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同姓必王:西晉建立初,司馬家族的「六等之封」制度

2020-12-11 野談歷史

司馬氏既然是漢代以來的著名世家大族,他們建立起來的西晉王朝又是以世家大族為其統治核心,就必然要維護世家大族的封建特權。為了鞏固和加強司馬氏的皇權統治,保護和擴大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西晉王朝在官爵制度方面,實行了「六等之封」的分封制。

史載周代的官爵制度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制。西晉時又發展為六等分封制,史稱「晉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

一、西晉的世家大族

「六等之封」,是西晉官爵制度的一個特點。它適應了世家大族政治發展的需要。東漢、曹魏以來,隨著中國封建制度的不斷發展,在封建地主階級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名豪大俠,富室強族」的階層,也就是官僚大地主階層。他們一般是歷代書香,累世仕宦,姓名族望,門第顯耀,稱為世族大家,或門閥士族,或簡稱為世族、勢族、士族。他們世代把持封建政權的重要官職,率領宗族賓客、部曲徒附聚族而居,建立起規模巨大的塢堡莊園,形成一股股武裝割據的勢力。他們往往「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形成自己獨霸一方的獨立小王國,把周代實行過的五等爵位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要求。

曹魏時期的司馬氏,當是他們主要的政治代表。如在曹操統治年間,司馬懿的長兄司馬朗擔任曹操的丞相主簿官職時,就「以為天下土崩之勢,由秦滅五等之制」,主張恢復周代的五等之封,五等之封恢復不起來,也必須使州郡領兵。

曹氏宗室也有這一要求。如曹爽專政時,曾上《六代論》,從六代歷史經驗論述分封的重要。到了司馬昭牢固地執掌曹魏政權、準備以晉代魏時,為了自己以名正言順的法定手續稱王稱帝,便滿足一些世族大家的封爵要求。264年3月,他自封為晉王,同時讓世族大家定禮儀,賈充正法律,裴秀議官制,開始「分土畫疆,建爵五等」,實行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對騎督以上的六百多官吏封以爵號。

二、司馬昭的「建爵五等」

當時,司馬昭名為晉王,有封地二十郡,實是晉帝,他的王女、王孫「爵命之號皆如帝者之儀」。受封為公、侯、伯、子、男的官吏,都有大小不等的封邑、封地。如他的叔父司馬平封為安平郡公,封邑萬戶。郡公之外,又有縣公,封邑一千八百戶。公之下的侯、伯、子、男又分為大國、次國。大國侯,封邑一千六百戶,地方七十裡;次國侯,封邑一千四百戶,地方六十五裡。大國伯,封邑一千二百戶,地方六十裡,次國伯,封邑一千戶,地方五十五裡。大國子,封邑八百戶,地方五十裡,次國子,封邑六百戶,地方四十五裡。大國男,封邑四百戶,地方四十或三十裡;次國男,封邑二百戶,地方二十五裡。

三、司馬炎時期的「六等之封」

司馬昭時期的「建爵五等」,到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發展為「六等之封」。265年(泰始元年),西晉王朝初建,「朝延草創」,司馬炎就決定「使同姓必王」,一下子封皇族二十七人為王。277年(鹹寧三年),對王、公、候、伯、子、男六等的分封制度又作了明確規定,形成了西晉王朝的「六等之封」制度。這種分封制度的具體情況是:

1、王分為以郡為國的郡王和以縣為國的縣王。郡王以分封戶邑的多少分為大國、次國、小國三等。最初是邑二萬戶為大國,一萬戶為次國,五千戶為小國。後來又增加封戶,大國增至四萬戶,甚至增至五萬戶、八萬戶或十萬戶。不滿一萬戶的小國,都增滿一萬戶。縣王最初封邑一千戶,後來增邑為三千戶。

2、公、侯也有以郡為國的郡公、郡侯和以縣為國的縣公、縣侯。郡公、郡侯邑萬戶以上為大國,五千戶以上為次國,不滿五千戶為小國。

3、諸王、郡公、郡侯都設置軍隊。大國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中軍,兵二千人,上下兩軍各有兵一千五百人。次國王置上、下兩軍,兵三千人:上軍,兵二千人下軍,兵一千人。小國王置一軍,兵一千五百人。公的軍制同五千戶的小國王,侯的軍制同不滿五千戶小國王,置一軍,兵一千一百人或千人。縣王軍制同於郡侯,也置一軍。所有王、公、候的軍隊,都設中尉領兵。

4、諸王公最初大多在京城做官,不去封國,後來一般要去封國為帥,都督封國及各州軍事。沒有去封國的諸王,大國置守土兵百人,次國八十人,小國六十人,郡侯、縣公也和小國王一樣置守土兵六十人。

5、從277年以後,非皇子不得為王。諸王的支庶子孫只能受封為公、侯、伯、子、男。如大國、次國始封王之支子受封為公,承封王之支子則受封為侯,繼承封王之支子受封為伯。五千戶以上的小國,始封王之支子受封為子,不滿五千戶的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都受封為男。其他不得受封。伯、子、男國都不置軍。

6、各封國可以設置文武官吏,由各國自行選用。

7、各封國以封國中民戶的戶調為「諸侯秩」,以民戶的田租為「侯奉」。一般是「三分食一」,即毎一民戶的戶調和田租以三分之二交給西晉王朝,其餘的三分之一則交給受封的王公。

四、「皆錄舊勳」分封司馬氏的同姓貴族

西晉王朝在實行分封制時,還保留了曹魏時期原有的一些封爵名號。如司馬昭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封時,也仍然有鄉侯、亭侯、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之類的封號。司馬炎稱晉帝實行「六等之封」以後,對縣侯以下的傳封次子也還給予亭侯、鄉侯等名號。

他在泰始元年大封同姓諸王的同時,曾下詔說:「五等之封,皆錄舊勳。本為縣侯者,傳封次子為亭侯,鄉侯為關內侯,亭侯為關中侯,皆食本戶十分之一。」這些亭侯、鄉侯、關內侯、關中侯等,都是「五等之封」以外的封號。他們「皆食本戶十分之一」,就是只享用封戶十分之一的戶調和田租。

從司馬昭的「五等之封」到司馬炎的「六等之封」,基本是「皆錄舊勳」,主要是分封司馬氏的同姓貴族,也分封擁護司馬氏以晉代魏和滅蜀、滅吳有功的異姓世家大族。「六等之封」中的王的封號,主要是封給司馬氏皇族。如西晉所封的同姓王國共有五十七個,而異姓封王的只有被廢的魏元帝曹奐一人,而且還是虛封,只有王之名而無其實。王之外的公、侯、伯、子、男等封國多至五百餘,司馬氏同姓也佔主要地位,其次是擁護司馬氏的異姓功臣。

五、西晉王朝實行分封制的目的

西晉王朝實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為了藩衛司馬氏帝室。在篡奪曹魏政權、建立晉朝的鬥爭中,司馬氏認為曹氏宗室「雖有王侯之號,而乃儕(等)於匹夫」,無力藩衛曹魏帝室,以致曹魏帝室孤立無援而滅亡。

鑑於這一歷史教訓,司馬昭建立晉國時,「深鑑經遠之統」,實行「五等之封」,想依靠司馬氏和支持司馬氏的公、侯、伯、子、男等保衛晉王室。司馬炎維承和發展司馬昭的分封制,想使司馬氏的晉朝「建久安於萬載,垂長統於無窮」,行「六等之封」,大封、實封同姓諸王,賦予他們強大的軍政大權,讓他們出鎮州郡封國,「並擁強力,各據一方」,成為藩衛司馬氏帝室的「藩王」、「藩國」。

與此同時,也對異姓功臣增封進爵,成為晉室的公侯。這樣的分封,目的是使同姓諸王與異姓公侯相互牽制又相互協力,共同擁戴司馬氏皇權。但是,結果卻適得其反,晉武帝死後,就形成了「八王之亂」。而在「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纂奪晉惠帝的帝位時又濫封王侯。他的兒子都封為王,幫助他纂位的孫秀等諸黨「皆登卿將,並列大封」,文武官封侯者數千人,連奴卒廝役也「加以爵位」。封的結果是「金銀治鑄不給於印,故有白版之侯」,只是一個空名。

到了西晉末年,司馬氏帝室,企圖維護晉室統治,也曾給一些少數民族首領封以王號。如封鮮卑族的一些首領為「親晉王」或「代王」,封羌、氐族的一些首領為「晉歸義羌王」、 「親晉王羌」或「親晉氏王」,等等。

相關焦點

  • 動蕩不安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八王之亂」大混戰,百姓民不聊生
    八王之亂是指司馬家族為了爭奪西晉中央政權而進行的一系列鬥爭。家族之間的這種權力鬥爭持續了16年,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奪取政權而告終。 該政權之爭主要有司馬家族的八個王參與,因此歷史被稱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在當時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這也成為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早在曹魏政權時期曹爽掌權時,有人就向他指出,如果不把他的曹魏族人封王,那麼政權就可能落入不同姓氏的人手中,但曹爽卻沒有接納這個建議。結果最後,曹魏的政權被司馬家族奪走。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該國在晉代歷史上被命名為西晉。
  • 司馬家族人才濟濟,統一三國建立西晉後為何迅速衰退了
    司馬家族逐漸控制了魏國。263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滅蜀,265年,司馬昭病逝,司馬炎接過父親司馬昭的權位,並於266年,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登基為帝,定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家族人才濟濟,有「司馬八達」之稱,分別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因為兄弟八人的字中都有「達」,比如司馬懿,字仲達等,所以被稱為「司馬八達」。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前面的三次分封,周維持有實權的西周和傀儡時代的東周更約800餘年,西漢則是在初年盛行分封制,景帝時期出現七國之亂後逐步廢止。西晉則是在開國皇帝司馬炎去世後不久引發八方之亂,最終被北方遊牧民族攻入關內,部分貴族南遷建立東晉。同樣是分封制,為何區別這麼大呢?
  • 西晉為何連電視劇導演都不願意拍?
    這個朝代就是晉,說起朝代自然要說一下,怎麼建立的,以及由誰建立的,怎麼亡的,由誰亡的。歷史上,都知道晉朝是司馬家篡了曹魏政權建立的,篡權也為後世不恥。一、西晉奠基人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死於公元251年。
  • 西晉八王之亂到底怎麼回事兒?為何說司馬炎是倒行逆施?
    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到滅亡,不過只有短短51年,從八王之亂起到西晉滅亡,有25年。從八王之亂終到西晉亡,有10年。可見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外敵入侵不過是一個助推器。西晉政壇的混亂再次證明,任何在歷史進程中倒行逆施的做法,都將遭到現實瘋狂的反噬。
  • 西晉「八王之亂」不亂,一張圖看關係,5張表看過程
    一、一張圖看懂「八王之亂」人物關係「八王之亂」因權臣楊駿和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因私相鬥而起,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東海王司馬越相繼捲入,而導致混亂的動機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 為啥說司馬懿家族才是三國最牛的?看看司馬八達你就懂了
    「司馬八達」指東漢末年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兄弟八人:漢兗州刺史司馬朗,字伯達;魏太尉(晉宣帝)司馬懿,字仲達;魏太宰(晉安平王)司馬孚,字叔達;魏東武城侯司馬馗,字季達;魏鴻臚丞司馬恂,字顯達;魏中郎司馬進,字惠達;魏安城亭侯司馬通,字雅達;魏安平亭侯司馬敏,字幼達。
  • 淮南三叛:為什麼說司馬師之死是西晉崩塌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懼六軍之恐,蒙之以被,痛甚,齧被敗而左右莫知焉)所有人只能看到他嫌吵蒙著腦袋躺那繼續很淡定的睡覺!雖然這是司馬師的第一次外出徵戰,但他卻如古之名將一樣,展現出了鎮靜夜驚的最完美解題方案——堅臥不動!因為司馬家族最重要的資產司馬師,由於眼珠崩裂,此時不行了!司馬懿最寄予厚望的長子,僅僅掌權四年多就要找他報導去了。這也是他司馬家族政權崩盤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 西晉光祿大夫宗正卿·琅琊王覽
    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西晉太保王祥的同父異母弟。「書聖」王羲之的曾祖。歷經東漢、三國和西晉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晉,在西晉官至光祿大夫。及祥仕進,覽亦應本郡之召,稍遷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戶。泰始末,除弘訓少府。職省,轉太中大夫,祿賜與卿同。鹹寧初,詔曰:「覽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其以覽為宗正卿。」頃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詔聽之,以太中大夫歸老,賜錢二十萬,床帳薦褥,遣殿中醫療疾給藥。後轉光祿大夫,門施行馬。鹹寧四年卒,時年七十三,諡曰貞。
  • 為什麼會有加官制度,西晉給事中等加官
    導語:為什麼會有加官制度,西晉給事中等加官?《晉書》卷三三《鄭衝傳》:「(鄭)衝固辭,上貂蟬印綬,詔又不許。」杜預在西晉平吳之役中勳功卓著,因其「累陳家世吏職,武非其功,請退」,之後,朝廷徵拜其為司隸校尉,加特進,由此可見,司隸校尉當是其職事官職,而特進則標識其資位。荀組在任司隸校尉前曾任侍中、中書監等官職,資歷很深,所以在遷轉為司隸校尉時加特進,一方面使其有具體職掌;另一方面又通過加官提升了品級與待遇。據《晉書》卷二四《職官志》:「特進,漢官也。
  •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和南北朝的始作俑者(一)
    一  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是魏蜀吳的終結。其主要的政治制度繼承自曹魏。而八王之亂的禍根也埋在其中。自古治國,最核心的制度就是選官制度,這個制度直接保證了中國的大一統。東漢末年,曹操掌權,其出身於宦官家庭,當時的世家大族大多瞧不起他。
  •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實踐的法典化,西晉佔田制
    土地私有是當時歷史的潮流,「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故必須「利其田宅」,「與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惡」,滿足其土地私有的欲望。耕戰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鼓勵佔墾荒田,以使「故田不荒」而「草必墾」。「唯恐人無力以耕之」,故「但問墾田幾畝……天下之民皆可以得田而耕之」。「盡人力墾闢棄地,悉為田疇」。國家保護這種私有土地,《秦律》規定「盜徙封」者處以耐刑(一種剃去須鬢的刑罰)。
  • 西晉亂亡真相,波譎雲詭
    根據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記載,西晉初年,由於東漢以來的北方民族內遷一直不受朝廷重視,到了三國時期,魏國又主要防止蜀漢和東吳的進犯,到了西晉初年,外族內遷卻又得不到良好的安置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一些邊遠地區,朝廷徵收的賦稅,被當地的漢人官吏增加,層層盤剝,使當地的少數民族民不聊生。
  •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論「鄧艾之死」
    景元元年夏六月丙辰,進大將軍司馬文王位為相國,封晉公,增封二郡,並前滿十,加九錫之禮。文王固讓乃止。--《魏書三 陳留王本紀》「讓爵不受」非司馬昭有謙恭之心。一個白日弒君的賊子,有何廉恥?實在是彼時「天下洶洶」,司馬氏聲名狼藉,不敢接受罷了。純因發怒曰:「賈充!天下兇兇,由爾一人。」充曰:「充輔佐二世,蕩平巴蜀,有何罪而天下為之兇兇?」
  • 劉禪為啥能被司馬氏善待?匈奴人為啥會打著他的旗號反叛西晉?
    劉禪命好,生在了一個基本規則得到尊重的時代,無論是他、還是後來的東吳孫皓,在投降司馬氏後都得到了善待,所以他的餘生其實沒啥看點。但是,在劉禪死後,有關於他的故事可就精彩得多了:打著他旗號的政權,成功覆滅了西晉。首先,劉禪得到善待,是有時代大環境前提的。
  • 真實歷史中的「鶴唳華亭」:陸機之死與西晉的滅亡
    可惜此時三國形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曹魏滅亡蜀漢剛兩年,司馬炎就篡奪皇位建立西晉,並很快把吞併江南提上日程。陸機二十歲的時候,孫吳末帝天紀四年(280年),西晉發動了對孫吳的統一戰爭。陸家兄弟各率所部抵禦西晉兵鋒,卻寡不敵眾,陸晏、陸景血染疆場,陸機兵敗被俘,因職位低微不久便被釋放。陸機雖重獲自由,但也成了亡國之臣。他無可奈何,只能心懷故國之思,「退居舊裡,閉門勤學,積有十年」。
  • 從一個身份卑微的地方小吏,到西晉的開國功臣,這些貴人功不可沒
    就在此時,市長趙元儒出現了,他一見到石苞便覺得此人非同一般,經過一番交談之後,他得出了和郭玄信一樣的結論,此子日後必會官至公輔。就這樣,石苞漸漸在鄴城有了名氣。但是他的好運並未到此就結束了,不久後他又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位貴人,吏部侍郎許允。當時因為有人替他打點關係,他很快就找到了知人善任的許允,想求一個小縣令噹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