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黃薇課題組完成的我國珠三角地區複合型大氣汙染健康影響的系列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在國際權威環境健康期刊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2.120(3):393-398)、Int Arch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 Health (2011)、以及環境科學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 (2011) 等上。
大氣PM2.5 (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和臭氧(O3)是近年全球關注的健康危害物,並於2012年3月正式被納入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標準體系。發達國家常規大氣汙染物環境質量標準的階段性修訂工作,主要依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而我國目前相關研究還極為有限。與此同時,我國大氣汙染物的來源、人群暴露水平和特徵,與西方研究存在較大差異,西方的流行病學研究成果並不適宜用於直接估算我國大氣汙染的人體健康危害。
珠三角地處亞熱帶,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環境監測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的大氣環境汙染已經由原來以煤煙為主的一次汙染向臭氧濃度升高、細顆粒汙染加劇等大氣複合型二次汙染轉變;與此同時,PM2.5和臭氧汙染近年也在不斷加重。研究表明,臭氧與顆粒物的相互作用,使得大氣汙染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效應變得更為複雜。北京大學大氣化學研究團隊長期在珠三角地區長期開展區域性大氣汙染的基礎研究工作,為開展區域性汙染的健康危害研究奠定了基礎。
黃薇課題組近年開始追蹤珠三角城市群居民健康與大氣汙染暴露的關聯,系統研究了珠三角地區主要大氣汙染物暴露的健康危害、以及複合型大氣汙染的綜合健康風險。研究人員發現,在大氣光化學反應活躍的珠三角地區,顆粒物、大氣光氧化性物臭氧與氮氧化物、以及來自不完全燃燒的一氧化碳,與居民超額死亡風險的增加顯著關聯。即使在降水較為充沛、臭氧水平總體下降的季節,臭氧暴露也存在顯著健康危害。這是我國首次針對包括超大型城市在內的區域性大氣汙染問題,特別是光氧化性汙染物,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並在大尺度範圍內首次觀測到大氣光化學汙染物暴露的健康風險及其與顆粒物的協同作用。
珠三角地區流行病學研究系列論文的第一和主要作者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7級本科生陶曄彬和戴靈真,現分別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攻讀研究生學位。黃薇課題組的大氣汙染人體健康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研究經費支持:環保部公益項目、科技部863計劃、國家基金委「區域與全球大氣化學過程及環境效應」創新團隊。(來源: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