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交通運輸方式的變革,都會帶來人類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深刻改變。軌道交通,當前正憑著運輸量大、安全性高、速度越來越快的優勢在全球不斷「開疆拓土」。
10月18日至20日,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製造產業博覽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前沿的技術、酷炫的裝備,讓參觀者如同穿越時光隧道直達未來;成果的展示、觀點的碰撞,為全球軌道交通領域從業者提供了展示創新和激發創新的平臺。通過此次盛會,人們憧憬:伴隨著新一代技術變革浪潮,軌道交通將以「快速、智慧、綠色」助力人類進入發展新階段。
軌道經濟「含金」十足
10月17日是第27個國際消除貧困日。清晨,湖南懷化雪峰山區菜農張霞像往常一樣坐上7272次綠皮火車。列車輕快駛過莽莽群山,將她和帶著露珠的青菜送往城裡的菜市場……
「博覽會」在長沙開幕前夕,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披露的信息顯示,在中國像7272次這樣的公益「慢火車」還有81對,今年面向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鐵路基建投資達2996.6億元,佔全國鐵路基建投資總額的75.9%。軌道交通,給貧困地區的人們不斷送去機遇和希望。
交通方式的變革,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而軌道交通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更是無出其右。
18世紀,瓦特改良蒸汽機,直接推動英國的史蒂芬森1814年發明蒸汽機車,使世界進入為期約100年的第一個「鐵路黃金時代」。此後,隨著航空業、高速公路等興起,以傳統鐵路為代表的軌道交通一度趨於邊緣化。進入20世紀後半葉,高鐵、磁浮、地鐵、輕軌等開始飛速發展,軌道交通開始「王者歸來」。全世界目前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擁有高速鐵路4.3萬公裡。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參加此次「博覽會」的國家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劉勇等專家表示,軌道交通產業的帶動效應十分顯著。先進軌道交通體系通過助力人才流、貨物流、信息流的廣泛高速傳輸,能提高產業布局的靈活性、提升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提振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促進人力資源的流動與共享,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博覽會」舉辦地湖南,圍繞軌道交通產業就形成了規模近2000億元的產業集群。
擁有數個知名軌道交通企業的湖南省株洲市,如今是著名的「中國動力谷」。在新中國成立前,這裡只能維修一些蒸汽機車。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造出了中國第一代電力機車。如今,這裡已是研製城際動車組、磁懸浮列車、先進重載電力機車、高鐵列車核心部件等高端軌道裝備的世界級工業重鎮。
從株洲「田心」出發,大約5公裡範圍內可以找到生產一臺電力機車所需的上萬個零部件的配套生產企業。隨著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中國動力谷」還在不斷提升「軌道經濟」的「含金量」。
中國列車「領跑」全球
在「博覽會」上,有來自19個國家的行業部門主管、駐華使領館官員、行業商協會代表組成的採購團,以及世界知名企業派出的參會團隊。
能夠舉辦如此「國際範」的活動,得益於中國已是全球軌道交通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
規模大——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開通運營高速鐵路近3萬公裡,以「四縱四橫」為骨架的高速鐵路網絡基本成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鐵網絡。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副總經理王同軍表示:「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最發達的高鐵網。」
載荷重——9月28日,連接7個省區、全長1813.5公裡的浩吉鐵路開通運營,這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並開通運營裡程最長的重載鐵路。按照設計要求,浩吉鐵路的重載列車一次能拉上萬噸貨。如果說風馳電掣的高鐵讓中國鐵路進入「高鐵時代」,那麼綿延千裡的浩吉鐵路,則以載貨「洪荒之力」,引領中國鐵路進入「新重載時代」。
覆蓋廣——我國地域寬廣,地形複雜,中國的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和集成了大量應對極端環境的技術,高原鐵路、高寒鐵路、荒漠鐵路等一系列「建設禁區」都被一一攻破。
「軌道交通特別是地鐵的建造離不開被喻為裝備界『穿山甲』的盾構機,我們的盾構機力道大、速度快、可經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等極限考驗。」中國鐵建重工首席科學家劉飛香說。
運行穩——每小時350公裡,「復興號」是目前世界上運營速度最快的高鐵列車,有著十分出色的安全運行記錄。高速度同時實現高穩定、高舒適,是中國高鐵的「看家本領」。在高速行駛的高鐵列車窗臺、小桌板上,礦泉水瓶能倒立,硬幣和籤字筆能「疊羅漢」……讓世人嘖嘖稱奇。
創新能量「超越」夢想
自動喚醒、自動運行、自動診斷、自我修復,能滿足79個場景的使用要求,可隨環境變化進行調整適應……10月17日,湖南省株洲市,上海地鐵18號線全自動駕駛項目列車下線。這樣「聰明」的列車將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
未來已來。在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製造產業博覽會上,一批新產品、新技術登臺亮相,有的企業「一口氣」展出了10款創新產品,包括中國商用磁浮2.0版列車、儲能式現代有軌電車、多流制電力機車等。
暢想未來,軌道交通會是什麼樣子?在博覽會上,不少業內人士用「更快速、更綠色、更智能」來描述。
更快速——從蒸汽機車到電力機車,從「綠皮車」到高鐵,更快的速度是人類交通出行的孜孜以求。隨著設計時速600公裡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高鐵和航空運輸之間目前的「速度空白」也可望由新型磁浮列車來填補;未來,採用「高溫超導磁懸浮+真空管」、時速可超過1000公裡的「超級高鐵」,也已成為技術研發的熱點。
更綠色——已在長沙運營3年多的磁浮快線,具有低噪音、零排放、低輻射等特點,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軌道交通的有效解決方案;儲能式現代有軌電車,利用「超級電容」提供動力,車輛運行無須架空接觸網供電,利用車站停車上下客的30秒時間即能充滿電能,並且能將85%以上的制動能量回收。
更智能——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推動軌道交通智能化。今年6月,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交通保障設施,中國首條智能高鐵京張高鐵全線軌道貫通;採用虛擬軌道跟隨控制技術,通過車載各類傳感器識別路面虛擬軌道線路的「智軌」列車,已在一些城市測試、運行,有形的軌道化為了無形,不要軌道的列車已經上路……
「智能無處不在,創新永無止境。」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宗祥介紹,「復興號」動車組設置了2560個傳感器,是典型的智能化產品;新一代碳纖維地鐵車輛,可實現全自動駕駛,安裝了智慧車窗、智能空調、自感知照明系統。目前,中國中車正在致力於打造智能軌道交通生態圈。
軌道之上,技術的變革仍在不斷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