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原來民間習俗,也大有講究!

2020-12-25 趙趙的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一貫奉行雅俗共賞的風格。雅和俗,成了文化體系中的兩個極端,它們屬於並列關係。但很顯然,高雅是依附在通俗的靈魂上的,沒有通俗,也就失去高雅。詩詞歌賦,舞文弄墨,顯然是達官顯貴們的座上珍饈;而語言淺白,通俗易懂的民間俗語,則更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被奉為大眾箴言。

不僅如此,中國民間的俗語文化,又因其特有的實用性,更成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形式。

在俗語中,對於民間習俗的講究,可謂數量繁多,比如本文要解讀的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就是其中的一句。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吸菸有害健康

我們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在民間的一些地方,無論是請客吃飯,還是婚慶嫁娶,菸草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物品,而在長期的菸草文化薰陶下,民間逐漸形成了一些關於吸菸的講究。當然對於這些講究,有沒有科學道理姑且不論,但如果違背了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很容易讓人誤解,甚至會帶來一些麻煩,建議大家多去了解一下。

首先,二人不對火。

生活中,經常會經歷這種場面,兩個人初次見面,其中一方往往會給另一方遞上一根香菸,並先為對方點燃香菸,這就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行為。但在初次見面,你要是先給自己點上一根煙,並且用已經點燃的香菸,給對方的香菸「對火」,便是一種極不尊重的行為,會立刻引起人家的不滿。不要說以後你們之間的合作,恐怕就連基本的交往,也難以維繫。

其次,三人不點菸。

關於這個講究,大體可以分為3種說法。

1.在依靠火柴取火的年代,一般而言,一支火柴燃燒的速度,最多也只允許點燃兩支香菸。假如想要一口氣點燃三支煙,很容易灼傷到手指。因此,出於這種考慮,大家便約定俗成,一致認為「三人不點菸」。

2.與中國繁體文字有關。民間是很注重文字上的忌諱的,一般情況下,不會去觸犯一些文字上的晦氣。

因為在我國的繁體字中,災是寫作「災」,也就是一個「火」字,上面加上三個折,所以三人一起點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行為,因此也就形成了「三人不點菸」的習慣。

3.取其諧音,因為「三火」與「散夥」諧音,人們認為「散夥」是一種不好的口彩,相比於「兩個火」,也就是「火」、「火」(寓意:合夥),三火顯然是不吉利的,因此也就有了「三人不點菸」的講究。

雖然「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中的一些講究,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但作為中國人對中國民俗的了解,還是很有必要的,當今社會,相信科學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希望大家都能樹立正確的的科學觀,對於古代留下的講究,只做了解即可。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是什麼意思?點菸文化有何講究?
    引言在平時我們好友相聚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朋友說: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那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三個人為什麼不能點菸呢?為了大家彼此加深友誼,不應該是相互點菸才對嗎?實際上,除了這些普遍存在的酒桌文化,還有很多細小的規矩,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細節決定成敗,飯桌上的一個小細節,就可能影響一單生意的成敗。那麼這「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說的正是其中的「點菸」文化。
  • 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啥意思?飯局上必懂的規矩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老祖宗們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以前農村留下的俗語稱得上是哪些地區的獨特文化。俗語的涉及範圍特別廣,包括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大到如何為人處事。學習俗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人,或許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覺得俗語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了,沒有必要再去了解它。
  • 一根火柴不能給三個人點菸是為什麼?兩人不對火兒,三人不點菸?
    像老話兒說的,兩人不對火兒,三人不點菸,就是這個道理。一個權威的解釋是二戰時期,美歐聯軍對陣德意志軍隊,兩軍近在咫尺,躲在陣地裡相互瞄準兒,專門兒打那些死不開竅、偶爾露頭的活靶子。吸菸的人忌諱連續點燃三支煙,東西方各有來由有以下幾個說法:(1)中文的繁體字災——「災」——下面一個火上面三根物合成一個災,所以東南亞一帶(如新加坡等)有一根火柴點三支煙會遭災的忌諱。
  • 俗語: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說的是什麼講究
    俗語: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說的是什麼講究?古時候人們總喜歡將一些人生經驗總結為一兩句話,然後說給後代們或者周圍的人,已達到傳授經驗的目的,讓其他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減少走彎路。因此,在民間的這種簡短而富有內涵的句子被人們口口相傳,到今天都還被人傳播著,這種類型的句子被人們稱作"俗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眾多俗語中的一句吧,看看俗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文化。
  • 俗語:「老二抱盆,老大摔」,是什麼習俗?你們那邊講究這個嗎?
    導語:俗語:「老二抱盆,老大摔」,是什麼習俗?你們那邊講究這個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老二抱盆,老大摔」,是關於喪葬的一個禮儀,你知道是什麼嗎
  • 農村俗語「兩人不賭錢,三人不買鋤頭,四人不掰火柴」,啥意思
    農村俗語千千萬,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總結。細細品讀,總能發現其中的奧妙所在,多年來,這些農村俗語也在指引著農民生活的方式。關於農村俗語,分為很多種類型,有專門預測氣象的、也有說人情世故的,數量之多,說不盡道不完。
  • 農村禁忌三個人點菸不用一根火柴,背後啥講究,說了你可能不信
    在農村裡,如果你看到三五個農民朋友圍坐在田埂上,一起抽菸聊天,你也會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別看他們一起大口大口的抽菸,實際上也有禮儀上的講究,這個禮儀是祖祖輩輩總結成一句農諺「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三個人一起點菸不能用一根火柴。對於三個人一起點菸不能用一根火柴的禮儀,流傳著很多說法。
  • 俗語:「有心拜端午,六月不為遲」,啥意思?你們有這個習俗嗎?
    導語:俗語:「有心拜端午,六月不為遲」,啥意思?你們有這個習俗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有心拜端午,六月不為遲」,其中就蘊含著做人的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是什麼意思。
  • 農曆小年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小年夜有什麼講究注意事項
    那麼,近一個月的「年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呢,民間是怎麼慶祝迎接新年的到來的?一起來看看吧!臘月廿三、廿四的習俗小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 童謠裡的這些春節習俗你都知道麼?原來個個有講究,不看不知道!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作為這個節日,到底有哪些習俗,各地又是怎麼來慶祝這個節日的呢?今天咱們就來細數一下,這首童謠裡的那些關於春節一些習俗「過了臘八就是年」中的這個臘八指的就是農曆的臘月初八,即臘八節。在中國,臘八節這天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當然不同地區的習俗也有些不一樣的。
  • 民間俗語:「千日胡琴百日簫,當日橫笛亂哨哨」啥說法?有大講究
    民間俗語:「千日胡琴百日簫,當日橫笛亂哨哨」啥說法?有大講究文/小北每一則俗語都包含了一個典故或者一個哲理,並用最樸實簡明的話語將其闡述。俗語來自於民間,也流傳於民間,經過時間的累積變得更加豐富龐大,所以人們常說俗語是多元的。
  • 冬至:南北習俗大比拼,這不只是湯圓和餃子的PK
    製作前將糯米洗淨,放入飯甑蒸熟後,趁熱迅速倒進石臼,兩人或三人手握大木錘,不斷使勁地捶搗,另一人配合用手不停翻轉,使之搗捶受力均勻。捶至黏糊、綿韌狀,趁熱快速用手捏出小塊狀,放入早已準備好的豆砂糖粉中隨心翻弄幾下,便可食用,其味清香撲鼻,味道極佳。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有理嗎?老祖宗的傳下的講究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有理嗎?老祖宗的傳下的講究時光如梭,一年的時間又將結束,迎來新的一年。古人曾說過一句俗語,說出了新年前後一個月的某些講究,這句俗語是這樣說的:"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在民間,很多人都說正月剃頭會死舅舅,這種說法是在前清時期出現的,在順治四年的正月,剃髮的召令開始正式實行。但是當時的人們都不願意接受這個命令,大家紛紛拒絕剃頭。
  • 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老祖宗的經典名言,有何講究
    對於禮節來說,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交際,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禮節無時無刻都存在的,就像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句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所說,從字面上來,這句俗語非常好理解,意思就是說「父與子不能同桌吃飯、喝酒,叔與侄之間不能同桌喝酒」。這其中是有禮數講究的。那麼古人的這句經典名言,到底有何講究呢?
  • 潮州民間俗語故事(4):三面五目看定定,今後勿擔長短腳話.
    這一次,為了撮合成全這位獨眼姑娘和這位跛腳青年的婚事,她費盡心機,想出了一條隱瞞雙方缺陷,以假亂真的「妙計」,促使雙方相親後彼此滿意,並且婚事不敢有怨言。媒婆見時機已到,便對他們說:「你們都要看清楚,三人五目過後勿擔長短腳話!」此時雙方都感到十分滿意,都沒有異議,親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等到拜堂入了洞房之後,兩人才看清對方的真面目,大呼上當,就一起去找媒婆論理。媒婆竟然理直氣壯地說,我當時說什麼來的,這夫妻就說:「你們都要看清楚,三人五目過後勿擔長短腳話!」
  • 俗語裡講: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自莫憑欄這是一句民間俗語,所謂民間俗語,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一人不進廟說的就是一個人不要往廟裡面去,這是為什麼呢?在古代,不排除有些不法僧眾的存在,這時候有人單獨進去,是男的就搶劫女的可能就劫財劫色,這就得不償失了還有一點就是,寺廟裡都有香火錢,寺廟本就沒什麼人,一個人獨自前去,難免會讓人產生懷疑,所以如果香客很少的地方還是儘量不要去
  • 一人不入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細思恐極的俗語典故
    古人云:一人不入廟,雙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用來警醒後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那麼這其中又有什麼典故呢?一人不進廟:唐朝一個有錢人晚上住進一座寺廟,寺廟住持看見他擁有很多錢財,便為了錢財將其殺害,後來官府破獲此案捕獲兇手後,這件事情在民間流傳開來,也流傳到今天,人們便告誡後輩一個人切莫進入寺廟,因為寺廟僧人多有不良之輩,因而見財或見色生出歹意從而丟掉性命。
  • 俗語「男不佔初一,女不佔十五」,女孩子十五出生有什麼講究嗎?
    當弟弟滿月的時候,姥姥就讓弟弟去踩了下母親和父親,老人說這叫做踩生,踩過之後他們的親情就會更加緊密,最後就是抓鬮,這抓鬮對於農村人講究很多,有的人家為了孩子寓意好,會安排一些「值錢」的東西讓孩子抓,這也是對孩子寄託了很高的希望。除了這些,辦滿月酒、給村裡人散雞蛋、埋胎盤都是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習俗。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可不是農民隨口編造的順口溜,而是經過數千年的經驗總結而成的真理。這些俗語口口相傳,從老一輩人傳到我們這,言簡意賅的一兩句話,不但順口押韻,而且還通俗易懂,其中還不乏一些精彩的總結和深入的道理。
  • 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背後原來有此深意,老祖宗之言不可看輕
    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下一句忌諱很多人不注意,做客時候得懂文/婉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是大家所公認的,想要全面了解文化難,但是若從俗語入手卻簡單不少人類生活就產生文化,從吃穿住行到衣冠文物,而俗語就囊括了這些方面,而且還有歷史底蘊,所以通過俗語我們就可窺文化的冰山一角。俗語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語言,因為精巧只有寥寥幾字卻包羅萬象而被人們所青睞。在《俗語》中有一句叫做「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乍看並不懂這句俗語的意味,其實這句俗語是老祖宗總結的關於餐桌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