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七年七連跳的「低進優出」高考高速增長,與之同步的是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以及瀰漫於校園的樂學進取的青春氣息,是什麼成就了這一辦學「奇蹟」?山東省濟南市章丘五中給出的答案是,培根固本,催花促果——以思想之根催開教研之花,讓教研之花結出累累碩果。
章丘五中始建於1979年,現有教學班64個,在校生4400多人。本世紀初,章丘五中就提出了「先學一家,融匯百家,發展創新,自成一家」的教科研指導思想,先後經歷了初學理論的「目標教學」、淺層實踐的「誘思探究」、理性反思的「有效教學」和創新發展的「高效教學」四個研究階段。縱觀每一階段,無不以理論為先導,以思想為動力,以課題為載體,以實踐為旨歸,以效能為目的,從而開創了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可喜局面。
初學理論的「目標教學」研究階段
章丘五中的教研改革是從問題開始的。雖然素質教育已提出多年,但上世紀末應試教育傾向仍然十分明顯,許多教師仍把「水多泡到牆」「時間加汗水」等當作制勝的法寶,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學質量卻始終在低谷中徘徊。學校教育遭人病詬的不只是升學率的不盡如人意,還有應試教育對學生身心的摧殘。面對高耗低效、畸形發展的教育現狀,時任校長撥雲見日,鮮明地提出了「靠理念超前求突破,向改革創新要質量」的發展思路。
1999年3月,章丘五中引進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拉開了學校教研教改的序幕。學校全體領導率先垂範,通過「集體培訓、個人學習、理論考試」等方式,帶領全體教師學習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亦稱「樂觀主義」教學理論)及其「控制學習」和「合作學習」兩大教學法。
布魯姆的教育思想使章丘五中的教師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以往的教學,逐漸打破了將學生分為優生差生的偏見,轉而對每個學生的發展充滿信心,並積極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同樣的發展。這一認識的轉變,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思想基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以提高成為可能。
同時,以布魯姆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將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整體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心理運動三大領域,並從實現各個領域的最終目標出發,確定了一系列目標序列,從而為學校制定教育教學目標提供了有操作性的理論和實踐依據。2003年,校長李永東主持的省級科研課題《高中單元目標教學的研究》結題,並於2004年獲得山東省教育部門優秀成果一等獎。這一理論研究成果在章丘五中此後的教學改革中起到了顯著的引領推動作用。
思想的根須只有扎進深廣的沃土才能汲取更多的營養,章丘五中在這一階段還組織教師集中學習了贊可夫的「一般發展論」及其所提出的五條「教學原則」: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在本階段,尤其在此後的高效教學探索中,我們都看到了這一理論的指導作用。
掌握學習、合作學習、目標分類、一般發展、強調學習的內部誘因、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些先進的教育思想給了章丘五中老師們全新的思考,為他們提供了改革的方向與動力。在教學中,老師們逐漸拋棄了「一本教材、一個教案、課上滿堂灌、課下作業補」的積習,開始關注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並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自此受到尊重,教學不再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著重於理解事物的內在聯繫,把握事物的規律,實現知識的遷移,著重引導學生尋找掌握知識的途徑,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教研改革的效果初步顯現,教學成績也呈現出良好的上升態勢。
淺層實踐的「誘思探究」研究階段
理論的牽導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從古往今來恆河沙數般的理論浩海中選擇一項適合自身實際,且高效管用、可持續的理論,用以指導改革實踐,卻絕非易事。尤其是在知識爆炸,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層出不窮的當今時代,這樣的選擇需要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敏銳的目光。
2002年9月,李永東任章丘五中校長,學校開始將改革的目光聚焦於課堂,提出了「先學一家,融匯百家,發展創新,自成一家」的教研改革發展目標。經過深入研究抉擇,章丘五中一班人看到了「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在教改方面的巨大推動作用,並果斷決定以陝西師大張熊飛教授的這一理論為基礎,大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再進一步。
「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遵循「實踐豐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論,理論指導實踐,如此循環往復」的教育科研路線,「操作性強,易學,實用,有效」。章丘五中把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作為首選教學理論書籍組織全體教師學習,並兩次邀請張熊飛教授來校講學,章丘五中也成為該項目的重點實驗基地。
「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的基本宗旨是「教貴善誘,學貴善思,以誘達思,啟智悟道」,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突出一個「誘」字,學生要突出一個「思」字;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要按照「探索、觀察—研究、思維—遷移、運用」的因果層次關係構建任何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始終落實好「創設情境、激發情意;及時反饋,促進同化;全身活動,心靈體驗」這三個要素的全程貫穿性。
基於這一理念和方法的課堂教學,一掃「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的滿堂灌、注入式的課堂教學沉痾,真正賦予了學生以自主學習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因而獲得解放,學習的內在動力得以空前釋放,教學成績也迅速得到提高。當年,章丘五中的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就從全市第五躍升至第二名,讓老師們著實看到了教研改革帶來的「真金白銀」。與此同時,章丘五中還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巴班斯基《最優化論》、維果斯基的《建構主義理論》等,為此後的有效教學乃至高效教學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
2004年,李永東主持的研究課題《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在新課程中的運用》獲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立項(2006年結題)。同年秋季,當高中全面進入新課程時,老師們驚喜地發現,新課程提出的「三維」培養目標與誘思探究教學主張的「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育品德」的教學目標竟如此吻合;而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與誘思探究教學的「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在教學中要全面實施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觀念也竟如此一致。這樣的思想引領、改革先行,讓章丘五中在新課程改革中佔得了先機。
改革正未有窮期,章丘五中順勢規劃了「理念領先、典型引路、全員參與、單向反思、雙向交流」的教科研思路,按照「分類推進、循序漸進、貴在堅持、重在實效」的原則,以科研推動教研,以教研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推進,在「自主達標式」教學的基礎上,形成了「主體探究式」新授課、複習課、講評課三種課堂教學模式及評價標準,初步構建形起了「主體探究式」教學模式,突顯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為主攻,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特色。所有這些,使教育思想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學成果成為可能。2004年王林凱同學摘取濟南市理科之冠,2006年孫波同學榮膺章丘市理科之冠,二人先後被清華大學錄取。同年,在濟南市首屆「全市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新課程教學能力大賽」中,榮獲「高中學段」團體總分第二名。
理性反思的「有效教學」研究階段
從2008年開始,在經過了前段豐厚的思想儲備和理論積澱後,章丘五中的老師們已經逐漸完成了從「先學一家,融匯百家」向「發展創新,自成一家」的過渡。於是,學校適時引導老師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通過學習、積累、研究、反思、總結,把零碎的東西系統化、雜亂的東西規律化、經驗的東西理性化,構建自己的教學系統,形成自己的方法策略,彰顯自己的風格特色,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力爭使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學校相應實施了以「課堂改革、課題研究、課程開發」為主要內容的「三課工程」,激勵教師圍繞「三課」進行項目研究和課題研究,並圍繞「三課工程」開展異彩紛呈教研活動,不斷打磨完善,終於形成了具有章丘五中特色的「導學一體 主體探究」高效生態教學模式。2011年10月,學校出臺了《章丘五中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及評價辦法》,全力推行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三案一體的導學案模式,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使之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線路圖,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幸福。山東省教科所立項課題《章丘五中導學一體、主體探究有效生態課堂教學模式》於2013年6月順利結題,並獲山東省教育部門優秀教科研成果一等獎。這一階段,章丘五中的國家課程校本化研究也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初步構建起了學校課程體系。濟南市教科所專門在章丘五中召開了濟南市教育科研現場會,全面推廣了章丘五中的研究成果。
迄今為止,章丘五中共立項「校級課題」五批,上百個課題順利結題;承擔國家、省市級以上課題19個;2006年被評為全國教科研示範基地,課題「主體探究式教學研究」榮獲全國教育管理科研成果優秀獎。其間,老師們撰寫各類教研論文500多篇,有60餘篇獲全國一等獎,20多篇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
起於思想,立於理論,成於實踐。其實,現實中不少學校也都在倡導讀書,研學理論,但往往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的改變和教學實績的提升。章丘五中的成功恰在於他們在博採眾家的同時,找到了符合時代發展和自我需求的理論支點,並開創了一條用理論改造實踐的有效途徑,這就是以課題為中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了理論對於現實教學的改造與重建,並且最終落實在課堂教學模式建構上,也因此避免了空泛學習的空疏與不可持續。
章丘五中的經驗還在於始終把教育科研作為「一把手」工程。在李永東看來,校長要做一個思想上的引領者、行動上的踐行者。不僅要主持制定科研規劃和重大決策,還要主動承擔重點課題研究,並組織班子合力抓,帶動下級層層落實,由此才能確保學校對教研改革的指導既高瞻遠矚又緊接地氣。李永東經常思考的問題是:目前學校在哪裡,我要把學校帶往哪裡,怎麼帶往那裡。有這樣的大思考,才會有人生的大智慧,事業的大追求,才會帶領學校實現對現實的超越,步入一個全新的天地。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無疑是教育的前提。大思考、高境界來自於讀書,除了讀布魯姆、安德森、加涅、贊可夫、巴班斯基、維果斯基、蘇霍姆林斯基、張熊飛、皮連生,章丘五中還組織領導、教師學習《學校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和現代心理學著作,並廣泛涉獵《教育經濟學》《教育評價學》《教育社會學》《人口學》等相關知識。
章丘五中的老師們對教育的愛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愛。章丘五中一位目前已成為副校長的一線教師寫道:布魯姆站在行為主義立場上的目標分類和評價理論,對我的教學有很大的啟發。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開始考慮到評價的手段,否則教學目標就會落空。作為一名一線教師,雖然不免繁重教學任務和理論素養、研究條件的限制,但是,我們是教育過程的當事人、教育活動的直接實踐者——我們佔有大量的教育教學第一手材料並需要加以總結和升華,我們面臨著大量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要加以解決。這不僅使得教育科學研究成為可能,而且成為我們的優勢。
創新發展的「高效教學」階段
根深須廣,只為一樹繁花碩果。在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的博採眾家、探索改革之後,章丘五中的教研改革終於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高效教學」研究階段。也正是在這一階段,讓章丘五中形成了獨創的「SCE」品牌。
2013年新學年伊始,章丘五中將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了教學策略研究上,即「如何學」和「如何用更少的時間學」。這次,他們選擇了曾獨創我國「六步三段兩分支課堂教學模型」的華東師大皮連生教授的《智育心理學》。在皮連生看來,認知策略是一種教學生學會如何思考的知識,這種知識能使學生有效地學會學習,這也是新課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基於這樣的理論,章丘五中開始了以「教學策略」為中心的教改研究,並最終創建了包括「共享(share)式備課」、「建構(construct)式學堂」和「嵌入(embed)式評價」在內的全程高效教學的「SCE項目教學系統」。
首先,「項目」是指學校的教學管理自上而下全部採用「項目管理」的策略,如級部教學團隊、學科備課組團隊、課堂學習共同體和具體教學的重點探究點、宿舍生活小組等均採用「項目管理」「項目合作」「項目互助」的策略。例如:「備課項目合作組管理模式」指將學科組的老師分成幾個項目合作組,每組承擔若干個教學項目,根據備課組長分配的任務,提前一周在合作組內研討、備課、搜集資料、編制設計,在學科組集體備課之前提供主備資料,用於大組集體備課時的討論研究。
所謂「共享式備課」,是指在項目合作組提前準備的基礎上,將「導學案和導教案初稿」「評價題目」「班級作業組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策略」「準備過程中的核心設計思路和遇到的困惑」等,以說課的形式提交大組集體備課,共同商議完善集體創優的備課過程。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階段,他們將共享式備課細分為五種類型:1.基於教學策略的共享式集體備課(主要針對新授課)、2.基於課程整合的單元章節集體備課(主要針對單元章節複習)、3.基於高考二三輪複習階段三種集體備課、4.基於學情教情的個人二次備課、5.基於班級作業組集體創優的協調式集體備課。例如,「基於教學策略的共享式集體備課」是共享式備課的基本模式,主要按照「三步六環節」的操作流程進行。第一步:項目準備,每個項目合作組根據開學前制定的項目合作任務,提前準備備課材料。第二步:集體研討後由主備人對導學案進行說課,再進行組內討論,形成完善的導學案;再由主備人對導教案進行說課,組內討論後形成完善的導教案。第三步:固化成果,由主持人總結,最終形成完善的導學案、導教案。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章丘五中集體備課的重心從啟動「SCE項目教學系統」後,即由基於知識的集體備課轉變為基於教學策略的集體備課,主要包括:1.教學目標制定策略、2.安排學生學習活動的策略、3.自主學習方式和策略、4.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和策略等。
特別是在商討教學策略時,老師們會根據學習分類基本理論,將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清晰地劃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以便在教學中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對於構建高效課堂至關重要。
所謂「建構式學堂」,是指以科學取向教學論為指導的,在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的基礎上,教師按照「三步六環節」的操作策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習得、鞏固與轉化、遷移和應用。完整過程為:
第一步:課前準備。包括:個人備課、收繳批閱預習案(環節1);個人二次備課,優化導學方式(環節2)。第二步:課堂教學。包括:立標、示標,總結評價預習案完成情況(環節3);學標,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點評、總結、升華(環節4);達標,反饋,當堂檢測(環節5)。第三步:課後鞏固。完成課後練習案,收繳批閱(環節6)。
所謂「嵌入式評價」,是指以學習目標的生成為標準,以「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為依託,以各類測試和學分認定考試為補充,將課前診斷性評價、課中即時性評價和課後延時性評價有機結合,讓評價貫穿於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促進和鞏固學生學習結果良好實現的教學過程。
高質量的教科研活動讓學生受益,也讓老師且研且教且成長。「SCE」的推行讓學生們滿意地說:「進入高中後,老師提前發放導學案,把學習新知識的主動權交給了我們學生。還在班級設立合作學習小組,組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充分地調動了大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老師們也感觸頗深:「採用『SCE』後,學生學會一道題,通過自主綜合後會變通出一類題,學得更紮實有效了。」「『SCE』不光把學生教好了,還提升了老師的教學素質,讓老師們克服了職業倦怠,實現了個人的二次發展。」
在濟南市組織的「一師一優課」比賽活動中,章丘五中9人獲得濟南市一等獎,5人獲部級一等獎。在2015年的全市教學能手評選中,共有20名教師入圍,章丘五中獨佔6人。部分老師也因此躋身省市級骨幹教師行列。
營造良好環境為教研改革保駕護航
誰擁有了思想,誰就擁有了變革現實的力量。章丘五中將思想化為有形的高效教學系統,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然而,思想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實踐的施行需要制度的保障。章丘五中積極創建的良好校園文化,為改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一是宏觀的文化保障。歷經30多年形成的「和實」文化,是章丘五中人理想信念、政策制度、行為方式和物化形態的總和。凡事要實事求是,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一切按規律辦,已成章丘五中的濃厚文化氛圍。
二是中觀的制度保障。2014年9月,學校實行了「學校協調下的分部管理負責制」,即一個級部分成兩班人馬,由兩位副校長分別負責,兩個部在教學的重大問題上保持一致,其他方面競爭與合作共存,在這種體制下領導和老師的積極性都充分激發出來,級部管理出現了千帆相競的良好局面。
三是微觀的措施保障。多年來,學校實施「教育科研」帶動戰略,堅持「眼中有學生,心中無基礎,腦中有目標,胸中有策略」的辦學方略,以「領袖氣質、團隊精神、一流事業、精彩人生」為育人目標,解放思想,激活體制,內涵提升。同時實施了「特優教師」和「名牌學生」培養戰略等一系列現實舉措,為學校的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教科研先進單位、全國教科研示範基地、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校本研究先進單位等殊榮,並成為山東省教育科研重點實驗基地,山東省首批「教育家成長」活動基地。
融匯百家,終成一家。章丘五中教研改革正昂首走向新的徵程,向著法治學校、德育示範學校、教育科研學校、特色化學校、國際化學校這一新藍圖邁出堅實的步伐。
(潘 雲 胡 亮 張雪梅)
《中國教育報》2016年03月09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