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費孝通:堅守知識分子風骨與情懷

2020-12-13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群言雜誌 ,作者劉友梅

群言雜誌

《群言》是民盟中央主管主辦的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綜合期刊。創刊以來,堅持「知識分子的群言堂」定位,秉承說真話、實話的辦刊宗旨,形成了有擔當、有風骨、有情懷、有操守的品格,在知識界形成了廣泛聲譽。

▲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成立,費孝通出任所長。圖為費孝通(左三)與社會學研究所的工作者一起合影(資料圖片)

今年是費孝通先生(1910.11-2005.4)誕辰100周年。費孝通始終認為自己「老來依然一書生」,用自己的一生堅守知識分子的良心與骨格。

一家三代投身教育

1910年11月2日,費孝通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他來自太湖流域一個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家庭,同時也是一個新思想充盈、非常重視教育的家庭。在費老的老家吳江縣同裡鎮,到費老這一輩有「楊柳松柏」四大戶的說法,楊指的就是費老的外祖父楊敦頤。楊敦頤曾於1904年考中舉人,被派到鎮江做學臺。

費老的父母,都是當時社會上的先進人物。父親費璞安,曾在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取得了生員資格,後東渡日本留學,攻讀教育專業。回國以後,倡導新學並付諸行動,在家鄉吳江創辦新式中等學校。費老的母親楊紉蘭畢業於當時「最新潮」的上海務本女學,是第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民國女性之一。她在家鄉開辦了吳江縣有史以來第一家蒙養院(幼兒園)。夫婦共襄教育盛舉,同開風氣,各有天地,成為當年家鄉的一段佳話。

1933年,費老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1936年,留學倫敦大學的經濟政治學院;1938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先後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費老一家三代都從事教育,對知識分子有很深刻的理解。

為知識分子鼓與呼

費老一直都很關注知識分子。他在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一文中,對知識分子的心態描寫惟妙惟肖,刻畫入微:

百家爭鳴的和風一吹,知識分子的積極因素應時而動了起來。但是對一般老知識分子來說,現在好像還是早春天氣。他們的生氣正在冒頭,但還有一點靦腆,自信力不那麼強,顧慮似乎不少。早春天氣,未免乍寒乍暖,這原是最難將息的時節。逼近一看,問題還是不少的。

百家爭鳴的方針貫徹得怎樣了呢?先從知識分子方面來說:他們對百家爭鳴是熱心的;心裡熱,嘴卻還是很緊,最好是別人爭,自己聽。要自己出頭,那還得瞧瞧,等一等再說,不為天下先。依我接觸到的範圍來說,不肯敞開暴露思想的人還是佔多數。這一年來,情況是有些好轉,在一定場合之下,有些人是肯吐露些知心話了,但是還是相當靦腆的。

當時,眾多知識分子認為這篇文章不僅說出了知識分子的心裡話,而且前半篇主要寫的是「春」,後半篇寫的是「早」,主要意思是指出當時知識分子心中已感覺到了光明和溫暖,給人以許多信心和希望,但又提出了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這篇文章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中間普遍存在的問題,把知識分子的心態描寫得入木三分。文章引起了全國知識界的廣泛關注。

周恩來在一次旅行時,看到這篇文章,連聲稱讚說:「費孝通先生的一篇文章《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把知識分子心靈深處的一些想法都說了出來。共產黨內也有不少能寫文章的知識分子,但這樣的文章我看是寫不出來的,就是有這種想法也是不寫的。」費孝通了解知識分子,熟悉知識分子,他的心與知識分子的心相通;作為共產黨的朋友,他向中共反映知識分子的情況。

改革開放初期,費老重新開始知識分子問題的研究,不斷為提高知識分子的政治地位、經濟待遇和發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鼓與呼。他在一次座談會上呼籲改善知識分子的生活條件,他說:「在住房方面,我們老年知識分子大概還沒有完全解決,可是中年知識分子嚴重得多……我們知識分子有理由要優先解決,因為住房也是他們的工作場所。現在中小學教師晚上要等孩子睡了才能改作業,沒有空間呀!」

士不可奪其「志」

費老特別強調「志」對於人生的意義,「知識分子心裡總要有個著落,有個寄託。一生要做什麼事情,要知道,要明白……過去講『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我覺得『志』是以前的知識分子比較關鍵的一個東西」。費孝通曾經寫過《清華人的一代風騷》,認為自己能夠看出他老師那一代人在精神上有共同之處。他以曾昭掄先生為例,曾先生在西南聯大時期已經很出名了,是系主任。曾先生穿的鞋是破的,他想不起來要穿好一點的鞋,還是潘太太提醒他要換一雙。別人可能評價他不修邊幅,但在曾先生的心裡是想不到有邊幅可修的。費孝通說:「他的生活裡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我想這個東西怎麼表達呢?是不是可以用『志』來表達,『匹夫不可奪志』的『志』。這個『志』在我的上一輩人心裡很清楚。他要追求一個東西,一個人生的著落。」

費孝通說,自己和曾先生差不多同時加入民盟, 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加入民盟沒有別的理由,就是愛國。費孝通是在1938年回國的,那是抗戰最困難的時候。外國人覺得奇怪,問還在打仗,為什麼要回去。費孝通說,就是因為打仗,所以得回去,「我們當時很多在外國的朋友,很少因為在外國生活好一點,就不想回來了。我們就是不願做亡國奴,不願流落異鄉,沒有考慮過其他的道路。這就是我們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心」。

費孝通早年在東吳大學讀了兩年醫預科,目的是想治病救人。後來,他意識到,中國的問題不是一兩個人生病的問題,而是中國會不會亡國的問題,於是轉到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下決心研究中國的社會。

費孝通說:「我是個知識分子,也是一個從知識分子家庭裡面出來的人,特別是經過五四運動,相信科學救國。我們希望的是從了解中國的問題上面,能夠找到一條出路來。這是當時時代賦予我們青年人的一種嚮往。」1938年秋,費孝通抱著救國的信念從英國學成歸來。吃飽穿暖是當時農民最大的要求,費孝通說:「我的責任就是要解除農民的窮困,要使他們吃飽穿暖,這是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費孝通的一生都是「志在富民」,他有一種「盡力使中國農民脫貧致富的使命感」。

1938年11月15日,他剛抵達昆明兩個星期,就奔赴西距昆明約100公裡的祿豐縣,在一個村子裡開始了調查。他為這個村子定的學名叫「祿村」。在《雲南三村》的序言裡,費孝通寫道:「中國在抗戰勝利之後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要解決,那就是我們將建設成怎樣一個國家。在抗日的戰場上,我能出的力不多。但是為了解決那個更嚴重的問題,我有責任用我學到的知識,多做一些準備工作。那就是科學地去認識中國社會。要認識中國,首先就要認識農民,懂得農民。」從這段話裡,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這一目的,費孝通先生利用類型比較法,有的放矢地選擇了中國農村的幾種類型,進行調查、分析和比較,由一點到多點,由局部到全體,進而認識中國農村的整體面貌。1938年至1942年,費孝通帶領學生和助手完成了「雲南三村」的調查。在費孝通的帶領下,「魁閣」成為中國現代學術集團的一個雛形,誕生了一批社會學、人類學的經典之作。

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社會學系被取消。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學要補課」的要求,這項光榮的任務落到了費孝通的肩上。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找到費孝通,請他出山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和人類學。費孝通重新創建的社會學,是要從中國土地、中國人的生活、社會主義的生活裡建立起我們自己的社會科學。從此,學科建設成為他的重要使命,而那時他已經70歲了。

他的第二段學術生命開始於江村。1981年,他三訪江村,看到自己當初提出的「農工相輔」得到了應驗,費孝通非常高興。之後,他又將開弦弓村即「江村」作為標本,追蹤調查28次,而且從村到鎮,提出了「小城鎮,大問題」,又總結各地發展經驗,提出「蘇南模式」「珠江模式」「溫州模式」「民權模式」等多種發展類型,為各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出主意、想辦法」,進而從塊狀的發展模式提升到區域合作和區域發展,包括黃河上遊、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長江經濟帶、珠江三角洲等影響重大的區域發展問題。為中國農民找一條出路,「志在富民」,是他大半個世紀苦苦追尋之所在。

儘管費孝通曾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重要職務,但他說:「我最喜歡教書,我搞了一輩子教育,我也喜歡別人叫我老師。為什麼呢?我認為學問是一生的事情,學問是立身之本。沒有學問不行,我是把學術視為我的生命。咱們中國古人講,要立德、立功、立言,這『三立』很重要啊!學術正是這『三立』的根本,要以學為本,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文:劉友梅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鉤沉|費孝通:堅守知識分子風骨與情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代知識分子的坎坷與風骨 | 紀念費孝通先生逝世十五周年
    費孝通等 群學書院紀念費孝通先生逝世十五周年2005年的今天,中國社會學、人類學一代宗師費孝通先生離世。十五年過去了,「費孝通」這個名字和它所代表學術思想、人文精神和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依然在被我們反覆敘述和書寫,顯示了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生命活力。2000年4月初,90歲的費孝通先生在吳江賓館和上海衡山賓館與上海大學朱學勤教授長談三天。在談話中,費孝通教授就自己的學術經歷和政治生涯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回憶,這也成為費孝通生平最詳盡的一篇人生回顧。
  • 侯伯宇: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風骨
    雖因應先生之諾未能報導,但先生一生攀登科學高峰,不論事業、功名、生活、命運、境遇順好坎坷,都堅守不輟,矢志不渝的精神,先生科研成果享譽世界的赫赫聲威和嚴謹治學、低調做人的品格,一直啟迪著我們心底的敬佩。
  • 交大西遷,一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交大西遷,一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呂西群2020.08.21 8月20日,有幸跟隨閻良區區委統戰部帶隊,在西安交通大學,參觀了「交大西遷博物館」,感受非常深刻,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令我感慨萬千!
  •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精選集出版
    今年是費孝通(1910 年—2005年)先生誕辰 110 周年。作為中國民族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是20世紀中國極富思想洞見和人文情懷的著名學者,他一生致力於探尋有著悠久歷史與傳統的中國,它的社會特質及其現代轉型。  與其他20世紀的思想者一樣,他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為中國找尋現代之路。
  • 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國精神的追尋與開拓立足「中國鄉土」尋找「富民之路」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他樹起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豐碑今年適逢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我們一起追憶這位學界泰鬥感悟先生的精神風骨緬懷這位為中國農村問題奉獻一生的老人
  • 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
    從實求知,深耕學術既有社會人類之關懷亦細察中國的山川風物從「蘇南模式」到「溫州模式」從「文化自覺」到「美美與共」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國精神的追尋與開拓立足「中國鄉土」尋找「富民之路」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他樹起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豐碑
  •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都是愛國者
    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人識了字,成了有知識的人,「憂患」就開始向你奔來,真正的知識分子承擔和延續著國家的文化,他們的共同點是脾氣很大,也叫有「骨氣」,他們胸懷天下,關心時政,是真正的愛國者。太史兄弟的故事是知識分子骨氣的典型體現,與之風格類似的是,古代能成大家的知識分子也都是在經歷磨難之後,將其親身經歷和思想感悟化作經典呈現給世人,其思想影響千秋萬代,都體現著文人的骨氣,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困秦,作
  • 重讀費孝通《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4日電(記者蘇墨)2020年,是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12月12日,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邀請專家學者與會,重讀費孝通,再議「社會科學中國化」這個百年議題,以此紀念費孝通留給世人的巨大思想遺產和他偉大的「士人」品性。費孝通是20世紀中國卓越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
  • 紀念「最後的士人」費孝通誕辰110周年 300餘萬字精選作品完整呈現...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今年是費孝通(1910—2005)先生誕辰110周年。作為中國民族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是20世紀中國極富思想洞見和人文情懷的著名學者,他一生致力於探尋的就是中國作為一種有悠久歷史與傳統的文明,它的社會特質及其現代轉型。
  • 追憶我的老師費孝通教授
    從潘光旦、費孝通的身上,我感受到做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工作的「危險性」。我當時已經畢業,分在了勞動部政策研究室工作。我曾私下偷偷問費孝通:「現在做研究是不是太危險?搞不好真要身敗名裂。我是不是該換個工作?」我記得費孝通當時很生氣地說:「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新中國剛建立,百廢待興,問題很多,我們不去研究它讓誰去呢?這是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責任,而且責無旁貸!」
  • 士人的風骨
    今天沒有「士」,只有「知識分子」。所謂「知識分子」,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指「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狹義的特指「社會的良心與良知」。這兩種,都與「士」有關。  廣義的知識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現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種「社會分工」和「職業身份」。所謂「士農工商」,即意味著農是莊稼人,工是手藝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讀書人。
  • 「漢魏風骨」、「魏晉風骨」、「魏晉風流」到底是不是一個內容?
    「魏晉風骨」本來是三曹用來表達建功立業的壯志,那後來怎麼又成為崇尚自然,灑脫的名士的代名詞?這裡面有概念混淆。而這種混淆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詩風衍變,逐漸從家國民生的大情懷零落成文人宴樂、歸隱的個人小情調的過程。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文重風骨,人更重風骨,後世往往用風骨來評價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用風骨來裁斷一個人的德行和操守,於是風骨就成為一種高邁而超拔的人格境界。人格意義上的風骨大體由氣概、氣度、風範、操行、修為等諸多道德因素構成,常被古書典籍形象地表述為風骨凜凜、風骨稜稜、風骨錚錚等等。
  •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他有世界性學者的眼光,還寫過小說
    撰文丨董牧孜2020年,是費孝通誕辰110周年。提起費孝通,人們往往首先想到他的代表作《鄉土中國》。然而,費孝通的思考遠不止於此。作為「三朝老人」,費孝通經歷了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的劇烈變動,在中西方文明之間不斷求學遊走。
  • 大城市崛起+農村空心化,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在21世紀失敗了嗎?
    費孝通的鄉土研究對當下還有何啟示?中國鄉村離他的設想有多遙遠?北京大學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日前在北大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大學的多名學者與會,探討了費孝通鄉土研究的得與失。
  • 擔當起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
    增進天下為公、擔當道義的家國情懷。自古以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薰陶下,中國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濃厚的家國情懷,追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抱負,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慷慨氣度。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發展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鐵肩擔道義,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費孝通作品精選」發布:「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作為20世紀中國極富思想洞見和人文情懷的大學者,費孝通一生致力於探尋的就是中國作為一種有悠久歷史與傳統的文明,它的社會特質及其現代轉型。三聯書店總經理肖啟明在致辭中說,「與其他20世紀的思想者一樣,費孝通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為中國找尋現代之路。
  • 趙一凡論中美五大差異︱緣起:費孝通與費正清
    費孝通與區域研究費孝通1943年在美國,費孝通發現一個尖銳問題,即如何「向外國人解釋中國」?參比美國漢學家費正清、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他感嘆說:「我們自己講中國,反而有時不及別人。」費孝通基本認同魯迅的嚴苛批評,即中國知識分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與歐美知識分子反差明顯。另外,根據孟子「勞心者治人」傳統,他認為中國文人「一直享有特殊地位,可以算是統治階級」。
  • 費孝通與潘光旦:兩代社會學家間的學術交往
    費孝通在學術思想上敢於打破常規,探出新路,除了他個人獨厚的天資以外,與他深刻地感受到上一代學人的學術風範,並以繼承、發展前輩的學術精神為自己使命的意識是分不開的。如果說三位外國老師芝加哥學派創始人派克、人類學家史祿國與馬林諾斯基在具體知識與研究方法上給予費孝通以影響,那麼兩位中國老師吳文藻、潘光旦則是在社會學學科的中國品格上影響了他的學術志趣。在中國社會學史上,費孝通屬於第二代學者。
  • 「建安風骨」是怎麼來的?
    要問起「建安風骨」指的是誰,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來嗎?「建安"是古代帝王漢獻帝的年號,而「風骨」在最早的時候常形容人物的風格,後來有的人把「風骨」看作是文章的形式或是思想。在漢獻帝年間社會動亂,百姓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經常作詩反映社會現狀和抒發自己的壯志情懷。 曹操經歷得多,所以詩中略顯悲涼,曹公作的詩有些婉約,小兒子曹植的詩是氣骨兼備的,而這此特點便構成了「建安風骨」,也被稱為「魏晉風骨」。當時曹氏父子都愛好文學,於是經常招攬一些文人,這些文人墨客經常聚集起來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