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華人火鍋店解僱的臺灣女生接受《紐約時報》採訪:大陸人歧視臺灣...

2020-12-15 騰訊網

  前段時間,一位名叫「Winnie」的臺灣女生,因為在雪梨某火鍋店回答老闆「臺灣當然不屬於中國啊」而被解僱的事情:

  而這件事也在海內外華人圈,甚至整個國際社會都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轟動。

  事發一個月之後,知名媒體《紐約時報》採訪到了當事人,真名名叫段曼姿(Man-Tzu Tuan)的Winnie。

  (當事人段曼姿,圖片來源:NY Times)

  事件摘要

  一名在澳洲雪梨火鍋店打工的臺灣女子,因回答大陸老闆說臺灣不是中國的,當下被老闆炒了魷魚。此事目前在臺灣和雪梨華人圈引發熱議。

  這間位於雪梨Burwood的火鍋店老闆是大陸人,店內員工也大多都是大陸人。這位臺灣女子英文名叫Winnie,她表示,一天上班的時候,老闆突然用對講機問她臺灣是不是屬於中國的?她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當然不是啊!」不料過了20分鐘,就被對方告知「你可以下班了」。

  一開始,Winnie還以為是在開玩笑,不斷詢問同事是真是假。之後她向老闆確認,結果對方只回了一句「你不用來了,你的薪水下禮拜六來拿。」

  據臉書(Facebook)上的一篇貼文,這則新聞在網上瘋狂傳播後,被中國媒體報導。

  溫妮在自己的臉書上寫道,這個響應是她當下「脫口出」。「就我個人而言,我對中國和臺灣的關係持中立態度。但當時的我,除了傻眼,也覺得無言。」

  當事人:「大家都有相似的經歷」

  段曼姿本人對來自《紐約時報》的記者說,與大陸網友所看到的,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大陸媒體紛紛為這位解僱她的老闆「點讚」,「打call」的情況不同,

  她在社交網絡上,獲得了更多的臺灣及華裔青年的支持。

  比如說在墨爾本工作的臺灣籍理髮師Daniel Chang(中文名:張鼎達),說到自己一次求聘失敗的經歷:

  那名老闆本來很想僱傭他,但在聽到他自稱臺灣人之後,忽然沒有了回應。

  26歲的Jade Liao也說到自己在一家鞋店與大陸顧客起衝突的經歷:

  2016年,她在那家鞋店工作時,與段曼姿一樣被問「臺灣是否屬於中國」,在她回答了與段曼姿相同的回答之後,這名中國留學生忽然用手指指著她大罵。

  「她突然大吼用手指著我,」Jade說,「事後我默默覺得很委屈,很不受尊重而掉淚。」

  在澳大利亞,來自臺灣的服務員、白領與學生和來自大陸的同事和熟人聚會時,會自覺擱置分歧,臺灣學者Roger Huang表示:「即使是非常親臺的人也不會公開表態。」

  在FB等社交媒體上「聲援」段曼姿的,很多都與她有著相似的情況:

  持有打工度假籤證來到澳洲,而且大多數都是因政治觀念與大陸僱主或顧客不合而被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年輕女性。

  澳大利亞公平調查委員會的一位專員稱,每年大約有超過一萬兩千名來自臺灣的打工度假籤證持有者來到澳洲,

  而他們也已經了解到這樣的情況發生,但他們也沒有任何規定可以用來制止這種因政治觀念造成的對臺灣務工人員的歧視。

  儘管,澳大利亞的公平工作法中白紙黑字寫明,「僱主不可因『政治觀點、國家出身或社會根源』而歧視一名員工或潛在員工。」

  (段曼姿曾經供職的餐廳,圖片來源:NY Times)

  臺灣移民:大陸人以為雪梨是北京!

  臺灣社會學研究學者Yao-Tai Li說,大陸僱主因為政治觀念不和而歧視臺灣等地出身的僱員的情況已經愈發明顯,

  他認為這正是因為「中國民族主義在抬頭,而澳洲政府並沒有對此作出重大措施。」

  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其他國家像澳大利亞得益這麼多。

  今年已經是澳大利亞的經濟連續第27年增長,不曾衰退。很大程度上,這都是仰仗於中國的貿易和投資

  (一項數據顯示,僅在2013-14年,中國與澳洲之間的雙邊貿易總和已經達1596億美元)

  然而,在澳洲得到中國投資的同時,也迎來了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

  這些大陸移民強調「一個中國」的意識形態,甚至視臺灣為一個「叛出的省份」,自發自主的「排擠」那些自稱「臺灣人」的華人們。

  (在雪梨唐人街外舞獅的中國人,圖片來源:網絡)

  35歲的臺灣學者黃呂琛(Roger Huang)說,如今臺灣人在公開相處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即使非常親臺的人也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自我審查真的存在。」

  一些臺灣人解釋說,大多數民族主義的中國人都是「玻璃心」,很容易被不同意見觸怒。

  澳洲臺灣同鄉會主席林柏梧(Paul Lin)更是說,「問題在於,大陸居民認為雪梨就是北京。」

  現在,在中國大陸出生、定居澳洲的大陸移民越來越多,數量在2016年已經達到了51萬人,而在這些大陸移民潮的影響之下,來自臺灣的務工人員經常會有「脆弱以及被排擠的感覺」。

  (雪梨的「華人區」Chatswood區,圖片來源:NY Times)

  林先生認為,對於在中國還有家庭和商業利益的中國移民來講,對臺灣人歧視可能是一個「切入點」,是一種向祖國表忠心的方式。

  林先生還在採訪中警告稱,這些大陸人正在「腐蝕」澳洲的公平民主平等文化:

  「他們在抹去臺灣和澳大利亞共享的價值:民主、人權和法制,」

  「這(指澳洲的民主、人權和法制)是無形的,但這是根本的。」

  林先生在一處貼滿了簡體字招牌的購物中心裡,對來自《紐約時報》的記者這麼說。

  網友評論

  《紐約時報》這篇文章發表之後,許多網友也在各抒己見。

  一部分認為,如果臺灣來的務工人員不認同「一個中國」,大可以另謀高就:

  @老王:臺灣省人民要是不喜歡大陸老闆的話,大可不必去他們手下打工,又沒人求你。 這根本就不是地域歧視,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承認一個中國的臺灣人是不會被區別對待的。

  @leyton:國家認同感不同,就算中國老闆聘用你,他認為你的「國家」是他的一個省,你還有尊嚴給他打工嗎,你非要去他那上班就有失「taiwanese」國格了吧!

  但也有人認為,無論是哪方挑起民族矛盾,也是不可取的。

  因為,澳洲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兼容並包的國家,無論是大陸人還是港澳臺同胞都要「入鄉隨俗」,學會包容:

  @Icey79:我也一樣問過臺灣人是不是中國人,人說不是,她是臺灣的。這個…怎麼說呢?老百姓有自己的選擇。 多元化的國家,就不要動不動就地域歧視了。

  @terry:誰強大誰說了算唄,跟老美學的,不過我個人覺得既然出國了,就應該摒棄國內那套,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人文文化

  @Henryharry:真心覺得這樣會造成民族對立與衝突的新聞少一點。 而對兩岸有正面影響的新聞多一些。 因為大部分的兩岸人民是希望和平發展與統一,而少部份人士是利用民族對立來賺取不當的錢財與增加個人的權力! 所以,與其吵架,不如了解事實,解決民族問題更為重要。

  @Yong2844:都是同胞別吵了!

  各位讀者,你又怎麼看?

  來源:雪梨微報

  想要快速移民嗎?

  如果您對移民感興趣,可在公眾號後臺文末留言,直接回復「意向國+稱呼+電話」,會有專業人員為您服務!

相關焦點

  • 外媒:不承認「一中」,許多臺灣人在澳大利亞職場受挫
    「臺灣人」在澳大利亞的大陸企業求職,因不承認「一個中國」被開除的越來越多了,有當事人「憂心忡忡」向《紐約時報》表示擔心,稱臺灣和澳大利亞「共享的價值」受到影響。段曼姿(《紐約時報》圖)《紐約時報》對此評論稱,中國的強勢早已在澳大利亞敲響警鐘。政府官員警告,「北京幹涉澳洲內政」的程度遠遠超過公眾認知。
  • 《紐約時報》開始嚇唬臺灣了
    一直以來,臺灣長期被美國當成「防疫模範生」來點名表揚。但在1月2日的一篇報導中,《紐約時報》卻指出臺灣目前的防疫策略「不可持續」。這些誇獎自然被緊盯美國的臺灣媒體看在眼裡,臺媒也在報導中對此做了大篇幅的轉述。不過,《紐約時報》作者在後文指出,目前臺灣實行的防疫策略並非長久之計。
  • 臺灣原住民陳志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稱 :「我想把中共的...
    「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37歲的陳志強來自桃園的拉拉山。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她說,臺灣人不要再在飯桌上燙「大陸妹」了!
    臺大社會系教師李明璁說,雖然「大陸妹」的語意考據看似中性,實則隱含汙名意涵,「你可以想像如果美國人或日本人普遍都吃一種叫『臺灣妹』的菜,不管有無所謂歧視惡意,我們都會覺得有點羞辱而不舒服,不是嗎?」在臺灣讀書6年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說:「大陸妹」在臺灣是很容易獲得的蔬菜,有種廉價感覺,而且「妹」這個字有被看扁、不好的意思,身為一個女性,覺得這樣的菜名是在歧視中國大陸來的女性。
  • 生菜叫「大陸妹」被指歧視 臺灣高校學生發起改名運動
    據環球時報援引臺媒報導,這個詞語往往讓陸配或第二代感到難堪,也讓大陸學生和遊客感到不適。有臺灣高校學生為此發起「用點菜終止歧視」運動,臺大教師力挺,引發島內熱議與反思。 臺灣網友意見兩極,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表示「吃飽太閒」。臺灣農業部門解釋稱,「大陸妹」的俗稱是因為發音與大陸配偶來臺的時空背景巧合發展而來,並非歧視。
  • 鳳姐接受採訪:我把美國人當親人 受到種族歧視
    除了她的微博,大多數人無從得知。5月14日,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了鳳姐,本意是調查美國紐約美甲沙龍工人的生存境況,但顯然鳳姐說得遠不止這些。在介紹完自己在紐約美甲業的工作經歷後,鳳姐談起了自己對「美國夢」的看法。她說美國夢是自由平等,她到美國就是奔著自由女神去的,但同時她又說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
  • 臺灣副教授課堂上公然歧視大陸,被舉報導歉卻配合民進黨演「遭迫害」,舉報人:他在碰瓷!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範凌志】「毒奶粉可能對岸的同學吃的比較多一點」,「對,就是在講你們」「你很喜歡吃什麼蝙蝠、老鼠啦」,臺灣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日前在其課上對著在座的臺灣學生和遠程連線的大陸學生講出上述充滿歧視的語言
  • 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原標題: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從2018年開始,兩岸有交集的可能性會增加;  和平統一,大陸「超軍事手段」太多,都是「不見血的工具」;  統一臺灣,島內「內應」「耕耘已久,布點已成」;  講句不好聽的,若臺海有事,美國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
  • 臺灣改居留證是在學大陸?臺媒:可以學習,但別再汙名化大陸居住證了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當局宣稱,為提升在臺居留外來人口的生活便利性,決議現行居留證的統一證號將比照臺灣人的身份證編碼格式。有島內媒體表示,這不禁讓人想到大陸針對臺胞發行的居住證。臺灣現行居留證的統一證號是「2位英文字母+8位阿拉伯數字」。據臺灣《自由時報》29日報導,臺「內政部」28日下午發布新聞稿稱,「為營造友善外來人口生活環境趨勢及落實政府積極推動吸引、延攬外籍人才政策」,當局決定將「外來人口統一證號」編碼格式,比照臺灣人身份證的編碼格式進行修正。
  • ...紐約時報》採訪:我把美國人民當作親人 在這裡受到了種族歧視
    除了她的微博,大多數人無從得知。5月14日,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了鳳姐,本意是調查美國紐約美甲沙龍工人的生存境況,但顯然鳳姐說得遠不止這些。在介紹完自己在紐約美甲業的工作經歷後,鳳姐談起了自己對「美國夢」的看法。她說美國夢是自由平等,她到美國就是奔著自由女神去的,但同時她又說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
  • 臺灣網軍買廣告登《紐約時報》攻擊譚德塞,蔡英文發文力挺
    據臺灣媒體報導,由臺灣網軍發起募資併購買版面的廣告,14日在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其中提到「臺灣被世衛組織拒於門外」;對此,世衛組織在回應臺灣媒體採訪時強調,數十年來一直與臺灣衛生部門保持技術交流。據報導,這份廣告文案被切成上下兩塊,分別以黑、白為底色。
  • 生活在巴黎的臺灣人:游離在多數華人的視野之外
    中國僑網消息:據法國《歐洲時報》報導,在總數將近50萬的旅法華僑華人當中,人數最多的是中國大陸浙江籍,其次是來自東南亞的廣東籍華人,來自中國北京、上海、廣東、東北等省市以及港澳地區的華人所佔比例則非常有限。
  • 大陸研究給予臺胞「國民待遇」 臺灣人怎麼看?
    也希望臺灣跟大陸雙方能有新思維,有更多創意,大家一起來想一個新互動模式,這是符合兩岸民眾期待。 張小月在會前接受媒體訪問時,針對陸方擬對臺灣民眾提供「國民待遇」一事表示,「國民待遇」如果是對我們在大陸做生意或是在大陸工作生活的民眾沒有歧視,對他們有幫助,又符合「法令」規定,符合我們「國家尊嚴」,「政府」都樂觀其成並不反對。
  • 臺灣人看大陸:90後女生行走大陸 返璞歸真
    臺灣人看大陸:90後女生行走大陸 返璞歸真 2011年07月07日 08: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大陸女生嫌棄臺灣男生太娘炮,感覺又要「開戰」了!
    ……日前一組在大陸街頭的隨機採訪,一時間激起兩岸間「嘴炮」無數!為什麼?是哪裡出錯了呢?讓海小柯南來給各位親們還原一下事件的前前後後、左左右右Q:你願意和臺灣男生交往嗎?大部分的妹紙都對此,表示了肯定。
  • 面對他們歧視的眼光,我們不妨想想臺灣的茶葉蛋!
    有現場目擊者對媒體描述,這位老人被毆打的時候仿佛說了一句:之所以選中我,因為我是華人。當然,後來證實,他是一位越南裔。問題在於,他到底有沒有遭受種族歧視?今天就來說說歧視問題。算不算歧視最近關於亞裔遭到歧視的報導真是不要太多。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些中國留學生宿舍門上貼的、帶有「中文名」的名牌被撕掉了。
  • 臺灣特務恐嚇紐約《華文報》 不容報導大陸成就
    臺灣特務槍擊紐約華文報  本報特約撰稿人 汪幸福  不容報導大陸成就 恐嚇威脅逼走老闆  蔣氏父子在臺灣主政期間,除打壓島內「不聽話」的報刊外,還對海外傾向於新中國的中文報刊進行打擊。他對蘇國坤說:「大陸地大人多,在聯合國恢復了席位,建交的國家也在逐步增加,報紙也應加大報導大陸的力度,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公正、客觀,發行量才上升得快。」  蘇國坤採納了趙浩生的建議,將報頭上的「中華民國」刪去,年號採用西曆,並加大了報導大陸的內容。此舉很受讀者歡迎,報紙的發行量也穩步上升。
  • 臺灣高校教師課堂上公然侮辱大陸同學,事後的行為更讓人作嘔
    「毒奶粉可能對岸的同學吃的比較多一點」,「對,就是在講你們」「你很喜歡吃什麼蝙蝠、老鼠啦」,臺灣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日前在其課上對著在座的臺灣學生和遠程連線的大陸學生講出上述充滿歧視的語言。11日,舉報招名威的陸生蓋孝慷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自己的舉報並未涉及「統獨」議題,招名威的行為是在「碰瓷」。根據臺灣媒體公布的視頻片段以及中原大學公開的視頻文字實錄,招名威在課堂上大肆宣揚在談到三聚氰胺時說:「毒奶粉,在座的可能吃的很少,可能透過攝影機的另外一些同學他們可能吃的比較多一點,對岸,你知道嗎?就是在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