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記者曾經問過一位哲學家,他說您認為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什麼樣子呢?這位哲學家回答說,我願意你把我的孩子送給別人去養,這是對他最好的。那麼記者就問了,為什麼呢?
哲學家說,因為如果你作為一個家長、作為一個媽媽或者是一個爸爸,很難不對自己的孩子有所期望,那如果你對自己的孩子有了期望,你就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滿足你的期望,就會希望他去實現你的想法,達到你的各種各樣的要求。那麼這就會產生一種對孩子的控制。但是一旦當你開始控制孩子,就不可能全部心思的只為他好了,那麼對孩子的教育就會有所偏失。
這位哲學家說的道理,同樣也體現在蒙特梭利教育裡。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那麼以兒童為中心,首先就等於是我們要看到孩子的獨立個體性,就要承認他尊重他。另外一個就是既然他是獨立個體,你就不能夠約束他,也不能夠產生。物質的欲望,也就是說要給孩子以自由,所以愛和自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一個精髓。家長都說了,我很愛我的孩子,我也很尊重他,但是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個成人給到孩子一份自由真的是比較難的。正因為難做到,所以市面上就會產生很多相反的說法,但是說來說去,不管怎麼說,我們始終要認定的一點是,愛和自由是給到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在這裡我先來給大家講一下,給孩子愛和自由需要我們家長先做到的幾個步驟。
第一個我們家長要做到,愛孩子和懂孩子並尊重孩子,懂孩子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
那都需要他人的理解,孩子更是這樣,家長就是要了解孩子的這個行為和思維方式。蒙特梭利教育裡關於理解孩子也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那就是觀察,用心觀察孩子的舉動,通過理解孩子的各種表現來體察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二就是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處理好家庭和孩子。
家庭成員和孩子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具體呢就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那如果是我們家裡面有老人隔代教養的話,那麼老人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老人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一個需要平衡、需要處理的關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之前有一個會員曾經跟我說過,他們家還算是比較開放的家庭,但是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因為是外婆過來幫忙,時間久了以後就會發現誒家裡的氣氛不像以前那麼和諧,不像以前那麼透明了。
有一天這個做爸爸的就忍不住和媽媽私下裡抱怨,他說我覺得我在這個家裡面好像越來越沒有什麼話語權了,我覺得很鬱悶,我可能要去找一下心理醫生了。然後媽媽就很不理解,說大家每天都是帶著孩子忙東忙西,重心也都是在孩子身上,那平時的話題也都是圍繞著孩子的吃喝拉撒這些小事情,好像也沒有什麼必要需要你發很多的言嘛。這個媽媽雖然心裏面這樣子去講。但是也體會到了,做爸爸他也有他工作、生活上的壓力,也需要在家裡面來舒緩這些壓力。所以後面媽媽就開始有意的去調節一下生活的重心,注意家庭裡每一個人的需要呢都被基本上能夠照顧的到。
那麼在一個各個方面都平和發展的家庭環境裡,他發現孩子的身心也得到了放鬆。因為如果家庭當中其中的一個成員情緒如果不是很疏通的話,那麼這個家庭的氛圍是不流動的,對孩子的影響就是最明顯的。那麼基於前面這兩點的基礎上,還有一個要點,就是要想實現愛和自由,我們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成長,育兒、育己。實際上很多的時候,我們孩子就是我們家長的老師,孩子的成長會促使家長不斷的學習進步,家長也首先要有這樣的一個思想準備,就是說孩子是用來推動我成長的,如果我家長不去成長,那我就會產生一些抗阻,那就很難去適應孩子的成長。這些抗組反過來就會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那麼你也就很難做到第一點設身處地的去和孩子平等的對待,也就很難做到第二點,去照顧好家庭的所有的成員。
所以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就是我們家長自身的一個成長是最重要的。那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些,我們就會發現一點,就是我們的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就會變得比較自然、比較客觀、符合實際。同時我們才更。你做到愛和自由這樣的一個境界。當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變得比較自然、比較客觀的時候,我們為孩子提供的環境,就才能夠做到以孩子為中心為出發點。至於你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什麼樣的獎懲制度,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期望要求等等這些更具體的事情上面呢,我們家長就會很容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會幫助我們創造更適合孩子的生長環境,孩子在這個環境裡就會自由的生長,也才能夠真正說到我們在解放孩子的天性,有了一個這樣自由發展的基礎,那麼孩子就會積極地拓展他們的各種素質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解放孩子的意義所在。
市面上有兩種比較極端的做法,一種是對孩子放養型放任不管,一種是對孩子精雕細刻。那實際上我們家長更多的偏向的做法,是對我們的孩子精雕細刻,玉不琢不成器,這一句話一直被用來在教育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在這種雕刻下成為一個精品。的確一塊石頭拿在手裡,如果不去進行雕琢,它就不會變成一塊璞玉。但實際上孩子和父母之間確實是一個更為複雜的關係,它是一個互動的關係,孩子也不是一個僵化的石料,任由家長可以去雕琢。
這種互動關係就是說要把孩子的個性和孩子的獨立性,放在和家長的獨立性的同等的位置上,才能夠實現。同時這種互動也定時孩子提出了他的需求,家長才針對需求去做指導,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說到孩子就皺起眉頭數落孩子,怎麼不聽家長的話,一定是這樣的家長一定是對孩子的需求看不到,只一味的給孩子提要求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很多也都是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等等方面很出色的家長,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非常強,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呢,他們也更自信,把對自己的管理都用在了孩子的身上。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家長說,如果我小的時候啊就有人這樣子來管我的話,我肯定會更好。也就是說基於這個原因,所以他們很願意用現有的管理自己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如果我們的教育就。就這麼簡單管理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的早期教育就相對來說顯得太簡單了。實際上對於人的天性來說,自以為對的經驗和管理方法,是不能不顧及到因材施教這個話題的。因為人最大的天性還是自由。所以當一個孩子沒有被平等對待,被受到了各種各樣的約束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不愉快、不舒服的狀態,這種狀態會讓孩子的內心出現很多的矛盾,也會出現相應的反作用力。而且絕大部分呢自上而下的管轄、管教、引導,都會讓我們的孩子要麼變成一個競猜,要麼變成一個造反的人。
孩子把全部的精力如果都用在調整和家長的這種關係上面去了的話。就不會注重到自身的發展,那麼他的身心發展肯定就不會非常的順暢。所以在這裡我們引用一句話說,要把孩子當種子一樣來培養,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因為我們的種子裡面本身就蘊藏著根吶、莖啊、葉啊、花朵啊,適當的條件下一定會長出來這些所有美好的事物。所以我們家長更應該是致力於以孩子為中心,塑造孩子周邊的環境,同時致力於自身的發展,而不是致力於管教孩子本身,也就是要給到孩子愛和自由,那麼我們孩子就一定會在良好的環境下茁壯成長,這就是我們一個家長應有的態度。
了解更多關注「王惠文陪你聊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