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孫一直就有脾胃虛弱的毛病,連帶著消化系統也不是很好,經常出現腹瀉,為此小孫在飲食上一直都比較注意,但是這次他受涼又開始腹瀉了,他也服用了常用的止瀉藥物,但是沒什麼效果。醫生說腹瀉也是分類的,沒有對症下藥當然沒有療效。
1.急性腹瀉
(1)腹瀉的共同臨床表現
1)輕型:常由飲食因素及腸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緩,以胃腸道症狀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症狀,多在數日內痊癒。
2)重型:多由腸道內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有輕型逐漸加重、轉變而來,除有較重的胃腸道症狀外,還有較明顯的脫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如低鉀血症、低鈣和低鎂血症、代謝性酸中毒)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狀,如發熱、精神煩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2)2種常見類型腸炎腹瀉的臨床特點
1)輪狀病毒腹瀉:是我國北方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故又稱為秋季腹瀉。本病經糞-口傳播,潛伏期1-3天,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狀。病初1-2天常發生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常並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數日後嘔吐漸停,腹瀉減輕,不餵乳類的患兒恢復更快,自然病程約3-8天。大便鏡檢偶有少量白細胞,感染後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長可達6天。血清抗體一般在感染後3周升高。病毒較難分離,有條件者可直接用電鏡檢測病毒。
2)侵襲性細菌(包括侵襲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鼠傷寒桿菌等)引起的腸炎:全年均可發病,多見於夏季。潛伏期長短不等。常引起志賀桿菌性瘧疾樣病變。起病急,高熱甚至可以發生熱驚厥。腹瀉頻繁,大便呈粘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噁心、嘔吐、腹痛和裡急後重,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症狀如高熱、意識改變,甚至感染性休克。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糞便細菌培養可找到相應的致病菌。
2.遷延性和慢性腹瀉以急性腹瀉為徹底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不愈最為常見。人工餵養、營養不良小兒患病率高。對於遷延性、慢性腹瀉的病因診斷,必須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格檢查,正確選用有效的輔助檢查。
對於腹瀉,一般人的做法都是服用些常見的止瀉藥物,今天給大家介紹了不同類別的腹瀉及其症狀,希望下次出現腹瀉的時候,大家能夠預先進行辨別,不要像小孫這樣亂用藥物,非但沒有治療效果,還可能導致出現副作用,延誤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