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大家都認為,「如果父母長得高,那孩子一定低不了」,但最近有家長來諮詢說「我和孩子他爸都不低,為啥我家孩子不長個?孩子是得了什麼病導致矮小了?還是孩子晚長了?」。那麼,如何去判斷孩子到底是「矮小」還是「晚長」,兒科醫生為您解答!
以下三種方法有助家長及早發現孩子的身高是否存在異常?
一、測身高。
1、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比班級中95%的孩子還低,或年生長高度少於5釐米時,應考慮孩子可能存在生長障礙。
2、3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量床,仰臥位測量,測量時小兒頭頂與頭板接觸,雙耳在同一水平,雙膝和下肢併攏緊貼底板,測量時測定板緊貼足跟和足底。
3、3歲以上的孩子取正位測量,測量時枕部、臀部及雙足跟均緊貼尺板,雙足跟靠攏,兩足尖成45度,稍收下頦,使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的連線平行於地面。
二、監測生長速度。
由於每個孩子生長發育的速度不同,通過標準數據對比也常常存在很大的誤差,因此提醒家長要注意定期監測孩子身高,觀察生長速度,測身高時要求「同人、同尺、同時刻」,若發現孩子身高低於下面的正常水平,家長需考慮可能存在生長障礙。
三、測骨齡。
寶寶身體在不同的發育時期,骨骼狀態都是不同的,可以根據骨骼的不同狀態來推斷寶寶的身體發育情況,用骨齡來判定人體成熟度比實際年齡更精確。若骨齡小則代表著生長空間足、還能長得更高,骨齡大說明生長空間小、身高增長的時間少。骨齡小的骨縫閉合晚,生長空間也就大。
那麼,如何判斷寶寶到底是「矮小」還是「晚長」?
目前不少家長分不清孩子到底是「矮小」還是「晚長」,很多的家長把寶寶「矮小」當成是「晚長」,而錯失了黃金的幹預期,導致寶寶一生的遺憾。因此提醒各位家長,不要心存僥倖,然後後悔莫及。
1、在現在的物質條件下,「晚長」的比例非常低,而且骨齡通常正常或落後於年齡。家長如果發現寶寶身高有問題,可以讓專科醫生來判斷孩子到底是「晚長」還是真正的「矮小」,醫生會通過身高、骨齡、生長發育狀況來綜合評估。
2、建議3歲以上的孩子每半年測一次骨齡,一旦孩子出現生長遲緩、身高較矮或骨齡提前並且身高不理想的情況時,要先考慮是否存在生長發育疾病,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儘量將影響降到最低。
不管孩子是「矮小」還是「晚長」家長都要警惕起來,如果寶寶出現身高問題,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諮詢相關醫生,別讓一時的疏忽和僥倖搭上孩子的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