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封建歷史的國家,而且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國家選拔人才基本上只能依靠科舉制度,但是科舉制度其實存在許多的弊端,所以在進入新中國之後,科舉制自然被廢除了。不過,在一些人的心目當中,如今中國學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高考,其實就是變形了的科舉制,所以在歷年的考生當中,也出現過幾位通過交白卷的形式,來抗議高考這種應試教育。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三位考生,他們當年都是在高考中交白卷的人,甚至還被一些人稱為&34;,這三位學生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高考蒙受&34;】
雖然有一些人認為,高考和當年的科舉制差不多,都是通過一個人的成績來決定一個人未來的發展,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想法非常的幼稚也沒什麼根據。科舉制雖然存在巨大的弊端,可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對於寒門學子來說,如果想要獲得翻身的機會,他們只有科舉考試這一條路可以選。只不過到了後期對於學生們來說,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單純的想要在科舉考試當中獲得成功,所以這才導致了科舉制的變質。
【年輕時的一時衝動,造成了一生的浮浮沉沉】
當年遼寧的張鐵生在23歲參加高考時,因為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產生了矛盾,所以他沒有足夠的時間用於複習,因此在這次考試當中只能選擇交白卷。而張鐵生也憑藉自己的這一張白捲成功地出名了,不過名氣並未給他帶來多大的幫助,他一生浮浮沉沉,進過監獄,出獄之後,又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富豪。
【&34;幡然悔悟】
2008年的時候,有一位叫做徐孟南的安徽考生,為了表達自己對應試教育的不滿,也是選擇了交白卷,並且還在答題卡上寫下了自己所謂的教育理念,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甚至還被人們稱為&34;。不過因為高考考得一塌糊塗,所以徐孟南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高中畢業之後的他,只能去工廠打工。而且因為對自己當初的行為十分的後悔,他還專門創建了一個網站,用來警告後來的學生們千萬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而放棄上大學的機會。
【一時衝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2006年的時候,一個叫做蔣多多的河南農村女孩,在高考考場上用自己的筆名&34;寫下了長達8000多字的批判中國歷史教育制度的文章。其實,能夠就一個論點寫出這麼多的文字,蔣多多肯定也是有一定的文學功底的,可是她卻為了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放棄了繼續升學的機會。而高考成績一塌糊塗的蔣多多,也只能依靠在工廠工作來養活自己。
【做人莫逞匹夫之勇】
而跟這三位所謂的&34;形成了鮮明對比的高考狀元王端鵬,在清華大學畢業之後,成為了中科院的一名研究員,為中國的化學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雖然說高考的成績絕對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可是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尤其是家境普通的中國人來說,高考依然還是改變命運最簡單的途徑。所以希望這些年輕學子們,千萬不要逞一時之勇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畢竟最終吃虧的也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