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人們有一種意識,只有出國學博,才能做出有世界影響的研究,萬蕊雪,一名90後科學家就打破了這個魔咒。
萬蕊雪,是清華大學施一公團隊的成員,2013級博士研究生。萬蕊雪的三年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級期刊《科學》上發表5篇文章,揭示了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等科學問題 ,2016年入選了全國僅5人的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2018年在恩師施一公的鼓勵下,萬蕊雪申報了年度青年科學家獎。11月23日,獎項揭曉,萬蕊雪因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值得一提的是,她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本土博士。萬蕊雪說很感謝在清華實驗室的每一天,感謝恩師。
說到清華求學,還有一段故事。萬蕊雪是2013年中山大學海洋學院以學士身份畢業的,是的你沒有看錯,她原是學海洋學的,從海洋科學學院到醫學院,似乎是永遠不可能的,但是機會永遠給有準備的人。
在中山大學,她努力學習,從不虛度時光,大一期末,就以年級第一的成績獲得了國家獎學金。此後她都一直保持優秀狀態。在大三那年,她有機會到臺灣高雄的中山大學進行交流,她第一次登上海洋科考船出海考察,她有幸接觸到天然提純物對疾病治癒的研究,而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2013年,萬蕊雪大四,23歲的她面臨著人生的十字路口——按照學制,本科畢業後,她可以直接讀博士。經過一番思考她決定從事喜歡的醫學研究,放棄中山大學的直博機會。小時候,萬蕊雪的姥姥患有糖尿病,希望小蕊雪將來能夠學醫。萬蕊雪自己更想要從根源上探索發病原理,於是,萬蕊雪選定了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清華大學施一公的實驗室是她最嚮往的最佳的研究基地,於是她嘗試給清華的施一公發了一封郵件,介紹了自己的相關情況和內心想法,但是沒有得到回覆。她鼓起勇氣,又發了一封郵件。過了幾天,萬蕊雪接到了施一公親自打來的電話:「歡迎到我的實驗室做畢業設計,清華見!」就這樣,萬蕊雪走進了清華,走進了施一公研究團隊。
萬蕊學說,中大海洋學院的專業課很多是與生命科學學院一起學的,這為自己的轉型奠定了基礎。而且在清華醫學院,讀的是基礎醫學,所以並沒有那樣可望不可及。
但是到清華以後,極快的節奏、極高的效率、激烈的競爭仍然給萬蕊雪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第一天感覺每個人走路都是一陣風,一路小跑著做不同的實驗;幾天後,我才發現並不是大家有多著急,而是已經成為了習慣,有效率地完成每一件事情。」但是她並沒有陷入過度焦慮,而是不斷鼓勵自己:一定要很厲害,一定要留下來,一定要拼命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沒過多長時間,萬蕊雪就適應了節奏,把實驗安排得井井有條,她也習慣了奔跑和忙碌。
每次回憶起那段經歷,萬蕊雪都很欣慰。同時她很感謝親和、嚴謹、細心的恩師施一公。萬蕊雪曾獲得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清華大學「學術新秀」、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等多種獎項。2016評為中國科協「2016年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入選者。不到28歲時,就在《科學》上發了7篇論文,在《細胞》上發了2篇。談起未來,萬蕊雪說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在生物學領域做出更好的成果。目前想專心做基礎科學研究,想不斷地去突破人類認知極限。
萬蕊雪的一句話,可以與大家共勉:「即使對自己不認同過,也要自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如果在某些方面不夠完善,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千萬不能沮喪。」
希望她的未來更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