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如何與在孵企業同生共長—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孵化器,作為服務中小微企業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到底在用什麼連結在孵企業?這是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韻網創始人顏振軍等人一直思考的問題。這次新冠疫情給檢驗出來了,「多數情況下,是通過物理空間」。

國務院在2018年印發的《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中強調,「提高孵化機構和眾創空間服務水平」。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雙創企業,而後者又需要高質量的孵化器。

然而,國內孵化器因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而飽受詬病。近幾年,我國也確實湧現出一些新的孵化機構、新的商業模式,但是否經得起市場檢驗還不得而知。

「不管什麼模式的孵化器,一定是要跟在孵企業形成生命共同體,孵化器成熟的商業模式才可能形成。」顏振軍告訴《中國科學報》。

那麼,孵化器靠什麼和在孵企業形成生命共同體?

「出租辦公樓的方式行不通了」

今年2月,韻網等單位對全國12000家孵化機構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400多份有效調查問卷分析發現,在疫情的衝擊下,僅半數左右的孵化機構現金流可以維持半年以上。

「影響還是很大的。」顏振軍表示,雖然孵化機構也為抗「疫」作出重要貢獻,但大部分孵化器能做的基本就是減免租金,承擔起部分社會責任。除此之外,孵化器能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

孵化器也很無奈。長期以來,孵化器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政府補貼、租金收入,還有一小部分是來自於投資或參與投資。

用上海眾創空間聯盟理事長範偉軍的話說,過去30多年的發展,孵化器得了「空間依賴症」和「政府依賴症」,導致長期處在低質量發展階段,少有產業聚集平臺收益和增值服務收益,就像「二房東」。

「出租辦公樓的方式行不通了。」大連創業工坊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劍鋒直言。

但孵化行業也沒有停滯不前,而是積極謀求轉型升級。

這波疫情對孵化行業來說,是危機也是轉機。在倒逼之下,孵化器不可能再以規模或量的方式取勝。「創業孵化行業必須轉換到深度孵化,才是未來的生存之道」。胡劍鋒說。

在科技部火炬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原副主任楊躍承看來,如果一個孵化器僅僅能夠提供空間、註冊、法律等一般服務,而不能提供創新創業要素的整合、人才和技術支撐、創業投資、產業鏈資源等深度服務,「說明其自身能力不足,很難孵化出高質量的企業」。

近年來,國內也湧現出優秀的細分領域的產業孵化器,如海爾海創匯、小米生態鏈等新型孵化器。

小米生態鏈穀倉創業學院(以下簡稱穀倉)CEO洪華介紹,穀倉並不在房租上賺差價,而是將創業培訓、深度服務和投資作為盈利點。例如,2019年穀倉線下創業培訓營業收入達2000多萬元。

但這次疫情也迫使穀倉不得不調整創業培訓方式,「從線下轉到線上,雖然營業收入少了,但線上課程對新苗子的導流作用逐漸顯現,我估計會比線下效果要好」。

除此之外,穀倉提供深度諮詢服務,給企業規劃未來三五年產品線,包括品牌定位、銷售渠道等。

公益性和盈利性並不矛盾

也就是說,孵化器本身需要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模式,才能幫助創業企業成長,進而孵化出高質量的企業。為此,從事孵化行業的人一直在摸索。

「需要對孵化器重新定義。」胡劍鋒認為,應該把常規的公益型孵化器和盈利型孵化器分開,用不同的思維對待。他解釋道,孵化器既要做公益又要考慮生存,太困難了。「如果不把二者分開,孵化器有可能會走向死胡同。」

如果按照這個分類,洪華把自己所在的孵化器歸為盈利型孵化器。除了上述深度諮詢服務外,「穀倉有風險投資,除了早期小米投資外,後面還有兩輪融資」。

但在洪華看來,孵化器很難以「兩分法」來區分。例如,公益型孵化器是為了更好地做公益,但後期也會有市場化成分。所以,把孵化器分為側重於市場化孵化器和側重於公益化孵化器,「可能更精準」。

至於哪類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社會貢獻等更突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調查分析。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許治團隊從孵化器的承辦背景出發,將孵化器分為政府類、高校類和民營類。該團隊通過對廣東省97家孵化器的研究發現,在孵化能力上,政府類最優,其次是民營類和高校類;在創業與帶動就業上,民營類最優,其次是政府類和高校類;在在孵企業創新表現上,政府類最優,其次是高校類和民營類;在社會貢獻上,民營類最優,其次是高校類和政府類。

「總體而言,不同類型孵化器的功能與作用可以區分為公益型和盈利型。」許治介紹道。政府類和高校類側重公益性,民營類側重於盈利性。

在楊躍承看來,公益型孵化器和盈利型孵化器並不矛盾。他表示,一旦成為創業孵化機構,就要跟企業和創業者打交道,「孵化器市場化機制是主流」。

楊躍承認為,趨向更深的程度是孵化器高質量發展趨勢和方向之一。他解釋,所謂「深」,不是過程導向,而是結果導向。也就是說,孵化器要深度參與企業的創新創業過程,更加重視賦能和服務。「只有追求結果經濟,孵化器才能有很好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政策支持要基於結果導向」

既然存在不同類型的孵化器,政府在資助政策和考核標準上也要有所區分。

以廣東為例,政府對孵化器的財政補助額度與孵化器年度績效評價結果掛鈎。「這種政策設計的初衷雖然是鼓勵孵化器更加注重孵化績效,但由於不同類型的孵化器都有各自優勢,並不是所有孵化器都是以盈利為導向。」許治說,「需要結合不同類型孵化器的功能定位設計差異化評價機制和資助政策」。

在範偉軍看來,政府引導是一個非常藝術、非常講究的事情。「我主張政策支持一定要基於結果導向,而不是過程導向。」

「現在的政策支持要『後挪』,不要『前移』。」範偉軍進一步解釋道,如地方政府為了支持孵化器,不僅免租三年,還每年資助100萬運營補貼,這叫「前移」。孵化器可能還沒做事,政府就已經投入一大筆,這樣的做法也成為眾創空間和孵化器死亡率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後挪」是什麼?範偉軍介紹說,不管孵化器說得多好、規模多大,要看它擁有多少優秀在孵企業,或孵化了多少優秀的畢業企業,以結果導向來給予獎勵。

另外,深圳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劉文求也提醒,地方政府要根據所在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建設孵化器。

「不要盲目跟風。」劉文求告訴《中國科學報》,否則不僅沒能起到孵化器應有的作用,同時還害了建設孵化器的企業。

事實上,孵化器也需要孵化。從企業的形態上來說,全國70%的孵化機構是民營類的,這類孵化機構基本上是中小微企業。「孵化孵化器的,是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環境。」顏振軍表示,孵化器需要政府的幫助,但這個幫助不應當聚焦在空間上以及立竿見影的效果上,也不僅僅是資金上的。「政府利用組織資源、信用背書、國企的力量,來幫助孵化器建立產業組織能力,會事半功倍。」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實用貼:企業孵化器運營實操之——嚴格篩選入孵企業
    具體到企業孵化器的運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入孵企業的篩選、入孵企業的培訓和入孵企業畢業。因為企業孵化器的孵化對象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在企業入孵前,都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審查,可以說選好入孵化企業是成功的一半。本文將介紹企業孵化器的整個運營周期,以及企業孵化器篩選入駐企業的一些明確標準。
  • 白雲這個孵化器被認定為「廣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
    白雲這個孵化器被認定為「廣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 2021-01-13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企業如何做出專注於電商的垂直孵化器?
    楊最初打算做一家虛擬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器,徵集一群有創業經驗的職業導師,指點大學生少走彎路。  「你要做虛擬孵化器,我正好有一家實體孵化器,不如你來管理吧。」一次偶然的交流後,解礫向楊德亮發出了邀請,由後者擔任電商雲工場的總經理。不久,曾在聯縱智達和通路快建效力過的白楊從上海回到武漢,出任副總經理,專注為入孵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 關注|市工科院孵化器發布扶持中小微在孵企業「脫困七條」
    近日,為幫助和支持園區中小微企業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武漢市工科院孵化器發布七條扶持中小微企業脫困舉措。記者了解到,扶持中小微在孵企業的「脫困七條」內容為減免租金、優化種子基金應急資金、減免相關服務費、發放大學生及高端人才創業啟動資金、獎勵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開展線上服務打通企業發展產業鏈、抓緊培育新業態等。
  • 火炬區闖出一匹科技企業孵化器「黑馬」
    「去年我們在別的孵化器園區,營業額500萬元。去年底遷入大唐盛視孵化器園區,雖然受疫情影響,但預計今年營業額可突破5千萬元。」8月11日下午,在中山市贛州商會常務副會長單位大唐盛視科技產業有限公司下屬的火炬區大唐盛視孵化器園區裡,在孵企業廣東柏騰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堅對記者如數家珍。
  • 深圳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將擴容
    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對2020年度擬確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名單進行了公示,來自深圳的5家孵化機構榜上有名。據了解,科技部火炬中心是在2020年10月中旬啟動2020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工作的,共有134家機構擬確定為最新一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 @北京經開區企業,2020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啟動
    @北京經開區企業,2020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啟動 2020-10-17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企業孵化:高校孵化器如何孵出「金蛋」
    孵化器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重要載體,也是連結創新企業和市場的橋梁和紐帶。目前,國內眾多重點高校都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實踐平臺,將孵化器引入校園,以真實項目驅動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推動我國「雙創」建設。截至2017年,我國共有1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在孵企業超10000家,並輸出了眾多優質企業和人才。
  • 科技企業孵化器助力國家級高新區創建
    (記者 唐彬 攝)有專門的產品性能檢測室,生產車間只有幾名工人在做輔助、裝配工作,生產流程全部實現自動化……這是近日記者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重慶環際低碳節能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看到的場景。重慶環際低碳節能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是我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成功的傑出代表企業。2010年,該企業落戶科技企業孵化器。
  • 孵化器倒閉潮來臨,未來孵化器的出路在哪?
    4、孵化器不完善,孵化能力弱  我國孵化器普遍存在孵化能力弱的情況,也許這戳到了你的痛處,不必急著反駁。首先,國內的孵化器只是一味的追求孵化企業的數量,看起來像是一個「企業收容所「,沒有一個完善的機制對入孵企業進行篩選。
  • 銅陵兩基地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銅陵新聞網訊 1月6日,省科技廳公布了安徽省2020年度認定(備案)的5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名單,銅陵市銅官數谷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日科電子科技企業孵化器入選。目前,銅陵市擁有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
  • 青島擬再添3家國家級孵化器,其中一家在即墨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4日訊 記者24日從青島市科技局了解到,2020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申報和初步評審工作已經結束,青島有3家孵化器擬獲評國家級,全市國家級孵化器總數有望達到22家。本次公示的3家孵化器分別是青島(即墨)藍色矽谷核心區管理委員會科技創業綜合服務中心運營的青島藍谷創業中心,現有在孵企業35家;由青島天安孵化器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的青島天安孵化器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現有在孵企業56家;由青島恆星智庫投資有限公司運營的恆星新媒體及應用電子技術孵化器,現有在孵企業51家。
  • 孵化器30周年|砥礪三十年 揚帆再啟航 孵化人說浙江孵化器30年
    Zong總Jie結Pian篇1990年,我省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杭州高新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成立,這標誌著我省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正式啟航,至今已走過了三十年。截至2019 年底,全省建有納入國家火炬統計系統的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363 家,其中國家級83 家,省級108 家,全省孵化器使用總面積為900 萬平方米,擁有各類在孵企業16690家,在孵企業總收入達到489.6 億元,共吸納從業人員18.7萬人,共計有919 家在孵企業獲得投融資,融資總額達49.5 億元。
  • 品色知美 詩與畫的同生共長
    一、詩與畫的同生共長1.張豔、顧瑜兩位老師為兒童詩配插畫
  • 東營高新區:省科技廳督導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馬新怡 通訊員 王亮 東營報導為進一步規範山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運營管理,提升孵化平臺「雙創」服務能力,12月2日,山東省科技廳督導組到東營高新區現場督導檢查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管理運行工作
  • 光谷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做得如何?去年有項數據與北京並列第一
    楚天都市報1月17日訊(記者胡長幸 通訊員吳非)今日,東湖高新區召開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會,透露了該區2018年雙創載體建設數量、質量齊升的成績:擁有孵化器60家(國家級17家)、眾創空間98家(國家級25家)、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5家。
  • 烏魯木齊市科技企業共抗疫情,他們在行動
    一、共保「家」園,做好創業孵化服務機構、入孵企業的疫情防控  1、高新人才大廈科技企業孵化器(極客眾創空間)  1月28日,高新人才大廈向各入駐企業發布通知,建議企業延期復工,避開疫情。同日,高新人才大廈實施大廈疫情防控工作日報制度,加強對進入大廈人員健康監測、防疫物資儲備及使用情況、樓宇消毒等防疫措施落實情況的管理和監督。
  • 【世界觀】如何做好孵化器?找到差異化價值是關鍵
    在看看從工商局拿到的數據,截止到2015年2月份,蘇州市私營企業總數已達30.16萬戶,註冊資本總額達11923.8億元,分別佔全省私營企業總量的19.1%和20.7%,在全省領跑。平均每年就有12萬個私企誕生。這些新增私企就算只有10%左右的企業需要場地,每年也有12000家的場地需求,由此可見現有的孵化器工位數量是完全不夠支持的。
  • 「創三十年」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論壇暨表彰大會圓滿舉行
    本次論壇邀請了來自大企業、特色孵化器和科創企業的四位代表,分享故事、陳述觀點、共話未來。大會設立4大類獎項,通過對一批孵化載體、孵化人、孵化企業和合作機構進行表彰和宣傳,呈現了上海創新創業服務行業中各方合力、凝聚眾智、傳承發展的生動局面,發揚了積極推進獨具上海特色的雙創孵化事業的進取精神。
  •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科技園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