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說的是什麼講究

2020-12-11 思帆歷史趣聞

俗語: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說的是什麼講究?

古時候人們總喜歡將一些人生經驗總結為一兩句話,然後說給後代們或者周圍的人,已達到傳授經驗的目的,讓其他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減少走彎路。

當然,除了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人們也會將所知道的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總結一下經驗。因此,在民間的這種簡短而富有內涵的句子被人們口口相傳,到今天都還被人傳播著,這種類型的句子被人們稱作"俗語"。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眾多俗語中的一句吧,看看俗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文化。古人常說"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那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深刻內涵,古人為何會總結出這樣的俗語,以前發生過什麼事情,以至於讓先輩們總結出這樣的經驗。

首先我們來看為什麼不能一人登高,在很多人心中,登高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如果能夠登頂,那更是讓人自豪。

尤其是在古時候,沒有任何高科技,山路也是依靠人們自己走出來的,不像如今的山,道路多數是被人鋪好了的,平坦大道,還有索道,坐著都能上山頂。所以對於古人來說,能夠登頂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會被眾人讚嘆和追捧的。

但也是因為古代的條件落後,大山裡面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如果一個人去爬山,發生了一點意外都可能喪命,最後還可能不被人發現,就會面臨生命危險,所以古人才說最好不要一個人去登高,哪怕是兩個人去,也會更加安全一些。

而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不要觀景又是如何一說?其實這裡所說的"景"原本是"井",人們後面才將這個字演變成"景"的。

原本這是說的兩個人不要一起趴在井口看裡面,因為在以前有兩個讀書人一起上京趕考,但是他們倆之中甲的成績非常好,因為他平時用功讀書,非常刻苦,而另一個人乙則是整日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不認真學習,以至於學疏才淺。

很明顯我們能夠看出,甲考取功名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乙肯定不行。乙自己也知道,但是他不但不反省自己,居然嫉妒甲的才華橫溢,最後甚至動了害人之心。他讓甲到井口去打一桶水,甲剛剛走到井口,一彎腰準備打水時,乙就從後面將甲推進井裡面了。

於是甲就這樣無辜受害了,後來這件事被人們知曉了,便將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還將經驗總結出來了,就是為了提醒自己身邊的人,不要生害人之心,但是也不要一點防範之心都沒有,你永遠不知道你面前的人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親近的人傷害。

而後面兩句的意思就比較簡單了,說的就是三個人不要在一起喝酒,四個人不要去逛街趕集。因為男人喝酒之後經常醉,然後腦子就會不清醒,可能就會因為誰喝多誰喝少而產生矛盾。

而趕集的時候就會想要買一些東西,買的時候就喜歡互相參考對方的意見,但如果四個人一起去趕集,那麼意見就很容易不統一,你一句我一句的,一會兒就把思路弄混亂了,到最後不僅什麼也沒買,還可能因為各自意見不統一而爭個不停,最後還發生矛盾。

這些事例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是可以經常看到的,只不過我們都沒有怎麼留意,感覺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有什麼好記錄的呢?

但是古人就記錄了,讓後人一看到就明白了矛盾發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然後儘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也算是得益於古人的總結吧!

這也告訴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值得記載的,萬物總有值得探索的價值,俗語也是如此,當我們好好地去研究它,會發現許多我們以前不知道的新東西。不信,你們可以去試試。

相關焦點

  • 「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什麼意思?
    「一人不登高,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這一俗語是由「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演變過來的。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一人不登高」是說一個人不要去登山或者高空作業。事實告訴我們,即便多人登山依然危險重重,何況一人乎?「二人不觀景」是說兩個人不要一起去觀景。為什麼二人不去旅遊呢?意思是說,假如兩個「驢友」結伴出遊,在看風景時,一旦其中一人失足摔下山澗,另一個人有口難辯說不清,死者家屬說你推下去的,沒人為你證明不是你推下去的。
  • 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原來民間習俗,也大有講究!
    在俗語中,對於民間習俗的講究,可謂數量繁多,比如本文要解讀的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就是其中的一句。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但在初次見面,你要是先給自己點上一根煙,並且用已經點燃的香菸,給對方的香菸「對火」,便是一種極不尊重的行為,會立刻引起人家的不滿。不要說以後你們之間的合作,恐怕就連基本的交往,也難以維繫。其次,三人不點菸。關於這個講究,大體可以分為3種說法。
  • 農村老話說:「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啥意思呢?看完明白了
    在農村從來都不缺少俗語老話,很多的俗語都是一些大實話,採用一些白描的方式簡簡單單的就把事情說得相當的清晰,這些俗語也是多年的經驗積累,很多似的時候還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有的至今還被當作至理名言看待。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之中發揮這很重要的作用,就像我們辦錯一件什麼事,就會被人埋怨:看看咋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說得有的時候老話還是要聽一些,但也有一些老話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改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只能作為談資來聽聽了。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這句老話說的是啥意思呢?
  • 俗語:一人不進廟,兩人不觀井,三人不抬樹,啥意思?說透了人性
    文/加貝俗語:一人不進廟, 兩人不觀井, 三人不抬樹,啥意思?說透了人性關於人身安全的討論,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未停歇。試想一個人一身抱負,但是偏偏天公不作美,年紀輕輕便駕鶴西歸,留下許多遺憾。今天小編便和大家一起來聊聊安全問題。古時有一句俗語,是說一個人不進廟,兩個人不觀井,三個人不抬樹。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不知道也沒關係,今天便由我來向您做出詳盡的解釋。
  • 一人不入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細思恐極的俗語典故
    古人云:一人不入廟,雙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用來警醒後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那麼這其中又有什麼典故呢?一人不進廟:唐朝一個有錢人晚上住進一座寺廟,寺廟住持看見他擁有很多錢財,便為了錢財將其殺害,後來官府破獲此案捕獲兇手後,這件事情在民間流傳開來,也流傳到今天,人們便告誡後輩一個人切莫進入寺廟,因為寺廟僧人多有不良之輩,因而見財或見色生出歹意從而丟掉性命。
  • 俗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這些俗語中都蘊藏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它們能夠經過時間的洗禮而不被淘汰,也不被遺忘,說明它的價值在如今也是適用的。在農村,有很多流傳下來的俗語,算是農村人智慧的結晶;有些俗語之所以能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大家所認同,就代表這些俗語是有它一定道理的;那麼,農村人常說的「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 俗語裡講: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自莫憑欄這是一句民間俗語,所謂民間俗語,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一人不進廟說的就是一個人不要往廟裡面去,這是為什麼呢?兩人不看井說是張三、李四(化名)一塊走路,聽到井裡有聲音,兩人過去趴井上看,張三一個不留神掉進井裡,李四趕忙跑去喊人來救等趕到時張三已經淹死了,這時張三家裡人非要懷疑是李四把張三推進井裡的,李四百口莫辯,因為沒有第三人在場為他證明
  • 農村俗語「兩人不賭錢,三人不買鋤頭,四人不掰火柴」,啥意思
    農村俗語千千萬,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總結。細細品讀,總能發現其中的奧妙所在,多年來,這些農村俗語也在指引著農民生活的方式。關於農村俗語,分為很多種類型,有專門預測氣象的、也有說人情世故的,數量之多,說不盡道不完。
  • 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是什麼意思?點菸文化有何講究?
    引言在平時我們好友相聚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朋友說: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那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三個人為什麼不能點菸呢?為了大家彼此加深友誼,不應該是相互點菸才對嗎?實際上,除了這些普遍存在的酒桌文化,還有很多細小的規矩,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細節決定成敗,飯桌上的一個小細節,就可能影響一單生意的成敗。那麼這「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說的正是其中的「點菸」文化。
  • 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啥意思?飯局上必懂的規矩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老祖宗們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以前農村留下的俗語稱得上是哪些地區的獨特文化。俗語的涉及範圍特別廣,包括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大到如何為人處事。學習俗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人,或許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覺得俗語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了,沒有必要再去了解它。
  • 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老祖宗的經典名言,有何講究
    《禮記》中曾有名言「來而不往非禮也」,就是說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善意,應當做出友好的回應,否則是不合乎禮節的;還有孔子也曾在《論語》的開篇中寫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是說對於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應該表現出非常熱情的態度,朋友就會覺得我們非常重視他,這才也顯得我們很有禮節。
  • 三人行總有一人是孤單的:一人忌單,兩人為伴,三人不歡
    三人行總有一人是孤單的:一人忌單,兩人為伴,三人不歡三個人走在一起,總有一個會走著走著就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有時候三個人的友誼就是,兩個人嬉戲打鬧,剩下的人假裝微笑。真正的朋友,就算走在一起,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尷尬;三人行,一人繫鞋帶,其他兩個朋友都會停下來等另外一個人,這就是朋友。有人說:「三個人的友誼那大概就是,最怕公交車上的雙人座椅和只可供兩人並排走的小道,在她們倆談到某個我不知道的梗時,相視一笑而我不知所措,卻也沒人跟我解釋。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會知道,在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是咱們所說的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被當作重要參考,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大家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
  • 總有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寓意著什麼?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大家都聽說過,確實,因為古人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值得尊敬。今天就讓老一輩的經典告訴大家「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三句話 。一人不進廟,有三種說法,第一個說的是寺廟裡很多佛像都是兇神惡煞。
  • 俗語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究竟有啥講究呢?很少人知道
    俗語看起來樸實無華,沒有什麼華麗的表述,所以讓人感覺通俗易懂、接地氣,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如果講大道理式的說教,很容易讓人反感並且記不住,但是這些簡單直白的俗語,人們反而會記憶深刻。俗語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俗話說得好,「領悟先賢三兩句,除去身後百千條」,這句話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懂得俗語裡的道理,以後走上社會就能少走彎路、少碰壁。今天就要講一句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那麼這句俗語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 一人不入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抬樹,獨坐莫倚欄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入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抬樹,獨坐莫倚欄指的啥?如題,上述幾句話來源是啥,有什麼典故嗎?這是一句俗語。俗語因為發於民間,大多時候民間故事經驗的積累,這是老百姓群眾智慧的共識,並不是某位文學家的創作和記錄,談不上典故一說。一人不進廟古時候的廟宇大都在深山老林,都是在孤獨清幽所在,可能有和尚,也可能早就年久失修,被強盜、流民佔據,甚至成為野獸容身之所。
  •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為什麼這麼說,有什麼講究?
    但是在自家栽樹種花也是有講究的,就有一個與之相關的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講究?從古時候開始,我國的房屋建造就是坐北朝南,這樣的話,房屋採光更好,還可以接受更多的陽光。但是若是在房前種上一棵樹,幼苗時尚無甚大礙,但是當樹長大時,就會遮住屋前的光線,讓整個房子變得陰暗潮溼,屋裡的光線也會變得不好。
  • 農村老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啥意思?
    生活在農村,經常老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都是為了提醒世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一,一人不進廟。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本來叫寺院,但老百姓分不清楚,他看到寺院裡也燒香磕頭,就把寺院當成廟了,所以後來大家就把寺院逐漸叫成寺廟了,其實是不對的,但既然已經約定俗成,也沒什麼辦法,只能將錯就錯了。那為什麼古人說「一人不進廟」呢?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古人在出門的時候,尤其在荒郊野外,經常有住廟的習慣。
  • 農村俗語「累不登高汗不乘涼,悲不下水氣不要帳」啥意思?大智慧
    農村流傳的俗語都是勞動人民世世代代生活經驗的總結,其中許多還是經過了祖祖輩輩的實踐,因此大多充滿了生活和人生的智慧。而農村俗語「累不登高汗不乘涼,悲不下水氣不要帳」,說的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經常遇到的事情中,要注意的幾件事項,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都是至理名言,值得牢記。
  • 古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那四個人不做啥呢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有很多的民間俗語流傳下來,而且一般來說,老祖宗對於這些俗語中所講述的一些道理,總結的是非常到位的,並且值得大家深思,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古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那四個人不做啥呢!那麼四個人千萬不要做什麼呢?下面就讓小編一起來帶大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