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2017諾貝爾醫學獎頒布!(與我們研究方向一致!)

2021-02-13 撕蛋

昨給各位妞發了篇福利文,今天一本正經寫點學術文。

昨天福利閱讀:



回到今天的主題:一直以來,我都要求我的團隊和夥伴,立足當下,關注未來。我們的工作策略和方法論是用未來10年的人的思維模式去看當下。

所以,我在國慶前寫了21天,14387字,我的《閉關筆記》(←點擊閱讀,雖讀的人少,但也過了2萬)對我而言,不安於現狀,尋找更大的對手,或許說,尋找更大的默契,是我所渴望的。


剛剛,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生物鐘」


斯德哥爾摩快訊——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來自美國的三位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 (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什 (Michael Rosbash) 以及麥可·揚 (Michael W. Young),表彰他們「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傑弗裡·霍爾 (Jeffrey C. Hall),1945年出,美國遺傳學家。

1971年獲得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1974年成為布蘭代斯大學教員。2013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1984年他和麥可·羅斯巴什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周期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他們還揭示出該基因所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含量隨晝夜節律而變化。

麥可·羅斯巴什 (Michael Rosbash),1944年出生,美國遺傳學家

羅斯巴什是布蘭代斯大學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1984年他和傑弗裡·霍爾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周期基因,1990年提出了生物鐘的轉錄翻譯負反饋迴路的概念。 1998年,在果蠅中,他們發現了周期基因、時鐘基因。 2003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3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麥可·揚 (Michael W. Young),1949年出生,美國遺傳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75年獲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學位,1978年起任洛克菲勒大學教員,後成為該校副校長。2013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1984年他的團隊克隆出果蠅的周期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揚之後的研究還揭示了更多生物鐘相關基因,以及它們產物的運作情況。

以下報導源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 has today decided to award

the 2017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jointly to

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and Michael W. Young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獲獎理由


麥可·揚 (Michael W. Young),1949年出生,美國遺傳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


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多年以來,我們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有內在的「生物鐘」。它能幫助生物們適應晝夜交替。對所有生物來說,這一生物鐘都極為重要,但人們卻對它背後的機理知之甚少。

發現動植物生物鐘

18世紀,天文學家Jean 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通過研究含羞草發現白天它的葉子向陽開放,黃昏時關閉。他想知道如果植物處於持續黑暗中會怎麼樣。結果他發現,沒有日常光照,葉子依然遵循正常的交替。植物似乎有自己的生物鐘。


▲植物也有晝夜節律

隨後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不僅植物,動物和人類都有生物鐘,幫助我們在生理上適應一天的活動。這種常規的適應性被稱為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起源於拉丁語,circa意思是「周圍」,dies意思是著「天」。但是,我們內部的生物鐘如何工作仍然是一個謎。

鑑定生物鐘基因

1971年,羅納德·科諾普卡(Ronald Konopka)和西莫爾·本澤爾(Seymour Benzer)發現 Period基因(per)的不同突變能夠導致果蠅晝夜節律的周期變短、變長或使晝夜節律完全消失。然而,儘管這個生物鐘基因被發現,調節果蠅晝夜節律的具體機制仍是個謎。

1971年,羅納德·科諾普卡(Ronald Konopka)和西莫爾·本澤爾(Seymour Benzer)發現 Period基因(per)的不同突變能夠導致果蠅晝夜節律的周期變短、變長或使晝夜節律完全消失。然而,儘管這個生物鐘基因被發現,調節果蠅晝夜節律的具體機制仍是個謎。


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通過研究果蠅,了解了生物鐘的實際運作方式。


1984年,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的傑弗裡·霍爾(Jeffrey Hall)博士和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博士,與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麥可·楊(Michael Young)博士合作,成功地分離了這個period基因。霍爾博士和羅斯巴什博士隨後又發現了period基因編碼的蛋白PER,該蛋白在夜間積累,白天則被降解。因此,PER蛋白的水平在24小時周期內振蕩,與晝夜節律同步。

人體自我節律機制

下一步的關鍵研究目標,是要了解人體是如何產生和維持晝夜節律的振蕩。霍爾博士和羅斯巴什博士假設,PER蛋白阻斷了節律周期相關基因的活性。他們認為,通過抑制性反饋迴路,PER蛋白可以通過自我負反饋機制,阻止其自身的合成,從而達到連續循環節律調節其自身的水平。


▲周期基因反饋調控的示意圖

這個模型是誘人的,但是幾個關鍵拼圖失蹤了。

為了阻止周期基因的活性,在細胞質中產生的PER蛋白必須到達遺傳物質所在的細胞核。霍爾博士和羅斯巴什博士已經表明,PER蛋白在晚上於細胞核中積聚,但它是如何進入細胞核的?

1994年,楊博士發現了第二個時鐘基因,它編碼正常晝夜節律所需的TIM蛋白。


▲晝夜節律的生成示意圖

至此,三位科學家揭示了果蠅生物鐘關鍵組分的運作機制: 

在轉錄因子激活下,per與tim基因不斷表達。

而隨著它們的表達產物PER和TIM蛋白的增多,這兩種蛋白結合成異二聚體,在夜間進入細胞核,抑制轉錄因子轉錄活性,從而抑制per與tim自身的轉錄。

而隨著PER和TIM的降解,轉錄因子的激活功能在黎明時得以恢復,激活per和tim進入新的表達周期。

以上理論被譽為當今科學家對調控動物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較為完善的理解。

對於「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其實和我們研究的通過生物鐘改善睡眠

領域一致,方向一致

秉承撕蛋所尊重的唯一邏輯「歷史不能假設」,大家可以看我一個月前的文章:創投教父汪潮湧:創業要拼,但不是拼命!(←點擊閱讀)


當時我們有談到一款用光去改善當地人睡眠的智能硬體,中國航空出品,通過光線去改變你生物鐘,從而完成沒有藥物依賴性的睡眠。


記得當時,很多朋友看不懂我們在做什麼。但我們其實尊重的理論基礎和運行邏輯,本質上是和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的調控動物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是方向一致的。


所以,我們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投入的改善睡眠領域的摸索裡,就是希望做出改善中國睡眠的科技之光。


而我們研究的側重點(或者方向)就是:


我們希望用「光」來改善失眠;

我們希望做出符合太空人倒時差用的黑科技!

▲符合太空人標準的產品


下面是我們的研究成果


如果說「光」能治療你的失眠

你敢相信嗎!?

。。。

事實上,早在2002年美國布朗大學的科學家就發現人眼視網膜存在一類用於非成像視覺的自主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它們可以接受光信號,並投射到大腦的生物鐘調節器-視交叉上核(SCN)上,從而控制松果體調節褪黑素分泌,以調節人體生物鐘節律和睡眠、精神等情緒,而這一發現也被視為光學原理改善睡眠的理論基礎。

在CCTV10科技之光欄目中,也曾報導過這種光學治療功能,得出的實驗結論是,光線是調節我們人體晝夜節律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而在我們的視網膜上存在對藍光敏感的非成像視覺感光細胞。。。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這個視頻~~

於是受此啟發,來自深圳的前海冰寒科技公司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及中國航天神舟生物集團等,就合作研發了一款黑科技睡眠神器——Pegasi 倍佳睡智能眼鏡

黑科技睡眠神器

Pegasi 倍佳睡智能眼鏡

基於NASA美國宇航局針對太空人開發的睡眠技術及大數據,利用光照物理調節的方式,模擬太陽光中對人體睡眠最有效的藍色光譜,並從中選取最優的PEGASI波長。。。

利用光照物理調節的方式

並選取藍色光譜中最優的PEGASI波長

使 Pegasi 智能眼鏡內傾夾角會發出藍綠波段光線,從而刺激人體自發分泌褪黑素來調節人體生物鐘,起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眼鏡內傾夾角會發出藍綠波段光線

刺激分泌褪黑素來調節人體生物鐘

起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相比於口服褪黑素等藥物治療,不僅容易產生依賴性,還會導致睡眠紊亂或者記憶力下降等各種問題,而 Pegasi 智能眼鏡使用更加安全、健康、高效,且無任何副作用。。。

使用更加安全、健康、高效

且無任何副作用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時只需用手指雙擊右側眼鏡邊框即可開啟,而且無需夜晚睡覺使用,只需在日常中佩戴30分鐘即可,從根本上治療你的「失眠症」,告別這個折磨人的小妖精。。。

只需用手指雙擊

右側眼鏡邊框即可開啟

無需夜晚睡覺使用

只需在日常中佩戴30分鐘即可

通過人體工學及優質材料製作的眼鏡,僅重36g,且在重感、觸感以及佩戴舒適感上都經過反覆的實驗和優化,可符合多種臉型,使佩戴時更輕鬆方便。。。

通過人體工學及優質材料製作的眼鏡

可符合多種臉型

而內傾夾角一體化鼻託設計,可搭配普通眼鏡一起使用,無論是閱讀、工作都無任何障礙,適用更多的場合。。。

可搭配普通眼鏡一起使用

適用更多的場合

並且內置4.0藍牙以及 Pegasi 睡眠監測手環,可通過配套 App 進行入睡時間、起床時間、深、淺睡時長等監測和分析,甚至能及時接收重大疾病預警,達到對自己睡眠健康全方位管理的目的。。。

內置4.0藍牙以及

Pegasi 睡眠監測手環

可通過配套 App 進行

睡眠數據監測與分析

正是有著如此改善睡眠的神奇功效,Pegasi 不僅獲得了國家最佳功能創新獎(中國設計界奧斯卡獎),以及美國歐洲權威機構等安全認證,甚至進入了太空成為空間搭載品,為太空人改善睡眠。。。

獲得了國家最佳功能創新獎

以及美國歐洲權威機構等安全認證

甚至進入了太空成為空間搭載品

為太空人改善睡眠

每天只需佩戴30分鐘即可改善失眠問題,緩解疲勞,讓每一天都精力充沛~~無論是旅行倒時差、工作人士,或者對於學生、老人來說都太實用了~~並且有多種顏色選擇喲~~

並且有多種顏色選擇喲

最後一起看看視頻,更多了解一下~~

如果你也曾被失眠深深困擾而無法安然入睡,那就試試這個黑科技睡眠眼鏡吧,相信你一定會有驚喜喲~~~

黑科技睡眠神器

 Pegasi 倍佳睡智能眼鏡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五月天:《頑固》

「我身在,當時你,幻想的,未來裡」——《頑固》


如您所見,全世界有趣的妞

基本都關注了本號

新浪微博:小日先生2016

更多文章閱讀

《有趣,就是一種最高貴的品質》

從Facebook開始,人類失去對AI的控制

《為什麼說潛力比能力更重要?》

《如何把無趣的日子過得更高級點?》

《成為高智商妞的9個常識》

《關於高逼格閱讀的六個常識》


留言區已開放,好姑娘一起浪


「我愛來自全世界的你」



當你可以跟一個人不說話,分享片刻寂靜,且不會覺得尷尬,那一刻你就會明白,你遇到了對的人。《低俗小說》

珍視你的每一次閱讀,犒賞你的高級味蕾

期許你在午夜夢及所愛,天亮之前有所待

好看的人都點了「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公布,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於10月2日北京時間17:30分率先公布,此次獲獎的是: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 「血與氧」才是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主角!
    Semenza 教授,以表彰三人對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的研究。在眾多基礎醫學研究中,人體內部的氧氣調節機制一直是重點,儘管呼吸氧氣是每個人都習以為常的事情,但人的細胞和組織究竟如何調節和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直至這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我們才得以一窺一二。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揭示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這一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的機制。
  • 你真的了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嗎?快來複習這些知識點
    近日,諾貝爾獎官網也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卅載終成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216人1901-2018年間,共有216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1人、2人、3人榮膺該獎的次數分別為39次、33次和37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規定:「如果有兩項研究都被認為應該獲獎,那麼這兩項工作將平分獎金。如果其中一項研究由兩到三人共同完成,那麼獎金將一起授予他們。
  •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
    01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科學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總體上低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整體欠缺,但論文質量呈現出連年持續走高的趨勢,特別是少數年份論文在部分重要指標上的質量已超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展現出中國基礎科學國際競爭力增長的趨勢,預示著我國諾貝爾獎級生物醫學科學家隊伍正在形成
  • 諾貝爾醫學獎將率先揭曉怎麼回事?諾貝爾醫學獎入圍名單在哪裡看?
    但對於諾獎的預測一直不斷,尤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醫學獎代表了科學成就的頂峰,每年也都會出現一些得獎的熱門領域。根據最近的一項統計分析數據,1995年至2017年之間,在114個不同科學領域學科中,有五個領域佔據了諾貝爾獎的一半以上,這些學科為粒子物理學,原子物理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分子化學。10月5日即將最先公布的是諾貝爾獎醫學或生理學獎。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率先揭曉 免疫學領域受關注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名譽教授吉爾伯特·湯普森(Gilbert Thompson)認為,諾貝爾醫學獎可能授予兩位科學家馬克斯·庫珀(Max Cooper)和雅克·米勒(Jacques Miller),他們發現了人類免疫系統的組織和功能,特別是B細胞和T細胞。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三位科學家獲獎
    原標題: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據諾貝爾官方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結果出人意料
    來源:醫谷、諾貝爾官網等 (轉載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小編微信號:yyxxzz52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諾貝爾醫學獎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獻給令全人類獲得裨益者」是諾貝爾獎的宗旨,獎項背後的一個個研究成果,改變著我們的認知和生活。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頒了110次獎,219人獲獎,大批諾獎成果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
  • 讀懂2019 諾貝爾醫學獎:治癒癌症還有多遠?
    2019 諾貝爾醫學獎剛剛公布,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英國牛津大學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Peter J.這個研究的意義在哪兒?有何先進之處?對我們普通人生命健康的意義究竟在哪兒?我們下面儘可能用所有人都能讀懂的文字來解釋下。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名人堂:霍奇金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他進行了關於神經傳播「局部迴路理論」的實驗研究,拉開了他這一生在神經科學方面探索研究的帷幕。       1936年,霍奇金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因成績突出而留校成為三一學院的一名初級研究員。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附過去5年得主名單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記者付一鳴 和苗)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成就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截圖  【「數」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自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0次,累計219人獲獎。  該獎項的得主中,12人為女性。其中,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於2015年獲獎。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藥圈兒 知行業 知發展 知產品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當地時間10月7日上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宣布了今年諾獎的第一個獎項:201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G.
  • 「諾貝爾醫學獎」有授予過臨床醫生嗎?
    「諾貝爾醫學獎」的全稱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英文名「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顧名思義其實是偏向基礎醫學的。
  • 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發現C肝病毒的三位美英科學家獲獎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C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對於諾貝爾大會來說,挑選諾貝爾獎得主是一項非常激動人心的任務,而每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演講也十分令人難忘。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獲得者簡介資料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諾貝爾官網介紹稱,氧氣的重要性已毋庸贅言,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則一直不為人所知。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的研究則開創性地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機制之一,幫助人們理解氧氣含量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生物科學專業值得報考嗎?
    溫馨提示:點擊這裡免費訂閱自主招生信息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正如諾貝爾的遺囑所描述的那樣,其中一部分是獻給「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中做出最重要發現的人」。 自1901年以來,已經頒發了110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它在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9次未被授予。 那幾年為什麼不頒發醫學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