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是培養者、陪伴者!與其只提要求,不如做個榜樣

2020-08-23 優小加學英語

2020年6月23日,著名英語教育專家與教學管理專家、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胡敏教授為家長朋友們帶來優加媽媽課堂之「孩子學英語,家長怎麼做?」家庭教育主題線上直播。前兩期我們重溫了胡敏教授講座的英語學習的真相以及英語學習的三觀。今天我們看一下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起哪些作用?


家長的三大作用


01 培養者

家長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培養者,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讓他對英語要熱愛,要願意去花時間花精力去學。

這裡我跟大家可以分享一個故事,在《最棒的方法學英語》書中姓楊的小朋友的故事。在幼兒園上小班的時候,他爸爸有一次帶他去商場,商場裡面有一個播放器在放英文錄音,一下子就把這個小朋友迷住了。爸爸發現他對英文感興趣,於是買了一些英文相關光碟給他,讓他繼續學習。

他對詞彙、語法有理解和感悟嗎?沒有,他就是靠自然吸收,接受多了就能脫口而出。而家長也一直鼓勵孩子,給孩子創造環境和條件。等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志向——環遊世界,所以他開始研究想去國家的地鐵英文資料,英語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後來他參加了各種大賽,發表了20多萬字的作品,他是在用英文去學習、去了解他想去的地方,這就是興趣。

另外一個是關於習慣的例子。在優加青少英語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小朋友,其中一個小朋友,9歲的時候來到新航道優加青少英語學習,14歲的時候託福考了110分,非常優秀。他能夠這麼優秀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小學放學和上學的路上,他都會讓媽媽放一張英語光碟,在車上反覆地當作背景音樂聽。久而久之他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水滴石穿,英語水平自然不言而喻。

02 陪伴者

家長的第二個作用就是陪伴者,引導和參與,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我在這裡跟大家講講三種情況,第一種不懂英語的家長。我是英語專業的,我家長不懂英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想報考英語專業,但湖南省的外語音頻資料只有湖南省廣播電臺才有。我父親買了一個袖珍收音機,讓我每晚收聽廣播電臺的英語節目。這段經歷讓我刻骨銘心,原來不懂英語的家長也能引導孩子學英語,激發孩子的潛力。

清華大學的一位女同學於雪葳曾經也在新航道學習,她託福裸考獲滿分,曾在新航道執教託福口語課程,後來她寫了一本書叫做《我父母的野蠻教育》,書中寫到一個細節:她的母親也不懂英語,但是卻能在她在背《新概念英語》課文時,幫她計算背誦時間,以此來提升她的背誦速度。

第二種就是略懂一點英語的家長。我前一段時間看到一本書,一個日本的媽媽把自己的幾個孩子都送進了世界一流的大學,他裡面也講學習方法。孩子在看英文材料時,她就會在旁邊看日文,讓孩子對應著去檢查。她說日文,孩子說英文,讓孩子找到兩種語言的差距。

最後一種是非常懂英語的家長,在孩子英語學習中要淡定。優加青少有一位小朋友在小學二年級就通過了CAE考試,考了189分),相當於雅思7-8分。她的母親就是留學英國的碩士,是一位非常懂英語的家長。她就希望孩子今後也到國外去學習,到世界上去看一看,拓寬視野,增長才幹。學會與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的進行深度的交流和溝通。她每年大概要陪孩子讀200-300本原版的讀本,孩子也是酷愛閱讀。我覺得無論是英語、數學、語文、藝術、體育,不論哪個領域,只要孩子感興趣,家長一定都要花精力好好的培養。

03 終身學習者

家長的第三個作用就是終身學習者,樹立榜樣與孩子共同成長。

在充滿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的一個時代,要應對未來的挑戰,要讓孩子更有競爭力,我們自己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另一個就是共同成長。現在疫情的時期我們能幹什麼?在這裡我號召大家一起做到這八個字:重啟、刪除、暫停、創造。把英語撿起來,和孩子一起,重新出發,共同進步。年輕的家長朋友們,未來的路還很漫長,有足夠的時間使你變得足夠強大。

最後送給大家一幅漫畫,這幅漫畫希望大家牢牢的記住,這是2016年的考研英語。左邊這幅漫畫當中的父親翹著二郎腿、看著電視,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右邊這幅漫畫當中,父親與孩子在一起學習。所以家長們「與其只提要求,不如做個榜樣」。在孩子教育上,不要把責任推給學校,也不要把責任完全推給培訓機構,而是社會、培訓機構、學校、家長、四位一體,以孩子為中心。

送給大家一句話: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家的書房。


相關焦點

  • 與其拼命擇校 不如拼命做個好家長
    據媒體報導,繼留學英美等英語系國家之後,一些家長開始把孩子送到泰國讀國際學校,尤其一些二線城市還不足夠富裕的家庭,更青睞於此。原因無非有三:一是價格便宜,比在國內與英美讀國際學校便宜;二是讓孩子接受更好的國際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三是為逃離激烈的教育競爭。
  • 解讀「陪伴者計劃」(三):陪伴者和諮詢師有什麼不同
    上一篇文章中(解讀「陪伴者計劃」(二):陪伴者可以做什麼?),我細緻分析了陪伴者可以做哪些事情。也許讀者會問:其中有些事諮詢師也在做,陪伴者和諮詢師到底有哪些不同?陪伴者的特點在哪裡呢? 這個問題涉及太多的方面,我不想就細節展開討論,因為那樣難免掛一漏萬。這裡我只想討論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即陪伴者和諮詢師角色的不同。
  • 專家建議:與其拼命擇校 不如拼命做個好家長
    根據《中國經營報》報導,繼留學英美等英語系國家之後,一些家長開始把孩子送到泰國讀國際學校,尤其一些二線城市還不足夠富裕的家庭,更青睞於此。原因無非有三:一是價格便宜,比在國內與英美讀國際學校便宜;二是讓孩子接受更好的國際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三是為逃離激烈的教育競爭。
  • 張亮育兒經:與其做個大人,不如做個孩子
    很多家長會說,把孩子養育成一個聰明懂事,善良天真的大人。但是父母們忘記了,培養孩子的環境是多變的,不可控的,不是像在學校做實驗的無菌環境裡面。有人說,孩子不是父母的橡皮泥,捏不出父母們想要的模樣。直到,我有天碰巧看見了張亮在《新生日記》的發言,才覺得他是一個育兒的真正高手。
  • 對於愛而不得的人,與其糾結,不如這樣做
    一個男人不愛你,又怎麼可能藏得住,自從和他談戀愛之後,夏敏的心中一直很忐忑,她總害怕他會提分手,更擔心他會愛上別人,這種感覺,應該就是怕別人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奪走。和他分手以後,夏敏曾有過一段消沉的時光,還是忘不掉那個人,但她後來開始健身,看書,認真工作,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慢慢的她的生活開始變好,也徹底忘了那個人。 與其糾結,不如忘記。
  • 教育孩子「急」不得,與其「反覆強調」,不如「靜默花開」
    ,是因為家長並沒有跟孩子之間建立好更好的溝通。 如果跟孩子之間能夠有愛的聯繫和連接,不用說孩子也能夠清楚,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溝通的可能性。 很多家長在一開始定位的時候就已經做錯了,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家長,應該起到監督的作用,但是我們在監督的同時,不要忘記去做孩子的好朋友。
  • 教育孩子多說不如多做,做好「榜樣」家長,這4點你別忽略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如果您教育孩子是枯燥的說教,那麼還不如發揮家長榜樣的力量。發揮家長的榜樣力量,就是父母用實際行動來做示範教育孩子,也證實了「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的道理。
  • 「不言之教」的力量:講道理千百遍無效,不如默默地做給孩子看
    當家長告訴孩子遇到別人要打招呼的時候,自己卻對同乘電梯的鄰居視而不見。告訴孩子要多看書少看手機,自己卻吃完飯之後抱著手機刷個不停。來自父母榜樣的力量對於孩子的所想所為有巨大的影響,榜樣未必都是好的行為,不良的行為一樣會被孩子有樣學樣地繼承。有的時候家長一方面和孩子說要遵守秩序,但是另一方面卻因為趕時間,帶著孩子闖紅燈。這樣心口不一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相信父母所做的而不是所說的。當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會不按照父母說的去做?
  • 與其拼命擇校,不如拼命做個好家長
    根據《中國經營報》報導,繼留學英美等英語系國家之後,一些家長開始把孩子送到泰國讀國際學校,尤其一些二線城市還不足夠富裕的家庭,更青睞於此。原因無非有三:一是價格便宜,比在國內與英美讀國際學校便宜;二是讓孩子接受更好的國際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三是為逃離激烈的教育競爭。
  • 孩子偏執、不聽管教,家長與其打罵,不如運用「阿倫森效應」育兒
    對於這種情況,許多家長都遇到過,但是一部分報導的父母在遇到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選擇運用打罵的方式。雖然這種教育方式成效快,但是有效期確實很短的。與其動手,不如了解孩子真正不願意聽父母話的原因。但實際上孩子的每一個行動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反饋,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擁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如果家長在他們表現好的時候選擇無視,不去對他們進行誇獎的話,那麼孩子通過努力並沒有得到正面的反饋,自然不願意再繼續聽話下去。家長總是去在意孩子不聽話的行為,卻從來沒有關注過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 與其盲信培訓班不如培養好習慣
    真的像報導中培訓機構所言,「如果想要在學習新知識的階段把成績提上去,僅靠每周兩個小時的補習是不夠的」?如果繼續追加投入,增加補課時間,就一定能提高成績嗎?其實,孩子的學業成績有三個重要支撐,一是學習動力,二是學習習慣,三是學習方法。若沒有強烈的學習動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適合的學習方法,不能做到從實際出發,從點滴做起,最終一定是緣木求魚,事與願違。
  • 這屆家長有多拼,為給兒子做榜樣,49歲宿管阿姨考了個研究生
    要督促孩子的學習確實令很多家長頭疼,而河南新鄉的一位49歲媽媽卻因&34;火了。和兒子一起考研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考大學並不是兒子的終點,而對於原夢園來說,她的教育方式就是要給孩子做一個榜樣此事一出,網上就炸開了鍋,網友紛紛評論說:&34;,&34;,&34;,&34;……之前有護士阿姨陪女兒考研,如今又有49歲宿管阿姨為了給兒子做榜樣也考了個研
  • 雙十二防剁手思路:與其抄作業,不如自己做功課
    轉念想,與其總想著抄別人的「作業」,倒不如自己做功課,讓別人抄我的「作業」。於是,我開始規劃我的雙十二採購計劃。規劃著規劃著,思路逐漸清晰,原本對於寶寶的輔食工具一籌莫展,在查閱了相關資料、看過一些人的經驗分享後,有撥雲見日的感覺。
  • 家長與其打罵,不如這樣做更管用!
    有一次去參加同學聚會,有幾個同學帶著孩子去的,其中有一個小男孩叫做童童,長得眉清目秀的也很活潑,很招人喜歡。但是在我們吃飯的過程中,這個孩子卻髒話不斷,一直在罵人。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有的孩子很喜歡說髒話,那這是為什麼呢?
  • 與其對孩子高要求,不如讓孩子對自己有要求
    現在的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幾大人圍著轉,而我的家庭裡是我一個人圍著三個孩子轉。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大兒子已經上四年級了,老二也也剛上三年級,最小的女兒才一歲多。興智老師說:「媽媽你是個急性子,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常常沒有耐心,在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你把火撒到了孩子身上,對孩子打罵是傷害了孩子,造成孩子從內心牴觸和你交流;孩子年紀還小,你對他的要求嚴格了些,每次說話都是用命令的表達方式,長期下來孩子才會形成厭學、脾氣大、動手打妹妹等問題。教育孩子上媽媽你真的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你需要放鬆下來!」
  • 與其「恨鐵不成鋼」,不如這樣做
    為什麼有些家長的孩子卻從未遇到自家還被欺負,而自家孩子總是被欺負的情況呢?難道是自家孩子長了個「好欺負的臉嗎?」本文將為各位寶媽分享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被欺負背後的原因,以及提供幾個解決孩子總被欺負的小方法,供各位家長參考。
  • 與其把孩子送託管,真不如自己來帶,告訴你幾個不知道的託管秘密
    導讀:與其把孩子送託管,真不如自己來帶,告訴你幾個不知道的託管秘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與其把孩子送託管,真不如自己來帶,告訴你幾個不知道的託管秘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與其教孩子謙讓,不如讓娃做個善良的'小人',四句話道出真諦
    謙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流傳到了現在,但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裡,好人的低調謙讓可能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隨之而來的是"校園霸凌","寶媽車主被訛""外賣小哥被要求下跪道歉",這些事件表明看著像是兩者的經濟能力或者社會地位不對等引起的紛爭,但是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其中的一方太謙讓
  • 三位校長告訴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
    (原標題:三位校長告訴你:如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
  • 「我就不,我不要」孩子總是駁回家長的要求,巧用5個方法改善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有自主意識後,總會和家長對著幹,總會拒絕家長。上個星期我去朋友家做客,到了要吃飯的時候,朋友喊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吃飯,孩子卻說不要吃飯要繼續玩。之後孩子自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朋友讓孩子把電視關了,孩子不但不關還故意把聲音調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