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則勿憚改 ——如何做一名教育陪伴者

2021-02-19 玄鳥書屋

先說說目前的閱讀研習情況吧。

人智學的書會不斷地翻翻,一如十年前。比如《十二感官》,最近差不多半個月都會讀讀某一章節。我這人愚笨,時常在日常的教學陪伴中陷入了細節,疑惑恐懼一起,打開《十二感官》讀讀,心境就清明一分。不過,我也已經開始疑惑我是不是太依賴人智學了?

有一本書是最近兩年來讀得最慢的。這就是董子竹先生的《論語真智慧》。董子竹先生好像不太有名,但是老先生的解讀非常的誠心,字裡行間中的那份仁厚每每觸動我,讓我變得有行動的力量。

說起這本書必須要感謝琦媽。去年初春的一個早晨,在通往成都華德福學校的林蔭道上巧遇了琦媽。琦媽說剛讀了我一篇文章,大約是那篇講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的,她想推薦一個老先生的著作給我。我當然欣喜萬分。第二天,我們在完全沒有預約的情況下,在差不多同樣的地方再次巧遇。琦媽直接把一本厚厚的書傳遞到我手上。就是這本《論語真智慧》。在此,再次深深地感謝睿智少言友愛的琦媽。

比較集中關注的是關於漢字的書籍。買了一堆,但是讀得很慢,似乎也不再著急吞下去。而是一個字一個字去品,品出了滋味的就帶給孩子們。對的,漢字訓詁,我基本上是現學現買。

和往常一樣,文學書籍是一直在保持閱讀的。這些書籍能讓我與當下保持活潑的連接,關於這一點,我在很多次的演講分享場合都鼓吹過,作為老師,保持閱讀文學書籍,尤其是青少年兒童讀物是一種必要。同時又是一種極好的休息、滋養,一般來說三五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再忙這個時間應該是花得起吧。最近傾向於科幻,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郝景芳的《孤獨深處》(第一篇是《北京的摺疊》,沒有驚豔之感。)最新出版的書,也會選擇買來讀讀。前天讀完了蔡志忠的傳記,讀後再次翻閱了他的漫畫,讀了一點他畫的成語,第一則就是「學而時習之」,真心失望了,讓我對他的勤奮精神不得不重新認識。嗯。很多年不讀兒童文學理論方面的書籍了,但最近在讀《歡欣歲月》,梅思繁翻譯的。主要是被兩個所謂名牌大學的教授呼籲不要給孩子們讀《西遊記》《紅樓夢》給噎得無語了。活在當今世界,視野要開闊,否則多麼容易被這些胡說霸道迷惑。對於中國小孩的童年缺失了《西遊記》就好比與一座寶庫擦肩而過了好不好。

最可欣喜的是,我開始研習小學數學的教學了。感謝上帝。

最幸運的是開始和孩子們一起反覆反覆地聽讀寫繪《黑暗傳》了(此書『彩蝶計劃微店』有售電子版。相當用心的整理。目前國內最完備的整理哦。)。預計會有半年時間來和這部長篇史詩相處,真是奢侈是不是?想一想就已經覺得幸福了。民間口頭語言,真是厲害。我們沒有晨圈啊這些,沒有抽取和分解,就作為一個整體,就這麼樸素地聽和讀和畫和寫,足夠熟悉之後,也許孩子們會自己創造出舞蹈、戲劇或遊戲也說不定呢。這樣提起就已經激動和期盼起來了。

還有就是吟誦了。我自己基本上每天都在練習,對照著徐冬梅老師她們主編的《我愛吟誦》,一首首練習。(真是感謝萬分,徐冬梅老師她們做了多麼了不起的工作啊。)期待著從十月開始,帶著孩子們每天的吟誦。一首首吟誦下去。看什麼時候能吟誦夠300首?到時候看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成為了「詩人」?當然,這不過是玩笑話,關鍵不在這裡,而在孩子們的心魂氣韻在詩句中在天與地之間的流淌,心魂定會強健起來。斯坦納說,強健的心魂是健康的保證。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華德福教育」了?

好吧,鋪陳了這麼多,是想向關注我們書屋的朋友們表達,我並沒有非常的辛苦,非常的勞累刻苦,更沒有什麼創新創造教學活動,對孩子們的陪伴基本上是順其自然,我更不是什麼博學的能提供授業解惑之專業人士,毋寧說,我不過是一個老老實實的教育陪伴者而已。

雖然如此,卻依然自信我可以健康地引領孩童們,我想我主要憑藉下面這句話以及董子竹先生對這句話的解讀。

這句話是:「過,則無憚改。」

是的,每天早晨在帶低年段的孩子們素讀論語和習字。不知道是哪輩子修來的福氣,能有這麼五六童子陪伴著熟悉《論語》。越是熟悉《論語》,自信心越是淳厚起來。做事亦是篤定起來。董子竹先生的解讀,讀了一遍又一遍,一次次儘量去領會老先生的境界,受益匪淺。

看看老先生對這句話的解讀:

「在這種『致良知』中犯錯誤,是經常的事,不要過分緊張,當下知了就完了。記住:這裡不是改外在的錯誤,而是改用心的錯誤。什麼是『錯』?什麼是『過』?對於儒家弟子,就是永遠要誠實『觀』著自己的心,看它是否是跟著妄念跑了。跑了,收回,明白此心『跑了』,便是『改』了,便是『勿憚改』。『勿憚改』,絕對不是再找一個『正確』。『找正確』是比錯誤還可怕的錯誤。什麼是『過』?這是非常要緊的。真正的『過』只能是『意』、『必』、『固』、『我』。正是朱子所言,『明德』只是容易被自己的『稟氣』、『私慾』所掩蓋,這才是真正的『過』,而不是一般的道德錯誤,更不可能再去找一個正確的道德,那也是『私慾』。能知道自己的明德被稟氣、私慾所蓋,就已經是『正確』了。如果再去用所謂的道德打扮自我,將是非常可怕,甚至是比你原來的錯誤更嚴重。」

 

這段話如一口時時掛在胸口的宏鍾。

我離開了學校體系,讓自己處於無路可退的自由狀態,並不是宣言自己找到了另一個「正確」。不過是要找到更多的空間觀這「用心」罷了。我當然也給不出更正確更完美的教育體系教育環境,也無意於要去找到這個更正確更完美。我們的實踐不過是在這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實踐這個「過,則勿憚改」而已。

斯坦納說了很多很多作為一個教育陪伴者的方方面面,該如何如何,也許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的,斯坦納說得太多了,一不小心就讓人迷失在裡面,失去了知道了就去做的力量。也許還是孔子最通透簡潔,不斷用問句來引發後來者的思考,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思考,只要能保持「過則勿憚改」大概就可以活到老,思到老,如此,大抵也就可以為師焉吧。因為沒有了任何理念大旗子可以依傍,反而更加地清明,清明地看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不免會一時沮喪下去,這個時候只要輕輕側過頭,看向《論語》,一個聲音響起「過,則勿憚改」,仿佛看見老人家微笑著悠然扇著羽扇而過,所有的負罪感都減輕,只要從此刻起改「過」就好了嘛。

說到此,當然,不是說世間只要手握一本《論語》就可以行走天下了。她重要,但是也僅僅是重要而已。此後,我還會一讀再讀斯坦納的書,正是斯坦納讓我重新認識了我們民族的精華,喚醒了對『思考』對『悟』的重視。在這個時代,東西方必然融和,視野註定開放,否則只會淪為教條和笑柄。

                                         2016-10-5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叮嚀 | 過則勿憚改
    過則勿憚改讀《論語》,會發現首篇《學而》中的一句話,《子罕》篇再次出現,這就是「過則勿憚改」。《論語》中有多處重文,但這話無非勸人改錯,也用得著如此特意記錄?然而通讀全篇,細加思索,卻大有深意。《論語》果然滲透著弟子後學對孔子教誨的深深體悟,「過則無憚改」正是孔子倡導的修省糾偏、明德向善的必由之途。
  • 楊朝明:過則勿憚改
    讀《論語》,會發現首篇《學而》中的一句話,《子罕》篇再次出現,這就是「過則勿憚改」。《論語》中有多處重文,但這話無非勸人改錯,也用得著如此特意記錄?然而通讀全篇,細加思索,卻大有深意。《論語》果然滲透著弟子後學對孔子教誨的深深體悟,「過則無憚改」正是孔子倡導的修省糾偏、明德向善的必由之途。中國自古注重個人修養,自省改過則是其重要內容。
  • 君子不重則不威,過則勿憚改
    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篇》)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學習也不會牢固。行事必須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所謂「重」,即莊重、自持之意;「主忠信」,即以忠信為主;所謂「無」,通「毋」,即不要;「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之人。
  • 過則勿憚改【1·8】【1.9】|《論語》沒有那麼難
    過,則勿憚改。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不要緊,不要害怕改正,改正了就是好的。憚,就是害怕。這段話又是在講君子,孔子在講一些做人的道理、學習的道理、交朋友的道理、對待錯誤的態度。這些道理,你不僅要懂得意思,而且也要運用在現實生活中。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人有過,自己不知道,但師友提醒,有過則勿難於改。還有一種解法就是要學問堅固,必須自己要以忠信為本質,有忠信的本質,這樣人才會學到東西,學問才堅固。比如像曾子這樣的人,雖魯鈍,但以能一能之己百之的鍥而不捨精神,最終成為聖道的傳承人。
  •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則勿憚改
    過,則勿憚改。」 [譯】孔子說:「君子不嚴肅、自重,就沒有權威,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應該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周公是做大事的人,與同事怎麼就是這樣相處的?《論語集釋》中論:「不如己者,須己而植也。然則扶人不暇,將誰相我哉?吾之僨也,亦無日矣。」此言於意似重,言之極端,雖有所慮,然不足取。我則以為,有可提攜者則扶植之,擇而交之。無友不如己者,是自閉門戶。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dàn]改。」白話: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頑固保守;主張忠誠守信,交朋友沒有不像自己的;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威嚴是如何而來的?高高在上,妄自尊大的所謂自作高大威武狀,能算的上是威嚴嗎?當然不是。那種威嚴實際上就是虛張聲勢而內心怯弱的表現,根本算不得什麼威嚴。我們似乎也見識過這樣的人,見到常人都一本正經、一臉嚴肅、一副不屑,大家認為那樣的人有威嚴嗎?其實孔子一語中的,就是要莊重持重,才可能有威嚴,才可能受人尊重。
  • 開卷丨過勿憚改 ——覺知與超越(一)
    反之,自認為心中知道愛惡美醜,但是在行動上卻不能盡到愛惡之道,這人其實是不仁的。所以,見不善不能退之,遠之,這才是真正的過錯。怕的是見不善之人或事不能退而遠之,反而同流合汙,就會如進入賣鹹魚的菜市場,一身魚腥味兒,自然過在其中。 過錯與為惡有著一步之遙。如《弟子規》所言:「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 2019年全國十大「最美教師」徐川:做一名讓學生終生難忘的陪伴者
    這些數不清的榮譽、聲名,都被徐川稱作「虛名」,他對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再清晰不過,那就是「做一名讓學生終生難忘的陪伴者」,「成為學生找得到、聊得來、信得過的陪伴者和守護者。」他說,「我熱愛教師這個崗位,因為每一項榮譽的背後都是我和學生朝夕相處的感情和故事,都是我對這個崗位的堅守與信念。」
  • 解讀「陪伴者計劃」(三):陪伴者和諮詢師有什麼不同
    上一篇文章中(解讀「陪伴者計劃」(二):陪伴者可以做什麼?),我細緻分析了陪伴者可以做哪些事情。也許讀者會問:其中有些事諮詢師也在做,陪伴者和諮詢師到底有哪些不同?陪伴者的特點在哪裡呢? 這個問題涉及太多的方面,我不想就細節展開討論,因為那樣難免掛一漏萬。這裡我只想討論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即陪伴者和諮詢師角色的不同。
  • 拙讀《論語》第四百二十一篇: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主流譯文:孔子說:「有錯卻不改正,這才真是錯誤啊。」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矣。」子曰:「人之過也,各如其黨。觀過,斯知仁也。」這是孔子之前有過的對於過錯的的論述。
  • 鎮安小學引入SGP陪伴者走進課堂
    這個春天,為了加快教育教學均衡發展,鎮安小學本學期引入SGP(Soul  guardian  plan心靈的陪伴——大學生、一線教師及專業人士)陪伴者公益項目走進課堂,獻給每一個平凡而又高貴的生命。SGP陪伴者運用網際網路將優質的教育資源引進教室,在SGP陪伴者直播課堂上,孩子們興趣濃厚,精力集中,積極回答問題,能夠通過直觀的畫面,紮實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進一步提高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
  • 聖人教你如何做君王:「君子不重則不威」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一般認為,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這裡要重要解讀的是以下幾個字:固:目前有兩種主要解釋,一是不牢固;二是不閉塞。
  • 三位校長告訴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
    (原標題:三位校長告訴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
  • 「小人之過也必文」
    我當時被教育了,心裡對應到的是「君子求諸己」,可能當時對這句話比較熟悉吧。後來讀到《論語》裡「小人之過也必文」,又想起來十幾年前被教育到的場景,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要遠離「文過飾非」的境地。文過,至少不可能「不貳過」。想起金戰老師的說過的金句:「做那麼多題,就是為了逮住那幾道錯題的!」
  • 《猶太人教子經》:猶太人式育兒方法,如何做一名合格父母
    託爾斯泰曾過:「全部的教育,或者說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身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本書作者徐可夫認為孩子身上的問題,都來源於父母自身問題,與其說教育好孩子,不如先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 《猶太人教子經》:猶太人式育兒方法,如何做一名合格父母
    託爾斯泰曾過:「全部的教育,或者說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身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本書作者徐可夫認為孩子身上的問題,都來源於父母自身問題,與其說教育好孩子,不如先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 做孩子終身的陪伴者和引領者!
    我們父母很可憐應試教育就像是一個難破的局,應試教育就是比排名這一代父母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最多、收益最低,一個家庭的投資,除了房子之外,最大的就是教育,每年幾萬到十幾萬,甚至數百萬元。可是,這些孩子大學畢業之後,自己的收入,與教育投入相比,卻無法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