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被《紐約時報》採訪的說明

2021-02-15 李建秋的世界

這幾天紐約時報已經把文章登出來了,中英文都有,標題:

英文版標題

關於我那一段

其實就那麼一段。

情況是這樣的:入關學這玩意早就衝破了中國式鍵政的範圍,紐時這種媒體注意到了這個事情,然後準備進行一些採訪,其實最關鍵的人應該是山高縣,結果山高縣說沉迷於配音,不接受,聯繫曹豐澤,曹豐澤也拒絕採訪,後來打電話給我了。

電話採訪的,中文採訪,女記者,大概談了一個小時,其實談的內容很多,報導出來的就這麼一小段。

這個事情其實上次說過。我感覺這個報導本身是說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說現在的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強烈,拿我的話做了背書,第二個方向大概就是警告拜登,如果不扭轉情況可能就會成真了。

其實我牽扯到入關學的東西很少,主要是入關學誕生於知乎,是山高縣出來的,知乎幾個搞鍵政的大V裡面有我,後來有人P了一張九宮格的圖,大概是這樣的:

其實紐時的這篇文章不客觀,其最下面的一段說最近中澳之間的這段衝突問題,紐時把這個歸咎於「敦促對大流行的起源進行調查而激怒了中國」,實際上壓根不是。

澳大利亞針對中國不是因為疫情,也不是今年,甚至不是這一屆政府,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華人早就嗅到了這幾年澳大利亞已經不對勁了,前任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還專門用中文說「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

這都是2017年的事情了。難道2017年也有疫情嗎?

看看之前澳大利亞的一系列行為:

南海仲裁案,澳大利亞前總理阿博特欲花費89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4000億元)打造澳大利亞水面軍艦和潛艇艦隊對抗中國。

揚言和印尼聯手來維護「南海自由航行」。

對華部分產品徵收重稅,例如鋁製車輪徵收50.9%的重稅

就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澳大利亞發起對中國的鋁,鋼和A4紙發起了三起反傾銷調查

三年前我就看澳大利亞有點怪異,這幾年澳大利亞跟瘋了一樣抨擊中國。

搞了這麼多事情,紐約時報居然說這是因為「敦促對大流行的起源進行調查而激怒了中國」導致的,這不是說謊那什麼是說謊?

還有,關於「西方衰落」這個話題壓根不新鮮,也實在稱不上什麼「民族主義」的說法,這個話題最先挑起來的也不是中國,「全球經濟中心東移」甚至壓根都不是中國人說的,我可以隨便舉一堆例子。

這是著名路透社的講法:

不能說這位路透市場分析師也是什麼「中國民族主義者」吧,他連中國人都不是。

講話還是要客觀。

另外,我也不認為我是紐約時報說的那種「民族主義者」。

因為很簡單,即便是今天的日本自民黨政府,它是公認的右翼,但是如果自民黨繼續能保持發福利開支,繼續搞國有化政策日本央行持股佔了日本股市的7%了,日本年金公積金也在差不多7%左右,加起來14%了,雖然自民黨是右翼政黨,而且反華,但是這不代表我會反對他們的經濟政策。

同樣的,我會肯定美國的桑德斯,我也會肯定英國的科爾賓。

一個國家的經濟模式或者政治模式能讓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得益,我就支持,這種得益可以說是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可以是公平的提升,這種提升是需要「實踐」來證明的,而不是靠嘴巴說,不能玩辯經。

之前不管是阿富汗戰爭後的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後的伊拉克,還是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國家,其混亂,其經濟的凋敝,有些國家甚至一直打仗打到今天,實際上證明他們的生活水準下降了,他們是按照美國式----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標準,重塑了社會的,但是下場不好。

過的不好就是不好,不能因為你們搞「意識形態」,難道就硬說這些國家的人民過的很幸福嗎?

所以不要講我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似乎我就對西方各國深仇大恨似的,壓根不是那回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別說別人了,就說你美利堅自己,今天美利堅如果真的人人都生活在一個幸福美好的社會,社會公平正義,我也一句話不講。

五六十年代,當年美國人講美國夢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什麼叫美國夢?

這就是我提到的美國夢,一個老婆,2個孩子,一輛車,一個大house。

街上的人衣著整齊,光鮮,體面,街上沒有那麼多胖子,人人身材苗條。

沒有那麼多吸毒的,沒有那麼多反社會的,沒有那麼多反智的。

這定義不是我下的,是美國人自己下的。

YouTube上有很多美國五六十年代的那種視頻,下面的留言就是這樣的:

美國人自己說,想回到過去。

忘記了這個「狗咬狗的媒體世界」。

這話是美國人自己說的。

曾經的美國是什麼樣子?我就不說美國在二戰時期了,就說大蕭條,也就是1929年到1933年這段時間的美國,公認的是慘不忍睹了吧

根據

根據《大蕭條》這本書記載

這是當年美國雜誌上的廣告,男士襯衫價格約為1美元,洗衣機的價格約為33美元。女士大衣8美元到24美元左右,奶昔為0.1美元,烤花生0.1美元。

而當年美國人的工資每周17美元,醫生約為每周60美元。

這可是美國「最艱難的時刻」,都有這個收入。

中國在1929年的時候,新中國還沒建立,當年中國人幹什麼來著?

逃荒。

餓死。

軍閥爭鬥。

美國既然在五六十年代都是活得那麼像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了,按說美國人早就過上了至少人人有醫保,壓根不愁任何問題的生活了吧。

那為什麼《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裡面的美國工人,還是一副慘兮兮的樣子?

為什麼美國有那麼多人吸毒?

為什麼美國還有那麼多人反智?

為什麼到今天美國人均GDP那麼高的情況下,沒有普及全民醫保?而更低的歐洲國家早就普及了?

這是中國造成的嗎?是中國人不讓美國人搞全民醫保嗎?

大家都心知肚明。

不要把罪過推倒中國身上,這幾天美國川普的支持者上街,和左派群體發生爭鬥,四傷一死,莫不成這川普的支持者上街鬥毆的事情,也和中國有關嗎?

7400萬人投了川普,也和中國有關嗎?

不要把這些事情推倒中國身上,各自解決各自的問題不好嗎?

另外,也別扣我帽子了。

請實事求是的報導新聞。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紐約時報》採訪:我把美國人民當作親人 在這裡受到了種族歧視
    5月14日,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了鳳姐,本意是調查美國紐約美甲沙龍工人的生存境況,但顯然鳳姐說得遠不止這些。在介紹完自己在紐約美甲業的工作經歷後,鳳姐談起了自己對「美國夢」的看法。她說美國夢是自由平等,她到美國就是奔著自由女神去的,但同時她又說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說起離開中國的原因,鳳姐說「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而我最不擅長與人交往,所以我在那裡呆不下去。
  • 紐約華人美甲店老闆示威 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
    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信蓮) 據美國媒體報導,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來到位於曼哈頓8大道41街的《紐約時報》總部前舉行抗議示威活動。他們要求紐時為今年5月份的一篇採訪文章道歉。一個活動組織者說,如果得不到答覆,他們要每周都來抗議一次。不過,《紐約時報》隨後回應說他們的報導是有根據的。
  • 淺析《紐約時報》中國霧霾報導的特點和啟示
    統計得出,《紐約時報》對中國的霧霾報導側重於深度式的研究報導,評論類僅2篇。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競爭的背景下,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紙質傳統媒體依然堅持用文字和理性的報導贏得讀者的注意力,某種程度上也同《紐約時報》的讀者群體的特點相吻合,這些特點是關注重大議題、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閱讀能力。這也說明受眾的特點常常影響媒體對報導風格等的選擇。
  • 《紐約時報》寫了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為何遭到美國網友炮轟?
    來自臺灣的珍珠奶茶在歐美已經屢見不鮮,而近日《紐約時報》一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點燃了讀者的怒火。 華人網友對此報導罵聲一片,批評《紐約時報》「大概沒有亞裔」,一般亞裔只要聽到「Bubble」或「Boba」,就知道是珍珠,但紐約時報卻用帶有偏見的「Blob」來描述。而且,文章還忽視了珍珠奶茶早已在美國流行了近20年的事實,一名網友在Twitter上嘲諷說:「紐約時報,你們到現在才發現珍珠奶茶的存在嗎?」
  • 《紐約時報》開始嚇唬臺灣了
    但在1月2日的一篇報導中,《紐約時報》卻指出臺灣目前的防疫策略「不可持續」。不過,《紐約時報》作者在後文指出,目前臺灣實行的防疫策略並非長久之計。臺媒從角落找出了《紐約時報》這篇報導做的截圖作者認為臺灣防疫策略「難以持續」的原因之一,是臺灣這種高強度封鎖「缺乏後招」。
  • 紐約時報廣告刊發標準
    因此,紐約時報一直在盡最大努力,通過阻擋那些容易引人誤解的、不準確的或是欺騙性的商業信息,阻擋那些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自我吹噓,阻擋那些不能遵守信息的莊重和尊嚴原則的信息,來保護其讀者和廣告客戶。時報設立了廣告審查部門,其功能是在廣告發布之前對廣告進行檢查。所有提交到時報的廣告都要經過仔細審讀,決定其是否符合時報多年來形成的可接受的標準。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相比《紐約時報》上百年的歷史,創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僅有十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網站是一個成長中的幼兒。作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的一支力量,《紐約時報》網站一方面承續百年大報的風範,在頁面設計、內容布局上莊重、大氣、自然,一方面又緊貼網際網路脈搏,精心設計各類互動,展現出報紙網站一種獨特的韻味。
  • 《紐約時報》記者眼中的奧運採訪(圖)
    美國另一家媒體——《紐約時報》北京分社記者傑安迪(AndrewJacbos)也開始了奧運前後的忙碌。8月8日上午,他前往《人民日報》,時報總社來人和《人民日報》交流。  下午去北京市婦幼保健醫院採訪臨產的媽媽,因為8月8日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聽說有個醫院,一位孕婦提前42天剖腹產,為的是在這天生下一對雙胞胎寶寶。
  •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怎麼做數據可視化
    《紐約時報》獨具一格的短視頻  同為數字新聞領域的佼佼者,《紐約時報》也在此次裡約奧運會報導中展現了精湛的數據可視化技術。尤其在遊泳、田徑等比賽項目上精良的短視頻製作,更是贏得了廣大網友用戶的一致好評。
  • 死神的發令槍響了:《紐約時報》訃聞作者的時間競賽
    她去《紐約時報》編輯部採訪了這些作者,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日常工作,拍成了紀錄片《訃聞》。上周日,這部電影剛剛在Tribeca電影節進行了全球首映。人們對於訃聞作者的一大誤解,在於這個群體似乎天生給人一種陰鬱和消沉的印象,甚至透著一股「死氣」。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與當時流行的「故事模式+黃色新聞潮+簡訊息模式」不同,《紐約時報》獨闢蹊徑,尤其喜歡看在長篇大論和報告,這些讓《紐約時報》更是顯眼,「它讓美國人形成了一個堅定的信念:每逢大事,欲求信息之全,非買《紐約時報》不可」。
  • 這一回,《紐約時報》的「雙標」20分鐘就玩砸了
    來源:參考消息這一回,《紐約時報》的「雙標」20分鐘就玩砸了……義大利封城,是「冒著犧牲自己的經濟風險」;中國封城,是「極大損害人們的生活與自由」……這是《紐約時報》在同一天內先後發布的兩條推文內容。▲《紐約時報》推特截圖同樣是「封城」,同樣是特殊時期採取的特殊措施,《紐約時報》如此拉踩分明,實在有違新聞媒體基本的職業操守。3月8日,《紐約時報》在其官方推特上先後發布了兩條推文。
  • 紐約時報的《Steve Jobs》書評
    自接受這項任務起,他對賈伯斯進行了40多次採訪,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完成該傳記。Isaacson是一名資深的傳記作家,曾為愛因斯坦和富蘭克林寫過傳記,他懂得該如何詮釋和塑造令人敬仰的天才們。《Steve Jobs》真實完整地記錄了賈伯斯一生56年的輝煌歷程。
  • 2019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也評選出了 2019 年度十本最佳小說、非小說作品。今天,讓我們看看美國同行選出了哪十本好書。 《紐約時報》評 2019 年度十本好書《呼吸》(Exhalation)特德·姜(Ted Chiang)著《呼吸》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4 屆雨果獎、4 屆星雲獎得主特德·姜的第二本小說集,收錄了特德·姜的 9 篇中短篇小說,其中 4 篇《雙面真相》《大寂靜》《臍》和《焦慮是自由引起的暈眩》
  • 《紐約時報》2019年度十大好書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評出2019年度十大好書,一起來看看哪些還沒在你的書單裡吧。圖片來源:紐約時報網站Disappearing Earth《消失的土地》By Julia Phillips茱莉亞·菲利普斯著In the
  • 被華人火鍋店解僱的臺灣女生接受《紐約時報》採訪:大陸人歧視臺灣...
    事發一個月之後,知名媒體《紐約時報》採訪到了當事人,真名名叫段曼姿(Man-Tzu Tuan)的Winnie。   當事人:「大家都有相似的經歷」   段曼姿本人對來自《紐約時報》的記者說,與大陸網友所看到的,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大陸媒體紛紛為這位解僱她的老闆「點讚」,「打call」的情況不同,   她在社交網絡上,獲得了更多的臺灣及華裔青年的支持。
  • 《紐約時報》史上最大的「填字遊戲」,背後是傳統紙媒的明天?
    時至今日,紙媒巨頭的日子也不好過,前段時間傳出消息,《紐約時報》會至少租出總部大樓中的八層,傳統紙媒成為過去式也幾乎成了定局。  不過,《紐約時報》仿佛還是想試著探索紙媒的可持續性。《紐約時報雜誌》將推出一塊叫做 Puzzle Mania 的特殊版面,這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製作人員又有著什麼樣的情懷?
  • 高曉松為啥會跟紐約時報一個節奏?
    就在加拿大帥氣的新總理賈斯廷·特魯多即將訪問中國,並明確表示希望與中國「重歸於好」之際,《紐約時報》卻不幹了,竟撰文極力挑撥兩國關係。無獨有偶,長著一副中國面孔的美國人高曉松,也在微博爆料,他主持的一檔節目因涉及原住民一位酋長講述本族歷史遭遇而受加拿大旅遊局施壓和審查,矛頭直指加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