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新華社記者王鏡宇
6月11日的中午,天氣有些炎熱。走進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的校園,第一眼看到的是操場。13:45左右,操場上熱鬧非凡,滿眼都是踢足球、打籃球、跳繩的孩子。這樣的場景在午間的校園裡並不多見,也讓記者對尚未謀面的吳校長多了一分親近感。
這次採訪是中國籃協推薦的。白喜林秘書長說,實驗小學的籃球活動開展得不錯,可以跟吳校長聊聊。沒想到,落座之後,吳校長先滔滔不絕地說起了足球。
吳建民校長
足球開路 「童友杯」走過十八載
「我們的校園足球聯賽是2001年開始的。有一位上海女足退役的運動員張紅軍,從北師大畢業後到我們學校任教,搞足球比賽一開始是她給我提的建議,」吳建民說。
吳建民自己也喜歡體育。在西北師範大學讀本科的時候,他就參加過新生排球賽,後來又選修了籃球,還踢足球。因此,他和張老師一拍即合。
比賽創辦前,學校少先隊大隊委員會在全校師生和家長中開展了「足球比賽獎盃名稱及杯形設計徵集」活動。經過多輪評選,當時9歲的梁甚行設計的獎盃圖案和當時7歲半的楊婧璇起的「童友杯」杯名入選,「童友杯」就這麼誕生了。
第一屆比賽以班級賽的形式展開,三、四、五3個年級的同學參加。雖然是業餘比賽,組織得相當專業。不僅決出了名次,還評出了最佳射手、最佳守門員、體育道德風尚獎、最佳表現獎等諸多獎項,獲獎面很廣。
不過,吳建民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比賽在中午舉行,下午的第一節課沒法上了。贏球的興奮不已,輸球的垂頭喪氣。」想來想去,吳建民有了主意。學校要求老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讓老師和同學們討論應當如何對待輸贏的問題。
從品德課開始,足球與其它學科融合的「實驗」在北師大實驗小學越做越多。語文有了足球賽徵文,信息技術課上有了足球為主題的電腦繪畫,數學老師結合比賽教統計,英語老師給孩子們講解場上各個位置的英語表達法,此外還有文字小記者、攝影小記者、拉拉操……
「經過18年的發展,我們的足球比賽已經成為校園裡重要的教育活動,每年從9月份持續到11月,遇到霧霾天比賽順延,有時候到11月底才結束,」吳建民說。
為了讓更多孩子參與其中,比賽的賽制不斷變化。從開始的小組第一爭冠軍,到孩子們要求的交叉淘汰賽;從7人制到8人制,再到上、下半場參賽人員不能相同;從3個年級參加,到一、二年級引入3對3比賽之後的6個年級全覆蓋;從男女生混合比賽,到五、六年級女生單獨組隊參賽。讓吳校長頗為自豪的是,現在學校98%以上的孩子都參與過足球賽和相關活動。
籃、排跟上 三大球遍地開花
在「童友杯」足球賽舉辦了10年之後,吳建民將這個成功模式複製到籃球上。2011年,「同夢杯」籃球賽首次舉行。開始是半場3對3比賽,現在已經發展為五、六年級男生比賽全場5對5,賽季是每年4月中旬到5月底。開始是男生參加,現在男、女生分開比賽。由於打籃球對身高有一定的要求,比賽在四至六年級舉行。如今,中國籃協大力推廣小籃球項目,吳建民正琢磨著對學校的籃架進行改造調整,想把籃球比賽也覆蓋到1至3年級。
吳校長的體育意識也感染了他的學生們。看到足球、籃球比賽在校園裡開展得如火如荼,五年級的女生提議辦排球比賽,吳建民欣然應允,還專門從體育院校招來了排球專項老師。2018秋天,首屆「童心杯」排球賽在六年級同學中舉行,這回「三大球」全齊了。
在開展校園足、籃、排比賽的基礎上,吳建民又在五年級進行了體育選修課的嘗試,重點教這三項集體球類項目的專項技能。目前,北師大實驗小學有10名體育老師,其中足、籃專項老師各3名,排球專項老師1名。
「在我們學校,體育老師的待遇比一般老師高一些,大隊輔導員也由體育組的孫彬老師擔任。他們不但要上體育課,中午和下午放學後還要組織比賽和課後活動,工作很辛苦,但是積極性也很高。」
德智皆寄於體
體育項目那麼多,為何吳校長偏愛三大球?
吳建民解釋說,作為校長,他鼓勵孩子們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之所以在校內大力進行三大球的普及推廣,是因為這幾個項目都是集體球類項目,更適合在校園裡開展。一些單項的項目,可以由家長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自主學習。除了三大球之外,學校還廣泛開展跳繩運動,並組織了武術、冰球等項目的校隊。
吳校長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花大力氣在校園裡推廣三大球項目,也因為他高度認可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講的一句話:「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在他看來,廣受歡迎的足、籃、排項目絕不僅僅是幾項運動,更是重要的教育載體。
「比如,大家都說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遵守規則的意識,如果沒有載體怎麼實施?老師常常教育孩子要『勝不驕敗不餒』,如何體現?我覺得,體育的價值遠遠超過運動項目本身,集體球類項目尤其突出,」吳建民說。
從2017年開始,北師大實驗小學的高年級孩子開始在足球賽中擔任邊裁,為此學校還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了裁判員技能培訓。在吳建民看來,孩子們參與了執裁之後,會對遵守規則、尊重裁判有更深刻的理解。
吳建民坦言,他在學校裡推廣三大球、開展比賽,並不是為了培養專業運動員,而是為了提高學生體質、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因此,才會引入「上、下半場比賽場上8人不能相同」的規則。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2017年和2018年由海澱區第三方機構組織的學生體質檢測中,實驗小學的體質健康測試優秀率分別為41%和43%,遠高於平均水平。而他作為校長的直觀感受是:冬天生病缺課的孩子少了。
吳建民和他的同事們也用一些點滴細節來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比如,高年級的足球校隊每年選拔,今年選不上的明年還有機會,今年選上的並不意味著進了保險箱;在足球場邊的高牆上,懸掛著幾十位校隊隊員的大幅照片;「童友杯」「同夢杯」等賽事的前三名在全校升旗儀式上頒獎;校園足球賽引入了網絡直播,中午家長可以在辦公室觀看孩子的比賽;每年12月學校都舉行跳繩比賽,各類體育活動基本覆蓋整個教學年度。
無心插柳培養出「準職業球員」
與18年校園足球聯賽的沉澱相比,北師大實驗小學校隊取得的成績不算特別突出,曾在一些市級比賽中獲得過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的名次。
但是,吳建民對此一點也不放在心上。用他的話說:「孩子的成長是第一位的,成績是附帶的。」
在這樣重興趣、重參與不重輸贏的氛圍中,也有孩子走上了職業足球的道路,比如2000年出生、如今在中甲石家莊永昌預備隊的李奇隆。
李奇隆是小學三年級才開始接觸足球的,當時就是通過「童友杯」的比賽。
「第一年踢著玩,水平一般,第二年還可以,班級拿了年級冠軍,再後來就進了校隊,」李奇隆回憶說。
在第11屆「童友杯」五年級的比賽中,李奇隆打進5個球,排在射手榜第二位,獲得了最佳表現獎。在2012-2013賽季北京市的「小西甲」校園足球聯賽中,六年級的李奇隆在30多場比賽中打進96球,名列射手榜第二位,並被評為聯賽「最佳球員」。
小學畢業之後,李奇隆去了有足球校隊的北大附中,再之後以足球特長生的身份進入八一中學讀高中。剛念到高一,石家莊永昌相中了司職前鋒的李奇隆,在冬訓試訓之後將他招入了預備隊。
李奇隆清楚地記得,當年在小學踢球的時候,吳校長經常會和孩子們互動。校隊比賽的時候,他也會給孩子們加油鼓勁,輸球的時候會安慰他們。他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把勝負看得太重。
「吳校長不會給我們壓力,在比賽中我們能夠放得開,很輕鬆。這樣的心態,我一直保持到了現在。」
李奇隆說,他踢球就是因為興趣,他很喜歡梅西。到高一之後,他堅定了要走職業這條路的決心,家人也很支持。他的目標是進國家隊,「希望不要有傷病,一直踢下去。」
場地資源是瓶頸 一入初中「深似海」
在吳校長看來,在校園開展三大球,最大的挑戰是場地資源的問題。北師大實驗小學有一塊7人制人造草皮的足球場和兩片籃球場,與周邊的一些小學比算是操場面積比較大的了。可是,足球、籃球項目在校園裡廣泛開展起來之後,要滿足30多個班孩子的使用仍然顯得很緊張,一度出現學生下課後爭搶籃筐的情形。因此,學校體育老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將場地使用時間劃分給班級,以便有序使用。校園牆邊靠近足球場的一窄條跑道也被利用起來,裝了一排籃筐,方便孩子們練習投籃。
還有一件事讓吳校長略感心憂,那就是孩子們一進入初中之後參與運動的時間「跳水」式下跌。
「不少孩子畢業之後在附近上初中,回學校時看到小學生們在操場上玩,特別羨慕。」
吳校長的女兒剛上高中。回想起當初孩子進入一所市重點中學念初一之後陡然增加的課業負擔,他也難有良策。於是,他只能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儘可能多參加體育鍛鍊,為未來的6年中學生活儲備一點「體質基礎」。
吳校長也期待著全社會對於體育的觀念和認知會逐漸改變。他說,當初他本想效仿常青藤的做法,聯合周邊的一些小學做校際間的足球和籃球比賽,卻未能獲得積極響應。他期待著將來有一天,有更多的校長能夠更加認可和利用體育的教育功能。
「體育的教育價值被遠遠低估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他說。
圖片: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提供
中文編輯:樹文
新媒體編輯:周欣
籤發:彭東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