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孵化器倒閉了,其他的孵化器應該從其中吸取教訓,幫助自身成長。
2015年的一場雪,讓南方不怎麼見到大雪的人們歡呼雀躍。而對於農家更歡喜的原因則是來自一句老話的帶來的福音:瑞雪兆豐年!下雪天看似嚴寒了一些,但是卻正因為此才能讓莊稼的收成在來年更給力。
2015年底我深圳一個朋友問我有沒有興趣接盤當地的一個孵化器,而這個孵化器就是前幾天對外宣布倒閉的深圳「地庫」孵化器。緊接著就有人寫了一篇《孵化器「死亡第一例」,眾創空間倒閉潮開始了》的文章。而我恰恰今年正式開始啟動孵化器項目,於是我認真地探索了一下其中的觀點,在閱讀完之後,才發現這篇文章完全就一「標題黨」,而其中通篇寫到的觀點都是基於了一個假設,那就是孵化器的經營者都是一群沒有能力、沒有資金、沒有資源的機構。
暫且不談目前我能找到倒閉的孵化器案例寥寥無幾,也不用刻意糾結於那些經營孵化器的機構是不是真的全部是玩票和忽悠的,我只關注三個問題:1、市場有沒有需要?2、孵化器價值幾何?3、未來格局怎樣?
首先我們來看市場有沒有需要的問題。中國目前的現狀,是世界上移動互聯創業實踐最活躍的地方,加上近5年的投資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一大批新生代企業的上市,給了年輕人自建國以來最豐饒的創業環境。今天的創業不同於過往,基於新維度的商業模式和用戶價值層出不窮,無論在餐飲、理髮、農產品的傳統行業,還是社交、支付、自媒體等新產業,即便是交易的路徑和服務的效能上都有無數可以升級改善的商業機會。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中國新型孵化器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和美國相比,在孵化器的數量和質量上都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有數據統計顯示稱截至2012年美國約有孵化器超過1100家,佔到全世界孵化器總數的12%,在2015年預計將超過2000家。同時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統計顯示,截止目前,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1600多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600多家。但對比美國孵化器模式和特點,國內的孵化器在模式、導師、資源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的短板。
雖然對於中國來說孵化器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從1987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到1999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民營孵化器—南京民營創業中心。
基於市場,創業者是需要更多的孵化支持,無論是場地、資金、輔導還是資源,甚至是基礎的如公司註冊、代帳等創業服務,隨著年輕的創業者越來越多,對於孵化器的需求將越來越大。萬事開頭難,絕大多數創業者在創業初期要花費很多時間用在非核心業務的專研上。對於如火如荼的創業潮,需要集約化的創業服務,而孵化器正好恰逢其時。
那麼,有人說眾創空間是否過多了。
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目前有35家眾創空間正式運營,就按照每家平均有160個的工位計算,也就是5600個左右,面對蘇州700萬左右的人口數量實在太少了。
在看看從工商局拿到的數據,截止到2015年2月份,蘇州市私營企業總數已達30.16萬戶,註冊資本總額達11923.8億元,分別佔全省私營企業總量的19.1%和20.7%,在全省領跑。平均每年就有12萬個私企誕生。
這些新增私企就算只有10%左右的企業需要場地,每年也有12000家的場地需求,由此可見現有的孵化器工位數量是完全不夠支持的。
其次,孵化器價值幾何?目前中國的孵化器還處於自我孵化階段,從李克強總理的呼籲和推動,到現在進入商業化的時間還不到一年,孵化器的管理和運營還需要極大的改進。如同一個孩子剛剛生長一樣,他需要餵養、需要教育、需要關心愛護,還需鼓勵和給予時間。我們不能因為孩子走不穩或摔倒在地而呵斥他,孩子需要的是成長的時間。如今的孵化器也是一樣,你不能用美國目前的水準要求剛剛進入市場的初創孵化器。
我們來看美國孵化器的發展史:
第一階段: 從1959年貝特維亞工業中心誕生開始到80年代初,是美國孵化器發展的初期階段,主要目標是為了緩解社區的高失業率的狀況,主要功能集中在場所和基本設施的提供、基本企業管理職能的配備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職能(如一些政府優惠政策的詮釋和代辦)上面。
第二階段:80年代中後期,孵化器作為一種有利於經濟開發的新型工具得到政府的強力推廣,專業技術孵化器是美國政府對企業孵化支持系統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虛擬孵化器是美國企業孵化支持日趨系統化的另一個標誌。
第三階段:90年代上半期,風險資本的觸角伸入孵化器中,呈現企業化運作趨勢,其主要表現是服務對象向外擴張和服務形式多樣化,孵化經營重心由孵化新創企業轉向涵蓋市場機會的識別以創建企業本身。
第四階段:90年代後期到現在,創業孵化集團的陸續出現,創業孵化集團的革命性在於其解決了傳統孵化器的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具備了獨立的投資功能,二是解決了傳統孵化器難以吸引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的問題。
基於此,中國的孵化器目前巨大多數還是解決的最基礎的問題,不同能力的孵化器也同時並存。類比之下,如今中國的孵化器有美國不同階段的形式,因此差距甚大、良莠不齊也不足為怪。
但是至少對於初創公司的創業者來說,早期即使解決房租補貼的問題,也是對他們的大力扶持,創過業的人都知道草創期的企業很多時候創始人自己都不拿薪水的,公司最大的開支往往就是房租和人員。如今從最基礎的服務開始我覺得這至少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他解決了一個剛需的服務。
但是任何一個孵化器都必須找到自己的差異化的價值,而不是僅僅只做一個二房東。即使你的營收部分是靠物理空間,那麼也必須要有通過設計和附加服務創造出增值的部分。做孵化器得要有自己的運營能力,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如果沒有任何可定位的價值點,只是投機性地做一個孵化器那麼一定是關門大吉的結果。
比如說,在日常運營中,孵化器除了為各類創業者提供辦公空間(辦公室、會議室、娛樂設施、生活設施)之外,還為創業者提供各種跟創業關係密切的活動,如定期舉辦社交活動,促進創業者之間、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交流;充當中間人,為創業者之間、創業者和投資人、初創企業和成熟企業之間搭建業務或資本合作的橋梁;此外,還積極組織第三方創業 服務機構,為入孵的創業者提供法律、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培訓活動等。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基於不同商業模式和優勢運營的孵化器,其中最值得學習的就是以Y Combinator、TechStars、500 startups、DreamIt Ventures、AngelPad等為代表的加速器。他們的共同特徵有三個:
1.Mentor系統,Mentor在加速器不是掛名,而是能發揮實際作用,能給創業者很多具體的指導和幫助。
2.能夠對接較豐富的大企業生態,方便入孵企業與大企業對接。
3.注重校友文化,加速器一季入孵的企業一般只有二、三十家,所以入孵企業與加速器的運營人員,入孵企業之間會建立深厚的家人文化。
由此而言,今天我們看到一個來自深圳的孵化器倒閉了,就盲目叫囂孵化器倒閉潮開始了,我想問一句如果你創業難道不希望有孵化器服務嗎?我有一個北京的小兄弟,資金很少,但是創業的信念非常執著,最後在You+公寓找到了適合支撐自己的創業的方式。所以今天不是孵化器過多了,而是孵化器還不夠多,還不夠好。
即使今天就算是北京這樣的地方也還有很多創業者不知道孵化器,更不清楚孵化器給予他們創業中該來的價值和支持。2016新年伊始,倒閉幾個孵化器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的倒閉能夠給玩票的「投機者」給予狠狠地提醒,給予投資的「經營者」給予及時地啟迪,能夠讓更多的孵化器隨著時間迅速地迭代升級成長起來。也能夠幫助更多的年輕的創業者在創業的路上得到溫暖和及時的助力,推動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讓一切更加繁榮起來。
最後我們來看看未來的格局問題。我相信隨著中國的創業者越來越多,無論是傳統轉型升級的還是新生代創業的,都將推動著不同的細分服務的孵化器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將越來越成為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政府在前期的引導和支持後,後面的事情將由市場化的方式推動演變。每一個能擔負起孵化器功能的機構或個人,由他們順勢推進孵化器的設立和升級,再由眾多的創業者篩選和甄別,中國的孵化器將比美國更富有活力。
正如我今年要做孵化器的目的一樣,初心會有足夠的創業者們需要我們更多更實際的服務,從初心讀書會的創業書籍分享學習,到初心創業營的培訓,再到初心眾創營以年度為單位的輔導服務,越來越多的會員還需要的更多的如物理空間、法律財務、設計推廣等支持。
那麼對於已經孵化了幾十家企業的初心會來說,我們恰逢其時,有幸能得到政策支持的機會。我們成立一家孵化器,把我們的導師輔導系統以及校友文化,特別是十年以來我們積累的資源人脈構建生態為他們服務,我認為這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即使創業者們的福音也是我們的福氣。我覺得這就是時代給予的機會和紅利。
至於中國的孵化器走向何處,基於創業者的不同痛點,如缺錢需要融資、缺方法需要學習、缺人脈需要圈子、缺資源需要生態、缺生意需要渠道…等等一切都是可以細分的地方,眾多的孵化器也都將在細分的領域構建出屬於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在服務和助力於各個領域的創業者的同時,也將引領著中國邁向一個新的輝煌。
孵化器的春天剛剛到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016年與在路上的創業者們,共勉,猴年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