都成功過關,這背後都是太子妃賈南風的功勞。
女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看似柔弱,但以柔克剛,充分發揮了她們的特長,千萬不要小覷女性。賈南風是賈充之女,賈充曾經為晉朝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經指使屬下成濟殺了曹髦 ,事後成濟成為弒君的替罪羊,而賈充則被司馬昭加封,賈南風能做太子妃也是得益於此。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同理也無犬女。賈南風的兇殘與他爹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得到的結果卻是不同的,賈充的兇殘成就了司馬氏,而賈南風的兇殘則是在搗毀司馬氏。
司馬炎死後,指定的輔政大臣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外祖父楊駿,但是新晉皇后賈南風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勾結楚王司馬瑋發動了禁衛軍政變,殺掉了楊駿。但遺憾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賈家並沒有掌控大權,政權落到了汝南王司馬亮手中。
當然,賈南風不會善罷甘休,她讓司馬瑋殺掉了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又誣陷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導致司馬瑋被處死。至此,八王之亂中的兩王被賈南風送上了西天。
為了獨攬西晉的大權,她馬上廢掉了太子司馬遹(司馬衷與謝淑媛之子),然後將其殺害。賈后的倒行逆施立即引起了晉朝皇族和朝廷大臣的普遍反對,沒過多久,賈南風被趙王司馬倫和齊王司馬冏所殺。
歷史到此,殺戮似乎應該收場了,弱智皇帝司馬衷也該歸位了,但司馬倫又覬覦起了皇位。在誅殺了實權派賈南風之後,作為叔祖輩的司馬倫自己登上了皇位,尊稱晉惠帝為「太上皇」,這樣歷史滑稽的一面又出現了,侄孫成了叔祖的太上皇,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司馬倫名不正言不順的得了皇位之後,屁股還沒坐熱,駐守許昌的齊王司馬冏隨即起兵聲討,接著,鎮守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和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都相繼起兵響應聲討。陷入眾叛親離之中的司馬倫,很快就淪為了刀下之鬼。
之後晉惠帝司馬衷終於復位,攝政的是齊王司馬冏,同樣沒多久,也被徵討。這次要滅他的是河間王司馬顒,和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結果毫無例外,司馬冏被殺。
這樣攝政權又落入了長沙王司馬乂之手,次年,他又遭到了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的討伐。但鑑於以往經驗,司馬乂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奈何禍起蕭薔,洛陽城裡的東海王司馬越聯合部分禁軍密謀活捉了司馬乂,並將其交給了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張方,張方將司馬乂活活燒死。
此後,成都王司馬穎攝政,自任丞相,他吸取經驗教訓,沒有留在洛陽,而是回到了他的大本營鄴城,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逃脫被誅殺的命運。
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晉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與司馬穎的軍隊在蕩陰狹路相逢,不幸兵敗,手裡的晉惠帝也丟進了鄴城。就在司馬越和司馬穎大戰之際,河間王司馬顒也沒閒著,趁著熱鬧,他派部下張方攻佔了洛陽,這樣司馬越就被擠出了洛陽城。
俗話說黎明前尤其黑暗,八王之亂結束的曙光就是讓混戰來得再猛烈一些吧。司馬穎頂住了司馬越的第一波進攻,但沒能再次頂住第二波進攻,為了自保,帶著從司馬越手裡搶來的晉惠帝逃往長安。
司馬顒在洛陽也沒住多久,便被司馬越拿下。隨著司馬穎和司馬顒的相繼被殺,晉朝大權最後落入了司馬越手中。他將晉惠帝迎回洛陽後,沒多久,傻皇帝便死了。晉惠帝之死,有人說是遭司馬越毒殺,有的說是病逝,兩者相比,筆者認為前者更符合當時的歷史真實。
最終歷史將權力之棒落在司馬越手上,傀儡皇帝就是晉懷帝司馬熾。至此,長達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告一段落。
「八王之亂」結束了,但西晉的歷史還沒結束,但經此一亂,元氣盡失。五年後,司馬越死,洛陽被匈奴人攻陷,晉懷帝司馬熾被俘。兩年後太子司馬業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又過了三年,晉愍帝向入侵的匈奴人投降,至此西晉亡。
在司馬皇氏們互相廝殺時,民間也不太平,流民問題嚴重,各地農民武裝暴動此起彼伏。而在西晉之外,北方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也沒有閒著,他們也趁著亂世,入侵中原。上述攻陷洛陽和長安的胡人,作為助推器, 送了西晉最後一程。
從此,中國北方進入了長達300年的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