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校長告訴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

2020-12-11 網易新聞

(原標題:三位校長告訴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

自寧波市教育局、寧波市婦聯與本報聯合推出「心成長·新父母2016家庭教育大家談」活動以來,記者經常能從家長口中聽到這樣的焦慮:

不想讓孩子太辛苦,更不想他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女兒再也不是記憶中的乖乖女了,和我的期望越來越遠;兒子老是不務正業,盡捯飭一些沒用的東西,好傷腦筋……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楨看來,這些矛盾、苦惱都來源於家庭教育的核心問題——期望水平。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北大清華、升官發財這樣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還是健康快樂,過上他(她)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多時候,父母錯把自己當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主宰者,殊不知,你可能僅僅是一個陪跑者。

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三位校長,從不同角度,給出了不同的解讀。李曉穎/文

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羅樹庚:

國家的命運,維繫在母親的手中

2015年的春節,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引用了孟郊的《遊子吟》,以此講述「家」的重要性——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融匯國風。

「家」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得更直接。他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中。」

這兩句話,不止一次地出現在羅樹庚的演講和文稿中。除了擔任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一職,眼前這位儒雅善談的學者,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身份——《德育報》家庭教育專家組成員。不久前,《中國教育報》剛剛刊載了他的一篇關於「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麼」的觀點文章。

一句話,找對人了。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採訪中,羅校長抽絲剝繭,用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表述,回答了縈繞在很多人心頭的一個問題——家庭教育,究竟該教些什麼?李曉穎/文

學校支起一口鍋,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經常能看到「某某學校建設活力廚房」,「某某學校教授針線女紅」的報導。這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是喜聞樂見的創新之舉。可在羅校長眼中,恰恰是家庭教育缺位下的悲哀。「教燒飯做菜、教縫紉刺繡……學校一步步演變成無限責任公司,這樣的過度教育真的對嗎?」

羅校長認為,一個孩子的完整教育應當是由家庭、學校、社會三足鼎立、共同撐起的。少了任何一根支柱,都容易坍塌。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到現在還把養兒育女的責任全盤推給學校。這種現象,在富裕家庭尤甚。《爸爸去哪兒》節目的走紅,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父母陪伴的缺失。正如羅校長常說的那樣——「好孩子是多方教育的結果,但問題孩子一定能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

學校教育側重「成才」,家庭教育著眼「成人」

除了「甩手掌柜」,還有一種誤區在當今的家庭教育中也十分典型。

羅校長曾與家長開玩笑:「現在的孩子太可憐了,節假日、寒暑假,不是在培訓班,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家長們重視的是孩子的琴棋書畫、說彈唱跳。在家長的重視下,孩子們個個才藝了得!可是,家長朋友們,你們想過沒有,二十年後,當他們成家立業,組合成家庭後,不會燒飯怎麼辦?每到飯點,一個說我為你拉一曲小提琴,另一個說我為你畫幅畫,難道他們能用藝術充飢嗎?」

在羅校長看來,家庭不該成為「第二個學校」,它與學校教育應當有明確的分工。目前的學校教育,有兩個不可動搖的目標和邏輯起點:大規模批量製造符合某種標準的人才,不斷提高製造人才的效率。這種特徵,決定了學校不可能大包大攬,不可能同時扛起孩子「成才」、「成人」的責任。而教孩子學做人,是家庭教育必須擔負起的責任。

有件小事讓羅校長印象深刻。一次飯桌上,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張口就背了段《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沒一樣能難倒她……可沒多久,當女孩的弟弟提出想玩她的iPad時,女孩死也不肯,為了不讓弟弟玩,她竟然把iPad屏幕砸碎了。「父母非常重視讓孩子背國學經典,卻沒能點化她做人要懂得謙讓的道理。這是典型的知行脫節,也是當下家庭教育的一種典型反饋。」羅校長為此深感惋惜。

自由好比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撐起它的是自覺

為什麼現在的社會有這麼多假冒偽劣產品?坑蒙拐騙事件?羅校長經常反思,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能從小教給孩子規則意識,讓他們存有一顆敬畏之心,那麼地溝油、毒大米之類的勾當,可能就沒有那麼多人去幹了。

遵守法律法規,不亂闖紅燈、不高空拋物;恪守社會公德,不大聲喧譁、不亂丟垃圾……這些都是最起碼的規則。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清楚「自由」和「自覺」的關係,盲目借鑑西方的所謂「民主教育」,把孩子放任成了目無尊長、不懂禮義的「熊孩子」。

兩年前,羅校長曾到紐西蘭考察。他看到有些人家門口的草坪上插了幾根樹枝,用繩子簡單圍欄。他不知道其中緣由。詢問後才知,這樣圍欄的目的是防止別人進入。羅校長說,這麼簡單的圍欄,別人想進去,抬腿一跨就可以。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一根繩子,低矮僅五六十釐米的圍欄就能阻攔別人進入呢?因為人人都有自律、規則意識。有了這種意識,一根細繩就能圍欄;沒有規則意識,再高的圍牆也能翻越。良好的規則意識、底線意識,給了羅校長極深的震撼。

「自由與自覺就好比海面上的冰山。露在上面的 自由 是冰山的一小部分,藏在下面的絕大部分是 自覺 。民主與自由是建立在規則、底線、自覺之上的。正因為許多家長朋友沒有搞明白這對關係,所以現在的熊孩子好像越來越多了。」羅校長如是說。

江北區實驗小學校長傅俐俐:

家校聯合,煲制孩子成長的「心靈雞湯」

「孩子,媽媽能給予你生命,但不能代替你生活,路要靠你自己走。」

「孩子,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上天對你最好的洗禮,請好好珍惜。」

「孩子,美好的東西不是憑空獲得的,它降臨於勤勞勇敢的人身上。」

……

翻開新鮮出爐的江北區實驗小學《崇德》校刊學生版第一期,這些細膩溫情而又直抵人心的語言,讓人猝不及防地就被感動了。這是出自校刊中一處溫暖的所在——「親情面對面」板塊,在這裡,爸爸媽媽們可以把最想對孩子說的話凝練成一句句愛的箴言,敞開心扉、實名留言。

然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在江北實小,學校從來不只是老師和學生的主場,也是親子關係的重要陣地——評比崇德好家長、開辦家長學校、開展家校聯合會工作……每一次家校互動,都在實踐著校長傅俐俐對家校教育的理想——心的聯合、行的聯動。李曉穎/文

海選「崇德好家長」,讓家長成為校園裡的明星

如今,但凡問起孩子們最愛的明星,答案必定五花八門:TFBOYS、劉詩詩、趙麗穎……在江北實小,師生也「追星」,但追的更多的是校內的明星。

江北實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是崇德女子學校。雖幾易校名,但該校的核心文化——「崇德」卻代代相傳。近年來,學校更提出了「崇文化人、德潤童心」的辦學思想,深化了新時期新的育人目標和評價標準:培養和評選江北實驗小學的「崇德好老師」、「崇德好學生」。至今推選出的兩屆「十佳崇德好老師(好學生)」,都是通過全校海選、全體師生投票產生,其形象和事跡被展示於校園最顯眼處,成為廣受師生敬仰和崇拜的「校園明星」。

今年,這一評價體系中又多了一項——評選「崇德好家長」。學校廣泛徵集家長對「崇德好家長」的評選標準,通過新學期家校聯合會會議上各個部門的小組討論、家長代表發言,集體投票產生了「崇德好家長」的八字評價標準——「融入的心,積極的行」。家長們一致認為,江北實驗小學的家長應該積極融入孩子的成長曆程,與孩子一起成長;積極融入教育工作,為學校教育保駕護航。

家長學校,家長的「一小步」成就孩子的「一大步」

與家長交流家庭教育的問題時,記者曾聽到這樣的觀點:「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帶有無窮的可能性。可是因為家長本身的才智、經驗等局限,人為地在這張白紙上畫下了一個個圈。於是,孩子發展的空間越來越狹小,始終難以逾越家庭設置的邊界。」

傅校長對此深感認同:「很多時候,家長進步一小步,成就了孩子成長的一大步。」正因為此,從今年開始,學校在上級行政部門的支持下,大力構建「崇德家長學校課程」,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記者了解到,目前設置的課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大類:

第一類是從「禮、孝、志」入手的六堂傳統國學素養課程,旨在向家長傳遞「不學禮,無以立」,「百善孝為先」等道德精神,倡導「家和萬事興」的家庭幸福氛圍;第二類是從「積極關注的神奇魔力」、「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等八堂育心課程出發,引導家長「愛孩子從懂孩子開始」;第三類是注重實踐分享的「你我同行,攜手成長」課程,從學科教學、育人經驗等角度進行分享與交流,進一步鼓勵家長做稱職的好爸爸、好媽媽。

如此一來,一至六年級的家長,每學期都和孩子一起積澱文化、傳承美德。

家校聯合會,實踐著「心的聯合,行的聯動」

相比其他學校,江北實小的家校聯合會或許不是成立時間最早的,卻絕對算得上是極具凝聚力和人文溫度的。短短兩年時間裡,家校聯合會承接了學校的大量工作:學習部通過崇德講堂為學生開設各類知識講座;活動部協助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後勤組進行個性化校服的設計與製作;安全部為平安上學路擔負起護苗隊的責任;膳管部走進食堂餐廳督查餐飲衛生……

比這些更動人的,是背後的故事。曾經有一位家長,因多次誤會對老師抱有深深的誤解,難解心結。為此,家長代表促膝相談,學校領導真誠相待,長時間的努力,終於換回家長發自內心的感慨:「以後學校有什麼事,一句話!」

還有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家長,因感動於老師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主動要求成為學校心情驛站的志願者,為學校的心理輔導盡綿薄之力。從此,每周三下午,她都會如期而至,孩子們親熱地稱呼她為「周老師」。

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一樁樁、一件件,都被記錄在校長的「工作紀實」裡。正如傅俐俐校長所言:「教育中沒有無法逾越的鴻溝,只要家校之間用愛煲制心靈的雞湯,就一定能體味教育的動人之處。」

華茂外國語學校校長付如鐵:

親子關係的本質,不過是「陪伴」二字

可曾想過,生孩子是為了什麼?

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有人給出了一種答案: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

參與意味著付出的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

我只要這個生命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他(她)同行一段……

這段話感動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華茂外國語學校的校長付如鐵。的確,看似錯綜複雜的親子關係,回歸本質,不過是「陪伴」二字。

既然如此,如何讓陪伴更有價值,才是需要我們共同思考和探討的。

有感於此,付校長用三個故事,分享了他對當前家庭教育現狀的三種反思。李曉穎/文

有一種奢侈品,叫作「爸爸的陪伴」

「別鬧,爸爸回完這條微信。」「乖,找你媽去。」「哪有爸爸開家長會的?你去得了。」

這樣的對話,你一定不會陌生。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各行各業都是一片繁榮,卻唯獨出現了一塊「真空地帶」——父親的陪伴。最近北京衛視《音樂大師課》節目中的一段視頻,將這一社會現象以極其震撼和暖心的方式呈現,俘獲了不少人的眼淚。7歲的男孩王浩丞回憶記事以來,爸爸只和自己牽過兩次手。索求陪伴時,得到的回答永遠是「打完這把」。現場,男孩深情演唱了一曲歌手王太利創作的《父親》,表達對父愛的依戀和企盼。

父愛在今天,或許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品。但對於孩子健全的身心發展而言,依然是一項必需品。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付校長看過太多父愛缺失下的成長悲劇:有的男孩性格懦弱,頻繁被女生欺負也不敢反擊;有的女孩叛逆極端,慣用闖禍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這些,或許也將成為他們未來不幸福的根源。

引用一位作家的話:「男人最有魅力的時刻,不是馳騁沙場的豪情萬丈,而是願意為孩子停下來的那一秒繾綣柔情。」

無所事事的媽媽,難有遠大理想的孩子

這是一篇真實的日記。小男孩用稚嫩的筆觸寫道:過年時家裡很熱鬧,我的心情卻不太好。因為媽媽除了吃喝玩樂,什麼事兒都不幹。她讓爸爸洗碗,說「公洗髮財」。其他事也都推給爸爸做。要是我以後也攤上這麼一個老婆,該怎麼辦啊?

乍看之下忍俊不禁,但冷靜下來,何嘗不是感到一絲苦澀?在付校長看來,今天的很多媽媽,以愛之名,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圈,把所有心力都交付到孩子身上。這樣的做法,並不明智。我們常說,言傳不如身教。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的言談舉止、動作表情往往都是母親的複製品。而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媽媽本身要足夠優秀。她應當有獨立的思想意識、理想追求;她應當和這個社會不斷溝通、認同接納;她應當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帶著孩子向更明亮的地方去。

付校長用一首小詩與爸爸媽媽們共勉——《向著明亮那方》:向著明亮那方,向著明亮那方。哪怕一片葉子,也要向著日光灑下的方向。灌木叢中的小草啊。向著明亮那方,向著明亮那方。哪怕燒焦了翅膀,也要飛向燈火閃爍的方向。夜裡的飛蟲啊。向著明亮那方,向著明亮那方。哪怕只有分寸的寬敞,也要向著陽光照射的方向,住在都會的孩子們啊。

AlphaGo都戰勝人類了,你還不準備學習嗎?

從3月9日開始,一場持續15天,在人與機器間進行的圍棋大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交戰雙方,分別是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與圍棋人工智慧程序AlphaGo。令人驚嘆的是,整個比賽過程中,AlphaGo的表現都堪稱完美,最終以4:1擊敗李世石。

比起「機器戰勝人類」這一簡單粗暴的結論,付校長更看重的是另一點——AlphaGo的棋藝不是開發者教給它的,而是「自學成才」的。確切地說,科學家利用神經網絡算法,將棋類專家的比賽記錄輸入給計算機,並讓計算機自己與自己進行比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訓練。

「機器都學會了學習,我們難倒還要原地踏步嗎?」在付校長看來,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已經深入兒童的神經末梢,手機iPad已然成為孩子的一個「器官」。作為父母,只有不斷學習、隨時充電,才能適應變化中的兒童語境狀態。打個比方,最近大熱的VR(全稱「virtual reality」,意為虛擬實境)話題,連孩子都知曉一二。如果家長連聽都沒聽說過,如何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

採訪結束,付校長還不忘推薦了幾款實用的熱門APP和輸入法,對新事物的敏銳洞察,令身為年輕人的記者也自愧不如。「教師是終其一生的職業,父母更是。」

歡迎每一位對家庭教育有見解、有想法、有困惑的讀者,參與我們的討論。

您可通過撥打熱線 56276922,或關注微信公眾號「現代金報」、「家庭教育」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的參與!我們將從中選取幸運讀者,對話家庭教育名師大家。

(原標題:三位校長告訴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

本文來源:現代金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解讀「陪伴者計劃」(三):陪伴者和諮詢師有什麼不同
    上一篇文章中(解讀「陪伴者計劃」(二):陪伴者可以做什麼?),我細緻分析了陪伴者可以做哪些事情。也許讀者會問:其中有些事諮詢師也在做,陪伴者和諮詢師到底有哪些不同?陪伴者的特點在哪裡呢? 這個問題涉及太多的方面,我不想就細節展開討論,因為那樣難免掛一漏萬。這裡我只想討論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即陪伴者和諮詢師角色的不同。
  • 過,則勿憚改 ——如何做一名教育陪伴者
    目前國內最完備的整理哦。)。預計會有半年時間來和這部長篇史詩相處,真是奢侈是不是?想一想就已經覺得幸福了。民間口頭語言,真是厲害。我們沒有晨圈啊這些,沒有抽取和分解,就作為一個整體,就這麼樸素地聽和讀和畫和寫,足夠熟悉之後,也許孩子們會自己創造出舞蹈、戲劇或遊戲也說不定呢。這樣提起就已經激動和期盼起來了。還有就是吟誦了。
  • 「幼小銜接」,你做對了嗎?50年教齡的小學校長,告訴你這三點
    安心媽媽在國企、外企、私企都工作過,超過10年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告訴我:在一個團隊中,定位準確,是成功的關鍵。打個比方,如果孩子的性格內斂、害羞,你非讓他做那個「主動張羅」的人,他只會手足無措。但反過來看,內斂的孩子,常常更敏感、更善於觀察,這是他的優勢。
  • 鎮安小學引入SGP陪伴者走進課堂
    這個春天,為了加快教育教學均衡發展,鎮安小學本學期引入SGP(Soul  guardian  plan心靈的陪伴——大學生、一線教師及專業人士)陪伴者公益項目走進課堂,獻給每一個平凡而又高貴的生命。SGP陪伴者運用網際網路將優質的教育資源引進教室,在SGP陪伴者直播課堂上,孩子們興趣濃厚,精力集中,積極回答問題,能夠通過直觀的畫面,紮實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進一步提高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
  • 10位中外大學校長談如何破解「周鼎之惑」
    一時間,高校如何評價和考核老師,如何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係,成為高校和社會關注的話題。在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2016世界一流大學校長論壇」上,人民網記者就此採訪了十位國內外大學校長。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 教師教學是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所以需要科學研究,本來就是一體的,原來老師關注科研項目主要因為薪酬的原因,而交通大學2010年做薪酬體系改革,工資結構改革,70-80%是教學所得,這樣也有利於教師對於人才培養的注重。
  • 肖璇:「芽兒」的故事 | 陪伴者年會分享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這次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陪伴者年會,感受心與心的連結。此時此刻我很想跟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關於「芽兒」的故事!很久前,有一顆種子,帶著兒時的夢想,帶著對教師職業的憧憬,選擇了一塊恬靜的土地把自己種下。在那兒,她親身體會到了什麼是鄉村教育,親眼看到了留守兒童眼睛裡的光。
  • 高新區8位教師榮獲2020四川省「名師名校長」稱號
    其中,成都高新區共有4位教師獲「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稱號,4位校長獲「四川省中小學名校長」稱號。「教師不是單純的教書匠,更是引導者、陪伴者、賦能師。」人們習慣把教師比作「燈塔」,「三火老師」卻稱自己是「提燈人」。她說:「我是一名教練型老師。我願是一盞燈,幫助孩子們看見他們的內心;我願是一隻手,助力孩子們奔向他們的前程。」
  • 「一個好母親勝過100所學校」,這場大會教你做「完美家長」
    【 1 】這場論壇帶你重新定義「親子關係」10月16日論壇一開始,河南商報社社長關國鋒在致辭中解讀了為何一家圍繞「商」字做文章的媒體,要舉辦一場以「家庭教育」為核心的論壇活動姜囡囡總結到,想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從自身出發,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認識成長中的孩子。」
  • 清華大學三位新生代表,校長親自發放通知書,來頭一個比一個牛
    清華大學三位新生代表,校長親自發放通知書,來頭一個比一個牛!在我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高校的影響力是無與倫比的,考上清華北大是幾乎所有考生的夢想。我曾經也將清華北大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但是高考給了我沉重一擊,我最終以100分之差與清華北大擦肩而過。
  • 湖南師大附屬頤華學校迎來三位名校長
    三湘都市報6月1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6月1日,湖南師大附屬頤華學校迎來了三位「重量級」人物。當日,在該校舉行副校長聘任儀式上,頤華大江董事長曾泰悟、副董事長陳松柏,湖南師大附中黨委副書記、師大頤華校長彭榮宏將聘任書鄭重地交到了這三位的手上。作為師大頤華首任副校長,這三位來頭可不小。
  • 一個「特立獨行」的「三大球」校長
    第一屆比賽以班級賽的形式展開,三、四、五3個年級的同學參加。雖然是業餘比賽,組織得相當專業。不僅決出了名次,還評出了最佳射手、最佳守門員、體育道德風尚獎、最佳表現獎等諸多獎項,獲獎面很廣。不過,吳建民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比賽在中午舉行,下午的第一節課沒法上了。贏球的興奮不已,輸球的垂頭喪氣。」
  • 一位校長媽媽的三封信,告訴我們如何利用疫情教給孩子感恩、珍惜...
    不能在教室裡給孩子們上課,如何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最近,國防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易宇給孩子們寫了三封信,將愛國主語教育、生命教育等元素融入到一字一句當中,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值得老師借鑑。
  • 悅讀大學|多拼才能拿到山大校長獎?看這三位學霸的日常就知道了
    關注大學,有你有我!大家好,這裡是「悅讀大學」。最近一段時間,山東大學的校長獎名單出爐啦!記者隨機採訪了其中的三位本科生,試圖通過他們,了解「學霸」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作為省內部屬院校,山東大學每年的校長獎學金評選都備受關注。
  • 高新區8位教師榮獲2020四川省「名師名校長」稱號
    其中,成都高新區共有4位教師獲「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稱號,4位校長獲「四川省中小學名校長」稱號。因為名字中有個「焱」字,大家都喜稱她「三火老師」。「教師不是單純的教書匠,更是引導者、陪伴者、賦能師。」人們習慣把教師比作「燈塔」,「三火老師」卻稱自己是「提燈人」。她說:「我是一名教練型老師。
  • 家長應是培養者、陪伴者!與其只提要求,不如做個榜樣
    另外一個是關於習慣的例子。在優加青少英語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小朋友,其中一個小朋友,9歲的時候來到新航道優加青少英語學習,14歲的時候託福考了110分,非常優秀。他能夠這麼優秀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小學放學和上學的路上,他都會讓媽媽放一張英語光碟,在車上反覆地當作背景音樂聽。久而久之他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水滴石穿,英語水平自然不言而喻。
  • 南方科技大學三位大咖校長:曾是中科大、北大、清華校長!
    但是,深圳市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後,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他三個一線城市都有多個「985工程」、「211工程」大學,然而,深圳市沒有一所「985工程」、「211工程」大學,甚至沒有一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院校。南方科技大學是深圳創辦的一所起點很高的特色高校,以探究中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模式為己任。
  • 二十位名校長把脈教育熱點話題
    選學校前  先了解孩子興趣愛好所在  劉長勤:廣東實驗中學IFPAD國際藝術高中部執行校長  劉長勤認為國際教育應該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中國的文化和教育,放眼世界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文化、歷史和教育。二是西方的文化和教育,學生需要學習西方文化教育中精髓的部分。最後,中西方文化教育融合後產生出新的東西。
  • 衡水中學畢業的我,採訪了3位校長
    張校長很認可「衡水模式」,這令我很驚訝。在衡水中學,除了學習,學生什麼都不用做,學校食堂常年備有麵包、水果、酸奶,教室、宿舍都有空調,為了不讓我們學習分心,學校有專門人員管紀律,一旦你做了跟學習無關的事,比如吃零食、遲到、在宿舍不睡覺,你的名字就會出現在一張記錄班級表現分數的表格裡。  這些,張校長都很了解。
  • 趙本夫一家三代、酈波、琅小校長告訴你,家庭這樣幫助孩子「養成」
    在家庭這個「人生的第一間課堂」裡,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好地走向成長成才之路?智庫共建項目揭牌儀式後,「家庭情境式青少年素質養成」首場對話會在輕鬆熱烈的氛圍中舉行。 這場對話會的嘉賓可謂「各有來頭」。
  • 一位校長媽媽的三封信,告訴我們如何利用疫情教給孩子感恩、珍惜、愛國、創新
    不能在教室裡給孩子們上課,如何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最近,國防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易宇給孩子們寫了三封信,將愛國主語教育、生命教育等元素融入到一字一句當中,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值得老師借鑑。一起來看看——親愛的孩子們:見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