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1】:一切都在搖動和顫抖——閃閃爍爍、粼粼發光, 奔瀉渦旋、 潺潺細語。鼴鼠真是看入了迷,神魂顛倒。他在河邊狂奔, 就像一個人很小很小的時候,在一個被迷人的故事迷住的人身邊狂奔一樣。他奔來奔去,最後累了,在岸邊坐下,河依舊在不停地對他潺潺細語,悄悄地講述世界上最好聽的故事,它們來自大地的心底,最後要去講給永遠聽不夠的大海聽。
【譯本2】:它渾身顫動,晶光閃閃,沸沸揚揚,吐著旋渦,冒著泡沫,喋喋不休地嘮叨個沒完。這景象,簡直把鼴鼠看呆了, 他心馳神迷,像著了魔似的。 他沿著河邊,邁著小碎步跑,像個小娃娃緊跟在大人身邊,聽他講驚險故事,聽得入了迷似的。 他終於跑累了,在岸邊坐了下來。可那河還是一個勁兒向 他娓娓而談, 它講的是世間最好聽的故事。這些故事發自地心深處,一路講下去,最終要向那聽個沒夠的大海傾訴。
【譯本3】:整條河都在搖曳、顫動,閃閃發光,明明滅滅、打著旋兒地沙沙作響,嘰嘰咕咕地冒著泡泡。鼴鼠簡直看呆了,一時間心馳神往,著了魔似的沿著河岸小跑起來,活像跟在大人身邊、聽驚險故事入了迷的小娃娃。終於,他跑累了,一屁股坐在河岸上。可大河依舊滔滔不絕,仿佛在講述世上最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來自地心深處,並終將匯入永不知足的浩瀚海洋。
【分析】:我很喜歡這段原文,流暢優美,一氣呵成。對比閱讀,個人認為譯本2代詞過多,句子完全沒有整合,流暢度大打折扣。
說到行文,個人不喜歡生摳原文,譯文不根據中文習慣做適當調整的文本。比如下面這段二者雖都無錯譯,但去掉破折號,整合句子,行文會流暢規範許多。
【譯本2】:附近燃著一堆樹枝生起的火,火上吊著一隻鐵罐,裡面發生咕嘟嘟的冒泡聲,一股淡淡的蒸汽,令人不禁想入非非。 還有氣味——暖暖的、濃濃的、雜七雜八的氣味——互相摻合、交織,整個兒融成一股無比誘人的香味,就像大自然女神——一位給孩子們慰安和鼓舞的母親——的靈魂顯了形,召喚著她的兒女們。
【譯本3】:旁邊有一堆枯枝燃起來的火,火上吊著一口鐵鍋,裡面「咕嚕嚕」地冒著泡泡,熱氣騰騰,令人浮想聯翩。還有氣味,各種溫暖濃鬱的氣味混到一起,交織繚繞,最終融合成一種馨香馥鬱,格外誘人的味道,仿佛大自然的靈魂顯了形,讓她的孩子們見到一位真正的女神,一位能帶來撫慰的母親。蛤蟆現在才明白,他壓根沒感受過真正的飢餓。
這本處處迤邐風光的美文佳作,也有童趣盎然的段落,比如第二章的那首《鴨小調》。可對比閱讀,個人不喜刻意對仗的處理方式,童趣更重要。另:backwater 回水河汊指「河流中流速突然緩慢的地段」,roach「 擬鯉」《麥克米倫百科全書》的解釋為產於歐洲北部的一種鯉科淡水魚。
All along the backwater,
Through the rushes tall,
Ducks are a-dabbling,
Up tails all!
Ducks' tails,
drakes' tails,
Yellow feet a-quiver,
Yellow bills all out of sight Busy in the river!
Slushy green undergrowth
Where the roach swim--
Here we keep our larder,
Cool and full and dim.
Everyone for what he likes!
WE like to be Heads down,
tails up, Dabbling free!
High in the blue above Swifts whirl and call--
WE are down a-dabbling Up tails all!
【譯本1】:
沿著水回流的地方,
穿過高高的燈芯草,
鴨子劈劈啪啪在戲水,
個個尾巴翹!
鴨尾巴,鴨尾巴,
黃色鴨腳 在亂劃,
黃色鴨嘴看不見,
忙著在水下!
泥水裡,樹叢中,
斜齒鯿魚在遊泳——
這裡我們貯食物,
涼爽又豐盛。
想幹什麼隨便幹,
我們就喜歡這樣:
頭朝下,尾朝上,
玩水玩個暢!
在高高的藍天裡,
兩燕打轉又鳴叫——
我們卻在下面玩著水,
個個尾巴翹!
【譯本2】:
沿著洄水灣,長長燈芯草,鴨群在戲水,尾巴高高翹。
公鴨母鴨尾,黃腳顫悠悠,黃嘴隱不見,河中忙不休。
綠蔭水草稠,魚兒盡興遊,佳餚儲存庫,豐盛又清幽。
人各有所好! 頭下尾上翹, 鴨子的心願,水上樂逍遙。
藍藍天空高,雨燕飛又叫,我們戲水中,尾巴齊上翹!
【譯本3】:
沿著回水河汊,
穿過長長的燈芯草,
鴨群來戲水,
尾巴高高翹!
公鴨翹尾巴,母鴨翹尾巴,
還抖著黃黃的腳丫。
不見黃嘴巴
原來全到水下啦!
綠色水草沾著泥漿,
擬鯉在裡面悠悠蕩蕩——
這裡是糧倉,
幽暗又清涼,裝得滿滿當當。
人人都有心頭好,
我們就愛翹起尾巴、埋著頭,
自由自在水中遊!
藍藍的天空高又遠,
雨燕唱著歌兒繞圈圈,
我們就愛水中遊,
翹起尾巴、埋著頭!
經典著作,即便是童書,描寫也細緻、生動、傳神, 過多的贅詞和過時的表述,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至於某些主謂賓都找不全的病句,私以為應該儘量避免。
【譯本2】:矮樹林、小山谷、亂石坑,還有各種隱蔽的地方,在草木蔥蘢的夏天,曾是可供他探險的神秘莫測的寶地,現在卻把它們自身和它們包藏的秘密裸露無遺,似乎在乞求他暫時忽視它們的破敗貧瘠,直到來年再一次戴上它們花裡胡哨的假面具,狂歌亂舞,用老一套的手法作弄他,瞞哄他。 從某方面說是怪可憐的,可還是使他高興,甚至使他興奮。他喜歡這剝去了華麗衣妝不加修飾的質樸的原野。他能夠深深地進入大地的裸露的筋骨,那是美好、強健、純樸的。他不要那暖融融的苜蓿,不要那輕輕搖擺的結籽的青草。山楂樹籬的屏風,山毛櫸和榆樹的綠浪翻滾的帷幕,最好離得遠遠的。他歡歡喜喜地朝著野林快步前進。野林正橫亙在他前面,黑壓壓,怪嚇人的,像隆起在平靜的南海裡的一排暗礁。
【譯本3】:枝繁葉茂的夏天,矮林、小溪谷、採石場和所有隱秘之處都是供他探險的神秘寶地。現在,這些地方不僅可憐巴巴地現出本色,還把自身的秘密都暴露無遺,仿佛在懇求他暫時忽視它們的破敗貧瘠。等它們像以前一樣披上華麗的偽裝,定會再用那套老把戲哄騙誘惑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景象雖有些悽涼,卻也令人歡愉、甚至振奮。鼴鼠很高興自己喜歡原野這副剝去盛裝華服、質樸而粗獷的模樣。他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大地裸露的骨骼,優美、強健、樸素。他不想要溫暖的三葉草,也不想要結好籽,隨風搖曳的青草。屏風似的樹籬、幃帳般的山毛櫸和榆樹,也離他越遠越好。他滿心歡喜地朝野樹林奔去——它就躺在他前方,宛如平靜的南海裡,一片黑黝黝的礁石。
譯本1為任溶溶,譯本2為楊靜遠,譯本3為梅靜。任譯和楊譯的錯譯和漏譯之處我並沒有列出來。總的來說,任譯存在的錯譯較多。楊譯存在一定錯譯和漏譯(有興趣可以全本細細對比,我本意不是到這兒來列舉錯誤),但放在當年,仍是用心且合格的譯本。譯者可以因為時代、個人能力、疏漏、盲區等諸多原因犯錯,知錯能改就OK,整體水平合格,瑕不掩瑜。
但時代在進步,認真且高質的新譯本應該有生命力。其他不說,梅譯比楊譯的優勢在於:
1. 在世譯者,還有機會不斷修正打磨(梅譯如今已出修訂本)
2.認真負責的重譯,的確減少錯譯,這點有時間有精力的可以對照原文,拿出全本細細比對。
3.語句行文更符合當代習慣。
好了,要寫的就這麼多,感謝閱讀。
戳哪兒都是支持,鞠躬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