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0即將過去,年初突發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事情的軌跡。回首這不平凡的一年,中概股卻在疫情、國際關係、造假風波的陰霾中,創造出了新的繁榮。不僅IPO募集融資額創近年來新高——截至2020年11月,今年中概股IPO募資的總額已近2019年全年的3.5倍,個股表現也極其搶眼——既有觸底反彈一年十倍的傳奇公司,也有黯然退場的虛假泡沫,還有熱點頻出的細分龍頭……
中概股的2020年,必定是載入史冊的冰與火之歌。冰封的一面,是層出不窮的風波:瑞幸暴雷引發中概做空潮、美國監管步步緊逼...似乎層層黑雲籠罩與中概股。
火熱的一面,大量的新經濟企業集體赴美上市:電動車三巨頭齊聚美股、赴美IPO募資資金創下歷史記錄...冰與火互為映襯,高度分化的局面似乎讓人無法捉摸。
模糊之中,唯有數據清楚。時至年關,有必要對中概股一年的表現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定量分析,讓我們穿透煙與霧、冰與火,一覽中概股2020年的歷史進程。
一、中概透視:巨頭搭臺,新秀唱戲
近年,中國市場衍生出大量的新經濟公司,其中主要典型代表為網際網路應用、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等等。這些新經濟公司往往代表著最新潮的商業故事、最創新的商業模式、最火熱的產業趨勢。
但不少新經濟公司由於資本投入前置,仍處在快速發展期,未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因而上市規則寬鬆、靈活的美股市場成為新經濟公司的重點關注市場。
大量優質、尚未盈利的新經濟公司選擇赴美上市融資,讓中概股化身成中國新經濟的代名詞,代表著中國創新領域的新銳實力與創新力量。
截至2020年11月30日,赴美IPO的中概股累計350家,現存262家,總市值高達2.5萬億美元,相對於今年年初的1.8萬億美元,整體市值增幅高達41%。但市場高度分化,1月至11月漲幅超過整體市值漲幅的僅73家,佔比為28%。
1)市值:阿里穩坐寶座,貝殼、蔚來汽車躋身前十
目前全市場262家中概股中,市值最大的是阿里巴巴,當前市值高達7237億美元,佔中概板塊總市值的比例為28%,遠超其他中概股。拼多多當前市值高達1,702億美元,超越京東的1,367億美元,成為第二大市值的中概股。
前十大中概股的合計市值高達1.7萬億美元,佔中概板塊總市值的比重為67%,相對於今年1月1日的前十大中概股的市值增幅為26%,貝殼、蔚來成為新上榜公司,中海油、百度則退出前十。
如果按照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劃分標準來看,當前市值前十的中概股中,有六家屬於新經濟範疇,四家屬於傳統經濟範疇,龍頭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
市值分布方面,中概股呈現典型的金字塔形狀,低於10億美元的中概股合計佔比約69%。
2)漲幅:新能源汽車與電商一馬當先,富途漲幅居TOP3
行業維度來看,按照GICS(全球行業劃分標準)劃分,中概股主要分布在可選消費、信息技術和金融這三大行業,佔全部中概股數量的68%。
代表中國新經濟的中概股,如果選取10億美元市值以上中概股等權重的配置,在2020年大幅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體現了中國核心資產強大的競爭力。
從行業維度看,今年可選消費行業漲幅明顯,市值加權平均上漲達到130.81%,其中既包括理想、蔚來、小鵬等新能源汽車三巨頭,同時也包含拼多多、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行業公司。此外,醫療保健行業的中概股緊隨其後,加權平均漲幅達到74.84%。而房地產行業在貝殼的強勢拉動下,整個行業平均上漲71.48%,位居行業漲幅榜第三。
如果看10億美元以上的主流公司,表現最為亮眼的非蔚來莫屬,而金融科技公司富途憑藉助推中國新經濟公司的成長,在今年獲得高達327%的漲幅,位居中概股漲幅Top3。由疫情激發的「宅經濟」熱潮,讓拼多多、世紀互聯、嗶哩嗶哩等企業也躋身中概股漲幅Top10領域。
3)流動性:6家頭部撐起半邊天,30%中概股深陷「流動性陷阱」
整個中概板塊年初至今的日均成交額為168億美元,成交額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阿里巴巴(45億美元)、蔚來(35億美元)以及小鵬汽車(9億美元)。
日均成交額前6名的電商三巨頭和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無疑是今年中概股關注度最高的賽道,6家企業佔據了67%的流動性,其餘256家企業共分33%的流動性。
近三年上市的中概股中,日均成交量低於20萬美金的中概股企業佔比達到30.5%,還有20%的企業日均交易額不到10萬美金,這幾乎等於沒有流動性,也就是所謂的「殭屍股」。對於這些企業的核心團隊、投資人而言,上市也並不等於獲得豐厚回報。
而美股近80%為機構投資者,基本不會關注流動性較低的企業。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往往會導致流動性差的企業陷入「死循環」,越低的流動性就越少投資者關注,越少投資者關注就會導致流動性越差。
破局之道在於吸引零售投資者的關注,他們常常是流動性最大的貢獻者。上市「打新」是吸引零售投資者關注的最好時機,因為「稟賦效應」會讓擁有過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對企業股票的關注度和價值判斷都會比沒有擁有過高得多,這是解決流動性差的關鍵。
美股本無「打新」一說,正是富途、RobinHood這類新興券商的興起,才讓打新成為可能,也為企業上市後的流動性奠定了良性的基礎。
4)交易者:零售化趨勢加強,中概股告別「估值偏見」
據《國際金融報》報導,目前個人投資者的美股交易量佔比達20%以上,峰值可達25%。這一點也能在各家新興券商用戶體量和交易量的增長數據裡,得到印證。
今年第一季度,RobinHood獲得了300萬新增客戶,用戶總數超過1300萬,公司二季度再接再厲,6月份日均交易數達430萬筆,較一季度環比增長超過100%;亞美利證券、嘉信理財及E-Trade等平臺的客戶量在2020年也都實現了裡程碑式的增長。
中國美股港股的龍頭網際網路券商富途,同樣在今年Q3實現了多項業務裡程碑:客戶數達到117.3萬,同比增長80%,富途牛牛App註冊用戶數達1040萬,同比增長52%。
長期以來,美國中概股的定價權一直在海外的機構投資者手中。但由於天然的空間距離和文化差異,大量具備「中國特色」的中概股未必能夠獲得公允定價,此前甚至不少中概股因「估值偏見」而進行了私有化。
隨著富途、RobinHood等新興網際網路券商的崛起,正在讓更豐富、更多元的交易者參與到美股的交易當中,及中概股的定價當中,中概股正在逐漸形成更公允、全面的估值體系。
5)「賽道論」下的新能源、電商與細分龍頭
近兩年,資本市場主流的投資策略就是賽道論,只要方向對、故事好、老闆強,估值可以再議,復盤2020的中概,能看到這麼三條主要的脈絡。
a.新能源汽車:當紅炸子雞
2019年,朋友圈有一篇爆款的文章《蔚來李斌,2019年最慘的人》,轉眼之間,那個 「2019年最慘的人」就搖身一變成了「2020年最飄的人」,車速快到連車尾燈都看不到,這就是2020中概板塊的神車之王:蔚來汽車(NIO.N)。
年初至今漲幅約1157%,最低價2.11與最高價57.20之間的波幅高達27倍,在規模以上的公司中,無論在任何角度來看,都是絕對的年度股王,在蔚來的大漲拉動市場情緒後,理想、小鵬陸續上市,三大新能源汽車新勢力齊聚美股,除了蔚來,年內上市的小鵬和理想的漲幅也高達177%和119%。中國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成為了中概股的絕對C位賽道。
市場總是在分歧中選擇方向,當前三大新勢力目前都不具備造血能力,依舊需要資本市場支持其發展,而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光明前景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市場在估值與夢想之間一直有分歧,但是隨著新能源車總龍頭特斯拉的持續大漲以及寬鬆的流動性,疊加新勢力出貨量的持續拉升,市場願意為夢想買單,在極端情緒的驅動下造就了今年摧枯拉朽的新能源賽道行情。
b.電商三巨頭:穩重的王者
受疫情影響,今年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都呈現巨大的分化,只有結構性的機會,電商賽道就是這個結構性經濟中最受益的板塊,一如非典當年加速了淘寶的發展,今年的疫情在高基數的情況下進一步的加速了電商賽道的滲透,成為少有的業績加速增長的賽道,電商三巨頭中,今年股價表現最好的是拼多多和京東,年初至今漲幅分別為267%和142%,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股價表現較為遜色,僅錄得24%的年內收益。
除了疫情帶來的系統性紅利之外,三家表現有所分化。由於自建物流的優勢,京東在年初疫情期間的履約能力有保障,能夠承接居家隔離期間的大量訂單,自建物流的優勢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被放大了,市場認可度較高,中期受回港二次上市,後期受京東健康分拆等利好的刺激,全年股價都是較為穩健;拼多多依舊以用戶增長為最核心的驅動因素,在年底社區團購興起之後,由於市場對於拼多多拼團基因的認可,股價大幅上漲,成為電商賽道中表現最好的公司;阿里巴巴由於規模較大,增速相對偏慢,同時年內最重要的螞蟻分拆受挫影響了年底的市場走勢,整體表現略輸弱於競爭對手。
電商帶動的消費線上化也帶動了本地生活服務,同城服務領域的達達集團(DADA.O),依託著京東、沃爾瑪的資源優勢,年內表現也很好,作為同城服務的基礎設施也將持續收益於居民消費線上化的大趨勢。
電商作為發展多年的成熟賽道,在疫情期間保障了社會消費的穩定,強勁的增長也證明了中國內需的韌勁,隨著品類的擴展和滲透率的提高,社區團購、同城服務等模式創新,後續的增長依舊值得期待。
c.分賽道龍頭:各顯神通
網際網路券商賽道:龍頭公司富途控股(FUTU.Nasdaq)憑藉優越的C端產品體驗以及美股港股多牌照優勢,牢牢把握住了年內全球資本市場大幅波動的機會以及美股、港股熱門新股頻出的時代紅利,實現了客戶規模的快速增長,進一步鞏固了網際網路券商龍頭的地位,據今年Q3財報披露,富途客戶數達到117.3萬,同比增長80%,富途牛牛App註冊用戶數達1040萬,同比增長52%。
房地產中介賽道:絕對龍頭貝殼(BEKE.N)在8月上市,是中國唯一規模以上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房產交易及服務平臺,業務涵蓋存量房交易服務、新房交易服務和其他衍生服務三大板塊,自營和第三方門店共同驅動,全面滲透房產交易鏈條的各個環節。作為脫胎於鏈家、由線下向線上拓展的平臺型企業,貝殼積累了豐富的線下運營經驗並運用於平臺規則制定,擁有核心壁壘——ACN 這一房地產經紀行業基礎設施,有望助力在十萬億級別的房產交易賽道佔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愈加鞏固其作為行業絕對龍頭的地位。
除了這些細分龍頭之外,年內還上市了全球領先的實時互動 API 平臺行業開創者Agora(聲網);國貨美妝第一股完美日記的母公司逸仙電商(YSG.N),全球排名第一的自有品牌綜合零售商名創優品(MNSO.N)等等,為市場增加了更多的優質標的,持續擴展中概的多樣性。
新能源車、電商這兩個大賽道貫穿了今年整個中概板塊行情,帶動了中概板塊的情緒,隨著今年重磅公司的持續上市,大量新的細分龍頭開始出現,中概股在2021年將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二、中概IPO:觸底反彈,再造繁榮
1)IPO融資額:創近年新高,約2019年全年4.4倍
由於美國市場的寬鬆和開放,從2017年開始,隨著國內主板發行制度收緊,掀起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浪潮,並在2018年達到了高峰,愛奇藝、拼多多、騰訊音樂和嗶哩嗶哩等網際網路獨角獸均是在該年上市。
進入2020年,即使是全球衛生事件的陰影下,疊加中概股屢遭做空和監管風險,但美股整體宏觀環境向上,資金活躍,中概美股IPO熱仍在持續。今年IPO的公司以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為主,不少優質標的IPO首日大幅上漲。
截至2020年12月8日,今年已經累計有31家中國企業成功登陸美國股市,由於有特殊上市模式,為了更好的統一數據口徑,下文中的相關統計均剔除了空白支票的空殼公司以及借殼、或以SPAC上市企業以及分拆上市的百勝中國。
2020年是中概股赴美上市融資額創記錄的一年,截至2020年11月30日,31家中概股狂攬超120.68億美元,約2019全年4.4倍,走出2019年的陰霾。
今年赴美上市的公司以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為主,背靠中國的廣闊市場和極強的經濟韌性,自身具備良好的商業模式和相對確定的增長潛力,因此在發行較為順利。2020年中概股美股IPO平均募資額為3.89億美元,而網際網路明星股扎堆上市的2018年則為2.26億美元。
在今年中概股美股IPO中,以富途證券為代表的新興券商扮演了重要角色。富途參與承銷了貝殼、小鵬汽車、名創優品、陸金所、逸仙電商、一起教育科技等知名的中概股IPO項目,6家企業在富途的認購金額皆超過了百億級港元。
在2018-2020年期間,約65%上市的中概股獲得了富途助力,包括IPO承銷、IR服務(投資者關係管理)、員工持股計劃等服務。
其中募資金額Top3的包括陸金所控股、貝殼、小鵬汽車。IPO集資王為「金融科技第一股」陸金所,募資接近24億美元,比2019年前三甲總額還多一倍有餘。一體化房產交易平臺貝殼找房募資額為21.20億美元,中國新能源汽車三大巨頭之一小鵬汽車則斬獲14.96億美元,大量明星公司的集體上市拉動了今年的發行規模。
極強的流動性和市場情緒推動美國市場快速反彈至高估值水平,納斯達克指數屢創新高,市場願意給予優質頭部公司高估值。從今年登陸美股市場的IPO企業來看,平均首日市值也創下新高,達到了驚人的51.70億美元。
從市值分布來看,2018年和2020年是近幾年中最星光熠熠的兩年,2018年上市首日市值在100億美元以上的有3家,而2020年則達到了5家。今年由貝殼領跑,上市首日市值達到了422.13億美元,陸金所上市首日市值為313.30億美元,而2018年電商明星拼多多上市首日的市值僅為295.78億美元。
2)上市地:納斯達克仍是主流,紐交所接納新經濟明星企業
2020年登陸的市場中納斯達克仍是主流,這主要是因為近年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以高增長的成長科技企業為主。納斯達克上市的要求相對寬鬆,科技型企業聚集,投資者對科技行業具備一定認知並願意給出較高的估值,從而獲得了許多中概股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不少明星企業成功登陸紐交所,如新能源汽車明星股小鵬、理想,消費領域名創優品和逸仙電商,房地產領域的貝殼,體現了傳統主流市場對新經濟的認可。
3)行業分布:教育和新消費領跑
分行業來看,2020年赴美IPO的企業中,信息軟體依舊堅挺,第一大行業為教育和新消費領攜的可選消費,而疫情下醫藥股受益IPO數量創下新高。
可選消費和信息技術是近年中概IPO募資黃金賽道。尤其是公共衛生事件下,低利率促使人們謀求高回報的投資,高速增長的科技股和需求不斷增長的新消費符合這一預期。
4)IPO當日:整體分化,強者愈強
在美股寬鬆的流動性以及日益高漲的市場情緒下,今年IPO的中概股在定價上都頗為激進,因而上市首日表現分化明顯,強者愈強。今年IPO的31家中概股中,有20家首日上漲。
從首日市值分布來看赴美IPO首日表現,獨角獸(10億美元~100億美元)企業表現更為穩健,今年上市公司處於該市值區間本身就具備一定市場知名度,如達達、名創優品等,此前就是一級市場備受矚目的新星企業,上市後也受到熱捧。今年IPO破發密集的市值區間主要是10億美元以下,市場關注度不高導致IPO熱度有限。
個股層面,首日表現分化更加明顯,實時互動雲服務商聲網首日漲幅高達152%,貝殼首日漲幅87%,而2019年首日漲幅第一位為嘉銀金科,上漲接近54%,2018年IPO首日漲幅冠軍則為趣頭條,128%。
5)IPO後:佳績可延續,上市合作夥伴至關重要
高估值上市後,隨著上市情緒的逐漸冷靜,投資者也將以更審慎的態度對待這些新股,資金快速向具備更高增長潛力的明星公司湧動,強者恆強。
本地配送服務商達達集團憑藉Q3亮眼的財報和網際網路巨頭社區團購混戰的強勢東風開始狂奔,IPO至11月30日漲幅達到了262.41%,成為今年IPO後漲幅冠軍。創新生物藥公司天境生物上市後一路走高,成為今年中概股新股中漲幅亞軍。新能源汽車領域被譽為今年美股的「頭等艙」。美國市場已有特斯拉這樣的相對成熟標的,一路領頭狂奔,中概新股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也分別實現了176.91%和118.65%的漲幅。
網際網路基因疊加金融領域的沉澱使得富途更加了解新經濟、新消費公司,成為當之無愧的美股上市新經濟公司卓越合作夥伴。
依託者優質而龐大的美股投資用戶群體,富途在2020年助力多家明星中概股赴美IPO。今年表現優異的多家新經濟公司,如小鵬、貝殼、名創優品、逸仙電商等,富途均參與了分銷,幫助這些優質企業在IPO中更順暢地募集資金,為上市後的流動性奠定良好基礎。以小鵬汽車為例,富途參與認購的人次達到了4.6萬人,總認購額達到了22億美元。
新經濟公司在IPO首日取得不錯的佳績後仍能延續漲勢,小鵬汽車受益於新能源汽車賽道日益明朗行業利好累計上漲176.91%,日均成交額達到了9.48億美元。
富途作為頭部網際網路券商,完善的產品能力、優秀的渠道能力和堅實的國際金融牌照基礎吸引了越來越多投資者參與到資本市場中,從而能更好地服務優質企業的IPO,助力中國新經濟企業騰飛。
三、二次上市:難擋回家誘惑,多地上市將成為主流
早在2019年中,外媒便不斷爆出美國官方將逐步升級對中概股限制,其中甚至包含摘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限制養老金投資中國市場等。
曾以爆發式增長、開創最快上市記錄的瑞幸咖啡,在2020年4月自爆出現嚴重的財務造假案,股價從高點的50美元驟然下挫,黯然退市,也讓大量中概股身上沾上了黑褐色的咖啡漬,在美股市場中遭受多方側目。一時間,跟誰學、好未來、愛奇藝等多家明星中概股皆遭做空。
瑞幸咖啡造假案,讓中概股落人口實。2020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在電視中「怒懟」中概股,聲稱不要將資金投資在美股上市的中國公司。隨後的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規定,若外國發行人(含中概股)連續三年未曾滿足PCAOB的會計師事務所檢查,則將禁止在美國上市,其中的檢查項目包含上市公司審計底稿。
儘管2020年中概股仍源源不斷赴美上市融資,但由於市場不確定性不斷增強的,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開始考慮選擇多地上市。與此同時,港股、科創板IPO發行制度持續改革,對新經濟企業的包容性越來越強。
2018年,港交所修訂了《上市規則》,主要改變為:允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允許為尋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資及國際公司設立新的第二上市渠道。自此,回家的誘惑就一直縈繞在科技巨頭的心中,2019年11月,阿里巴巴成為第一支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掀開中概股回歸大潮。
有歸家的意願的遊子,有張開懷抱的故鄉,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選擇赴港二次上市。僅2020年,選擇赴港二次上市的公司包括京東、網易、新東方、百勝中國、華住、萬國數據、再鼎等7家著名中概股。作為美股港股零售市場的雙料冠軍,富途證券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其中網易、京東赴港二次上市時,通過富途認購金額達到155億、162億港幣,兩家在富途的認購人數合計超過13萬人。在著名教育公司新東方上市赴港二次上市時,通過富途認購的人數甚至達到了全體認購人數的22%。
回家,不僅僅只是誘惑,而是一條明確的康莊大道,對於企業而言,進可以獲得融資,拓寬融資渠道,退了可以留個後手防止中概政策收緊,選擇二次上市是上上策。可以預期,未來中概回歸與中概赴美將長期並存,更多的優質資產的多地上市對於投資者而言都是好事,大大提高了優質資產的可及性。
1)回顧歷史:曲折的中概回歸之路
在2000年中國網際網路大發展之後,一大批中國企業選擇奔赴美國上市,2015年前後,A股市場正處於大牛市,由於中美市場定價的估值差,有部分公司通過私有化借殼的方式回歸A股。這種回歸大多是被動的選擇,主要因為自身價值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而這些企業回A之後,雖然掀起一時風雨,但長期來看,無論是業績增長還是市場表現都相對一般。
那批回歸潮中的頭部公司有360、分眾傳媒以及盛大網絡,通過資產重組,世紀華通取得現在盛大遊戲資產,這些企業在營收淨利方面也處於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的遊戲公司完美世界以及從事智能交通的千方科技;第三梯隊則是史玉柱的巨人網絡,還有瀾起科技和中安消。
由於大部分中概股採用VIE架構海外上市,但選擇回歸時需要拆除,由於涉及多方利益,境內境外操作繁瑣,耗時耗力。中概私有化借殼回歸的時間成本比較高,監管風險也比較大。
這種回歸方式各方面的成本都比較高且存在不確定性,很容易影響企業發展節奏,那批成功回歸的公司已經物是人非,總體來看,很多公司在近五年的業績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中安消更是虧損淪為ST股。
彼時私有化借殼回歸的方式,在回歸之後,由於稀缺性,短期內股價均有不錯的增長,然而這些通過借殼上市或者資產重組的方式,對於市場普通投資者來說參與意義不大,私有化回歸A股之後,自掛牌上市之日起,僅有少數幾家公司股價上漲,絕大多數的市場表現也隨同業績增速一樣滑落。
因此,即使是行業排名靠前的公司,投資者也很難在這些公司回歸之後享受到長期收益,而且私有化的運作方式繁瑣,時間、監管不確定性高,這種私有化借殼的回歸方式日漸式微,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2018年以來,香港交易所採取積極態度,優化上市規則,加上本身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地位,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跨境人民結算業務,外資行業準入、匯兌方面更為靈活,上市流程又與美國相似,允許保留現行VIE架構,同股不同權企業也可納入港股通,諸多便利為中概股回歸提供便利。
港股逐漸成為中概股回歸以及當初擬赴美上市更換首次上市地點企業的首選。
2)加速回歸:科技巨頭齊聚港股
自2019年阿里巴巴掀起港股二次上市回歸大潮後,2020年迎來高峰,年內有9家中概股回歸港股,與此前私有化借殼回歸不同,二次上市的推進流程便利,市場承接力也比較好,市場整體表現比較正面。
具體看公司情況,從收入和利潤量級來看,第一梯隊的阿里、京東是國內科技行業巨頭,第二梯隊的網易則是坐擁國內遊戲行業次席,新東方、中通快遞、華住集團、萬國數據,第三梯隊的寶尊電商、再鼎醫藥都是各自行業的領軍企業。
二次上市有利於企業融資及資本市場良性發展,除了香港市場,A股市場近年實行多輪改革,創業板註冊制以及科創板的推出,也為企業上市融資、中概港股回A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隨著頭部公司的快速發展, 中芯國際(981.HK)、君實生物(1877.HK)、康希諾生物-B(6185.HK)等港股科技龍頭也回歸了科創板,搭建「港股+科創」的兩地上市結構。
2020年底,百濟神州宣布擬在A股科創板上市,如果最終能夠順利發行,那可能成為第一家實現了「美股+港股+A股」三地上市的科技龍頭,也許這就是未來的常態,龍頭科技公司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極有可能被各地交易所爭奪,最終實現多地上市的架構,實現全球定價。
受制於2個完整財年的限制,2018年上市的科技巨頭未能回港二次上市,2021也許愛奇藝、拼多多、騰訊音樂和嗶哩嗶哩會追隨龍頭步伐,陸續回歸港股市場。
結語:
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星夜趕科場,2020的中概,呈現出市場活躍與政策收緊之間的衝突,出海與回歸併存的分化局面,在衝突與分化之中,也產生了很多優秀的公司,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展望2021,衝突與分化之外,一切盡看美聯儲。
聲明:本站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網站對此聲明具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