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輝煌『十三五』 奮進新德州」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樂陵專場召開,樂陵市委常委、副市長趙之達介紹了該市「十三五」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時期,樂陵綜合實力穩步提升。預計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245億元,年均增長7.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3.54億元,年均增長6.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8:35.7:47.5,第三產業比重較2015年提高了9.7個百分點。
「十三五」期間,樂陵市實施了438個省、市、縣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31億元,年均實施重點項目87個,年均投資126億元,成為全省唯一一個連續12年獲批13個省重點項目的縣市;堅持「集群化、關聯化、園區化」發展思路,規劃建設了泰山體育(國際)產業園、星光食品(國際)產業園,完善提升了醫藥化工產業園、調味品產業園、五金機械產業園。金麒麟股份成功在主板上市,齊魯製藥(樂陵)醫藥產業園一、二期及凱瑞英醫藥中間體項目投產運營。循環經濟示範園成為我省第一批省級化工園區,入選第二批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範(創建)單位。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劃轉行政許可事項170項,關聯事項21項,整合企業開辦事項19項,建設許可事項59項,政務服務事項113 項。「全程網辦」率、「一次辦結」率、「全程代辦」率均達100%。全面完成國有企業子公司隸屬關係變更,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統一監管,經濟開發區率先完成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擁有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1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5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74個。其中,包括「馬鈴薯」和「體育用品」2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樂陵成為山東省外貿轉型升級試點縣,獲批魯北樂陵保稅物流中心(B型)。
城區建成區面積增加到42.5平方公裡,城鎮化率達到42%。重點實施了棚改安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道路建設、公園建設、清水潤城、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城市功能更加完備。實施了國道339樂陵繞城段改建、省道248鹽濟線大修、濱德高速樂陵東互通立交等一批重大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建設「四好農村路」413公裡,新能源公交實現村村通。供熱、燃氣基礎設施穩步推進,16個鄉鎮(街道)全部接通天然氣。完成農村改廁65451戶,基本實現農村常住人口無害化廁所全覆蓋。
「十三五」期間,累計民生支出135.4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85%。預計2020年在崗職工年均工資60826元,較2015年增加18256元,是「十二五」末的1.43倍,年均增長7.4%。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累計投資17.2億元,新建、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07所,新增教學班518個、學位26745個,有效化解了「大班額」問題,學校成為城鄉最漂亮的建築;高考本科上線實現「六年六連增」。成為首批全國健康促進縣,順利通過省級衛生城市覆審,新人民醫院投入使用,婦女兒童醫院、中醫院醫養結合建設項目順利推進。
高標準打造了鄉村振興核心區——南部生態區,高質量創建了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楊安示範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綜合評估位列全國第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全國金絲小棗特色優勢區。朱集鎮、楊安鎮和鐵營鎮入選省級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鎮。希森馬鈴薯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德州市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市高標準農田達63萬畝,十三五以來,糧食總產量年保持在16.5億斤,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9.8%。「三品一標」認證品種達到50個,認證面積95.6萬畝。獲批「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國家級試點縣,入選第一批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新六產」示範縣。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深入推進,積極構建「五有十個一」鄉村文化模式,16處鄉鎮綜合文化站、490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部提檔升級,楊安鎮堤北董村入選「全國文明村」。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10處,省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8處,成為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省購物旅遊示範城市,以生態、紅色、休閒、養生等為主題的旅遊框架初見雛形。
69個省定貧困村、6772戶12967人,全部摘帽脫貧。創新推行「村級扶貧專崗」,探索更高水平保障服務,成為全國典型;創新實施「365暖留工程」,加強農村留守人員關心關愛,建成星級暖留服務中心912處;建立覆蓋所有用人單位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齡化人口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雙雙 通訊員 陳鵬 譚濤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