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協會王玉祥:保險科技助力提升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性

2021-01-08 艾瑞網

新冠疫情以來,保險業數位化轉型加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王玉祥在1月7日眾安保險「保險新基建、數字新生態」為主題的開放日上致辭表示,在國家「新基建」浪潮推動和疫情背景下,保險業掀起了數位化高潮。

王玉祥認為,新型數位化保險生態在促進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普惠金融在保險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樣需要保險科技的紮實推進。從而助力普惠金融的發展。他還建議,保險科技應加強全行業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保險生態數位化加速

疫情以來,保險業數位化水平提速,保險與科技進一步融合,行業發展表現出三大趨勢。

首先是數字驅動趨勢加速。保險業依靠對歷史風險的統計分析來識別和分散風險的模式已逐步被運用大數據建模對風險進行高精度、寬維度及時識別所代替。保險行業內外數據開放、共享與流動將愈加活躍,數據管理和應用模式將不斷革新。

其次是跨界場景融合創新。物聯網與保險場景的需求有著天然的契合,融合應用越發深入和廣泛,進一步覆蓋保險保障需求範圍。同時,保險場景與技術進步、模式創新有效融合,凸顯科技創新的核心價值,保險業務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第三是行業合作互惠共贏。保險公司初期採取與創業公司、科技公司等開展合作來提升保險服務內在價值。現在,保險公司之間也正逐步由競爭轉向合作,共同應對轉型挑戰與創新變革風險,實現合作共贏發展。

保險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疫情後,金融管理部門實施了普惠定向降準等多項舉措,支持中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強化普惠金融服務。保險科技通過提高客戶覆蓋面,降低經營成本等方面,在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保險科技可提升客戶群體需求的覆蓋率和服務可得性。保險科技使保險消費者對物理網點的依賴減少,通過線上渠道,可為農民、小微企業、低收入者和生活在偏遠地區和農村的人群提供保險服務。

其次,保險科技能夠為客戶群體設計和提供更豐富的保險產品。保險業可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收集和分析海量數據,以更精準地為消費者設計和提供一系列成本低、可獲得性高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第三,保險科技有助於提升普惠金融發展的商業可持續性。創新能夠降低保險機構的經營成本,擴大了產品的可適用範圍。同時,保險科技公司和保險機構的合作能夠使雙方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既在技術、分析效率方面進行互補,又在風險管理、金融產品等方面相互助益。

紮實推進保險科技創新和應用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出臺了《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要求行業把握科技快速發展並積極賦能保險業這一時代紅利,讓網際網路保險在全面普惠、服務民生、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玉祥建議,保險業應主動和科技企業加強合作,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有效防範全口徑科技風險,確保保險科技創新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第一,要不斷深化全行業對外合作。保險業要積極主動與相關科技企業共建溝通合作平臺,深化共識,匯聚各方力量探索和嘗試創新技術在保險行業的落地應用,共同構建保險科技生態圈,促進保險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第二,要繼續推進全領域協同創新。保險業要把握科技創新驅動這一根本動力,推動保險產品、服務、經營、管理等體制機制創新,圍繞資金、人才、組織架構等,加大對保險科技創新的投入,切實增強行業創新變革的能力。

第三,要有效防範全口徑科技風險。與傳統金融相比,金融科技的風險更具隱蔽性、傳染性和廣泛性。科技創新應用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眾多,可能帶來很多風險。因此,保險業要時刻關注、有效防範和穩妥處置保險科技風險,確保保險科技創新的可持續性。

第四,要持續助推全社會普惠金融。保險業要積極拓展數據信息來源,利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通過提高服務可獲得性,提供創新性和低成本的保險產品與服務,豐富保險生態的系統多樣性,提升保險服務的商業可持續性。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

相關焦點

  •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副會長王玉祥:保險業應持續助推全社會普惠金融發展
    「新型數位化保險生態在促進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 1月7日下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王玉祥在眾安保險開放日上表示。他指出,在國家「新基建」浪潮推動和疫情背景下,保險業掀起了數位化高潮。
  • 中保協副會長王玉祥:深入研究科技保險 推動保險業向高質量發展
    財經網金融訊 近日,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王玉祥在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上表示,當前,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深化,科技型企業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遇到的風險也日趨複雜,科技保險作為科技企分散科技創新過程中風險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斷創新、迭代,在科技型企業研發、生產、人員等多個方面,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撐起保護傘,為促進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
  •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招聯金融榮獲「2020普惠金融獎」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招聯金融榮獲「2020普惠金融獎」2021年01月13日 13:56:03      來源:衡陽房地產信息網    編輯:news_finance近日,由鳳凰網廣東、深圳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深圳市銀行業協會、深圳市保險同業公會攜手舉辦「2020深圳金融星光」頒獎盛典暨「新擔當·深圳金融業先行示範創新發展」研討會
  • 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並未明顯改變,商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穩步推進並取得了多方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模式下為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並未發生明顯變化,商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普惠金融服務仍面臨內生動力不足的難題 行百裡者半九十。當前,我國普惠金融已經進入「攻堅最後一公裡」關鍵時期。
  •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螞蟻金服、京東金融能做些什麼
    (圖片來源:全景圖片)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鄒晨輝 金融科技如何助力普惠金融?在近日舉辦的「智慧金融 生態共贏」金融科技高峰論壇上,來自友金所、螞蟻花唄、興業消費金融、京東金融等業界人士紛紛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召開第五屆理事會第一次會長聯席會議
    來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圖集 12月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在武漢召開第五屆理事會第一次會長聯席會議,保險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邢煒主持會議。保險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副秘書長,人保集團、國壽集團、中國信保、中再集團、太保集團、平安集團、中華保險集團、陽光集團、泰康集團、富德保險控股、太保財險等名譽會長、副會長及授權代表參加會議,保險業協會紀委書記列席會議。會議圍繞保險業和保險業協會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展開討論。
  • 國內首個保險科技創新聯盟--保創聯盟在京正式成立
    會議以「開放共享 聯結共贏」為主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周延禮、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謝平、中國保險學會黨委書記兼會長董波、中關村西城園管委會副主任吳雪飛、人保財險原副總裁、中國精算師協會副會長王和、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中國金融行業諮詢負責人曲向軍、車車科技創始人兼CEO張磊、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等眾多行業大咖出席發布會並發表主旨演講
  • 北京保險業協會:保障更廣、科技應用等成商業健康險發展趨勢
    近日,北京保險行業協會聯合北京工商大學發布的《北京健康保險市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5-2019年北京市健康保險穩健發展,健康保險密度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一,2019年健康保險密度為1861.65元/人,健康保險深度為1.13%。保障更廣、科技應用等成商業健康險發展趨勢。
  • 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 | 「科技保險服務科技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分...
    12月6日,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在武漢召開,以下是在「科技保險服務科技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分論壇」上的領導致辭。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 王玉祥對湖北省、武漢市政府各級領導長期以來給予中國保險業協會及保險行業的信任、對本次會議的全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科技保險是利用保險功能和資金優勢,為科技企業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提供風險保障、資金融通等服務,分散科技創新風險的重要科技金融工具。
  • 第二屆大灣區金融保險科技峰會召開 三大產業平臺啟動
    來自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廣東省保險中介行業協會、澳門保險中介行業協會等大灣區主要保險行業協會,以及多家全國知名保險(中介、科技)機構、金融載體、重點企業代表共300多人參與本次活動。峰會上,國內保險業、科技保險業的行業精英大咖們在禪城會聚一堂,圍繞金融保險科技如何深度融合助力實體經濟,紛紛發表真知灼見;同時,10家保險科技領域企業籤約進駐禪城。
  •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
    來源:金融界網站2020年11月20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發布《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該課題由保險業協會主辦,聯合麥肯錫公司和國內外知名保險機構和養老金投資機構,通過對美國、英國、德國等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的國際對標研究和經驗學習,聚焦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體制建設和發展改革,為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髮展提出舉措和藍圖。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發展第三支柱已經十分迫切。金融業可以,也應該能發揮重要作用。
  • 業內人士描繪「十四五」時期創新發展路線圖 保險業將迎來高質量...
    邢煒指出,穩中向好的發展包括保障功能不斷增強、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風險防範不斷加強、對外開放穩步推進等方面。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今年前10個月,保險業保費收入3.96萬億元,賠付支出1.11萬億元。
  • 聚焦「十四五」 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如何「落子」
    未來進一步提升保險產品供給和服務品質,需要倚賴科技成果的應用。  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副主任王敘文表示,保險機構要立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發揮科技成果在拓寬保險服務渠道、擴大保險服務覆蓋面方面的作用,強化服務意識,下沉經營重心,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推動保險服務無處不在、無微不至,使金融科技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 上半年銀行業保險業怎麼樣?聽聽這4家金融機構怎麼說
    加大力度支持骨幹外貿企業,以外貿產業鏈供應鏈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核心企業帶上下遊企業,助力提升外貿產業基礎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加強與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對接,提升外貿發展潛力。四是全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多措並舉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上半年新增普惠貸款1684億元,增幅35.7%,遠遠超過全年增速40%的序時進度。為3.17萬戶小微客戶辦理延期還本付息,涉及貸款377億元。新發放普惠貸款利率4.15%,較去年進一步下降37BP,如果考慮減費讓利,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降87BP。
  • 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主園區建成投用,將成為金融科技創新高地
    新京報快訊(記者 應悅)記者今日(12月24日)從石景山區獲悉,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主園區54萬平方米載體已建成投用。石景山區政府將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攜手,通過在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設立金融科技「園中園"、國家級金融科技實驗室等方式,助力首都金融創新發展。
  • 保險業「擴招」:一線人手缺口超半數 金融科技崗需求增長
    初步判斷,全年保險業務仍會維持正增長,總體保持穩健運行。在此背景下,保險業繼續啟動大量招聘。4月中下旬,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便啟動專場招聘活動。鑑於今年的特殊情況,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改變往年組織線下招聘活動模式。據悉,該場活動涵蓋來自全國保險行業的65家總部機構和99家分支機構共提供精算評估崗、產品研發崗、組訓崗、法務崗、業務管理崗、管培生崗等崗位600餘個,提供就業機會3000餘個。
  • 普洱人民的專屬補充醫療保險——人民普惠保(普洱)上線
    12月12日,一款專門為普洱市人民定製的普惠類醫療保險——「人民普惠保(普洱)」正式上線,以助力普洱市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人民普惠保(普洱)」由普洱市政府、普洱市醫保局、人民金服金融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下稱人民金服)聯合推出,永安保險、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誠泰保險、泰康養老保險共同承保,其具有「普洱專屬定製、全民統一定價、無投保門檻、保障強、性價比高、保障範圍全」等惠民特點。
  • 科技賦能金融,技術助力普惠 飛貸金融科技推動破解小微融資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各部門、各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金融科技也在發展普惠金融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銀行陸續開啟數位化轉型以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金融機構也紛紛布局金融科技,通過自主研發或外部合作的方式獲得科技助力。
  • 陳文:科技賦能信用卡服務更廣闊普惠金融客戶
    一、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金融服務的門檻不斷下調,覆蓋面加以擴大,便利性不斷提升,開始從高高在上逐步走進千家萬戶,普惠金融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但仍然存在普惠金融覆蓋不足和普惠金融業務風險收益失衡等問題。
  • 周延禮: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是科技+保險的基礎
    原標題:周延禮: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是科技+保險的基礎 來源:新京報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新京報訊(記者 張思源)在12月7日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主題演講中,特別強調了監管在保險+科技的運行中的重要地位,周延禮表示,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是基礎,如果以科技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