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卑與否與父母言行息息相關。
在多數家長們看來孩子的心智是不成熟的,他們認為孩子沒有與成年人同樣的自尊心,也不需要認同。
因為親子關係無法改變,他們便很少花時間去經營,甚至是隨意對待,所以一半以上的家長忽視了孩子的心理。
事實上,孩子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經學會了感知情緒,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哭鬧、惹事被定義為「熊孩子」,可是事物是有兩面性的,在孩子的某些反應中,我們應該反思的是:難道作為家長就一定是合格的嗎?
影視演員王鷗在做客《非常靜距離》的時候,提到了自己和媽媽的一段經歷。
那時候,王鷗主演的《偽裝者》與《琅琊榜》相繼播出,周圍的好友紛紛發來祝賀,唯獨母親沒有絲毫表示。
王鷗很傷心,她說:「難道我的存在不是你們的驕傲嗎?我這麼努力不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嗎?」
沒錯,孩子的心理就是這麼簡單,媽媽的一句「你很棒」就已經超越其他人千言萬語。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注意到,孩子取得成績,哪怕是得到一朵小紅花之後,有沒有興奮地向你跑來展示他的小「功勞」,可是作為媽媽或者爸爸的你又有什麼表示呢?
對待孩子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誇獎,儘量當著孩子的面去讚美。
人在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需要。遺憾的是,我們常常視而不見甚至是潑冷水。
父母常常感覺孩子一點也不自信,人前人後沒有落落大方的樣子,殊不知,日常的自謙式回答正在抹殺孩子的自信心。
國人一直相信:滿招損、謙受益。所以面對別人的讚美,總感覺不敢接受,必得找個由頭避過去。
孩子這次的成績不錯,雖然沒有到100分,但是已經達到了優秀。鄰居看到之後,誇獎了幾句:「你兒子考的不錯呀,肯定用功了,是個上大學的料。」
不出意外的話,家長的回答一定是這樣的:「害,假用工,能有幾次考高分?」
「你孩子的英語說的真溜」
「沒啥,比他好的多了去了。」
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是孩子盡的最大的努力,這份汗水沒有得到預期的讚美反而在口齒之間轉瞬即逝。家長們的無意之舉是中傷孩子內心的暴擊。
暴擊多了,成人都會麻木,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期待讚美,並開始陷入自我懷疑,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這種情緒如同慢性毒藥。
孩子畫畫不錯,正在一臉高興的欣賞著自己的作品,本想拿給媽媽看一下。
誰料,媽媽根本不在意,隨口來一句:「考試又不考這個,畫的再好有什麼用?」那孩子的笑容瞬間凝固在臉上,漸漸地轉變為迷茫、失望。而這些重要的小表情從來不會落入父母的眼中。
但是,當他們看到鄰居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唱歌跳舞表演就會這樣對孩子說:「你看看人家,跳的多好,怎麼你就老是躲在媽媽身後呢?」
其實,媽媽忘了,自己的孩子眼中也曾經有光,只是現在變得躲躲閃閃了。
更有甚者,直接在孩子要做某件事情之前就要「迎接」父母的否定。
「你行嗎?要是做失敗了,可就丟人了。」
這樣的字眼在孩子每次有想法的時候就會出現,如同一道枷鎖、一把剪刀,只要有動作、只要翅膀要成長就會被摧毀。
長此以往,孩子不敢有創意,或者有了創意之後不敢去實踐,因為伴隨著他們創新的同時是自我的否定以及如果失敗了將會受到怎樣的嘲笑。
所以,好多優秀的創新意識在萌芽時期便被他們自己扼殺了。自卑感已經出現端倪。
不得不說,這是父母摧毀孩子的最高境界。他們已經把這種消極的意識成功嫁接到了孩子的大腦中,更可怕的是還會代代相傳。
吝嗇誇獎、隨意的否定和過於自謙正在蠶食著孩子的自信,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是非常可怕的,哪怕是日後想改變、想重新建立自信也是非常難的。因為根深蒂固的東西很難被撼動。
做合格的父母就從鼓勵和讚美開始,用不了多久,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像的要優秀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