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百年——從大清郵政到中國郵政
20世紀對於中國郵政而言是跨越性的,從晚清的大清郵政到民國的中華郵政再到新中國的中國郵政,百年曆程,見證著中國的自強之路,也見證了郵政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我國的郵政史,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
中國古代郵驛,源遠流長。從有文字記載的商朝算起,已有3600多年歷史。早在西周時,在都城鎬(今陝西省長安縣)東部的驪山設有許多烽火臺,每座烽火臺都間隔一定距離。敵人入侵時,就燃起烽火報警。京城附近的諸侯看到信號便趕來救援。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從這裡來的。
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已經有了郵驛,往返傳送官府文書。《孟子·公孫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話:「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道德學說的傳播比郵驛傳遞信息還快。孔子用郵驛作對比,說明當時郵驛已為人們熟知。
唐代的郵驛盛極一時,全國設驛1639所,遇有緊急公文,通信使者揚鞭催馬,朝夕可行三百餘裡。
宋代的遞鋪有三種:步遞、馬遞、急腳遞。其中急意義重大的「紅印花加蓋」郵票腳遞傳送公文的速度最快,日行400裡。後來又出現了金字牌(朱漆木牌上寫金字)急腳遞,由皇帝御前直接發出,鋪兵腰系響鈴,手執金字牌,兼程急進,接力傳達,規定晝夜飛馳500裡。宋人形容說,金字牌「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紹興十一年(1141年)夏,正當嶽飛在抗金前線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為達到停戰求和的目的,竟於一天之內連下12道金字牌,傳遞緊急詔書,迫令嶽飛退兵。
無論是郵驛還是急遞鋪,都是傳遞政府公文的機構,不辦理民眾的通信。普通百姓想要互通音訊,只能遣人遠道傳書,或託行商攜帶,非常不便。為了適應民眾通信的迫切需要,明朝永樂年間出現了一種專門為民間傳遞信件的組織——民信局。
中國近代郵政,1878年在天津創辦,也有130餘年歷史,歷經海關試辦郵政、大清郵政、中華郵政、赤色郵政、人民郵政不同發展時期。
一、大清郵政——中國近代郵政的開端
1878年7月,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由天津海關郵局發行。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清光緒皇帝正式批准開辦大清郵政,由總稅務司英人R·赫德創辦,一切建制仿照英國成規。大清郵政的開辦標誌著中國近代郵政的誕生。
二、中華郵政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大清郵政也隨之宣告結束。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也正式改組為中華郵政。
1914年3月,中國加入萬國郵政聯盟,成為世界郵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郵政在全國擁有郵政局26000處、郵政汽車427輛,郵路總長度達70萬千米。隨著1949年解放戰爭的結束,中華郵政也結束了它在大陸的使命,隨國民黨政府遷往臺灣,後改名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三、中國郵政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的郵政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進入中國郵政時期。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就在根據地建立了人民郵政,隨著解放區的不斷擴大,人民郵政事業也日益壯大發展,中國郵政便是以人民郵政為基礎並接管中華郵政進行改造、組建而成的。
1. 1949-1956年——恢復和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百廢待興,郵政事業也不例外。
經過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6年初步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連通全國的郵政通信網。
1949年6月5日,華北郵電總局改稱華北郵政總局。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正式成立,朱學範任郵電部部長。
1950年1月1日,郵電部郵政總局成立。
2. 1956-1978年——大規模建設時期
1958年,中國郵政在北京開辦了中國第一個自動化試驗郵局,開啟了郵政事業的新篇章。這一階段國家還初步研製成功了一批機械化、半自動化設備。
3. 改革開放至今——改革與發展的新時期
1986年,新中國第一部郵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頒布,中國的郵政事業正式有了屬於自己的法律。
1998年,中國郵政事業迎來了一項重大體制改革——郵政與電信分離,開始獨立運營。
2006年8月,國務院批准實行「政企分開」,成立中國郵政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