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孩子英語啟蒙的理念開始的很早,大概是娃十個月左右時,我接觸到了安妮鮮花的《不可錯過的英語啟蒙》,於是一口氣買了很多英語原版書,夢想是培養一個英語原版娃。
現在孩子六歲,英語啟蒙的效果很淡,就是學會了220個高頻詞,學了一部分自然拼讀,閱讀了一點簡單的分級讀物,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很多家庭都在走的路。
雖然原版娃的夢想嘗試過了沒有成功,但是和五年前相比,我這個做母親的心態卻平穩了很多,能夠對目前孩子的英語水平坦然接受。因為這是根據家庭情況、社會情況和孩子自身的情況不斷的調整和修正目標後的結果。
當年初次接觸到安妮鮮花的書時,我就被裡面一些中外英語學習對比的理論吸引了,書中說中國人學英語最大的問題是要先把英語翻譯成漢語記住,這樣做有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導致看到大段英語時一定要反應成漢語意思才能懂,跟英語 母語國家的人相比增加了一個轉換過程,所以咱們的效率比較低。
因此她認為好的方法是給孩子讀英語時不要翻譯漢語,而是直接用對應的圖片記憶或者用英語解釋,這樣沒有和漢語轉換的過程,看到英語時就會反應很快。記得我當時讀完這些後感覺像發現了新大陸,深以為然。
所以我給自己和十個月的娃立下了一個堅決不翻譯,要走原版路的旗幟。剛開始我也確實做到了,比如在聽兒歌《teddy bear》,每次聽到turn around時我都會做一個轉身的動作,一些比較容易用圖片或者身體語言表達的短語和簡單句子我都能遵循不翻譯的原則,直到娃能把話說利索的某一天,我在聽到turn around 後轉了個身時,孩子問了我一句,「媽媽,這是轉轉的意思嗎?」我頓時有些懵逼,不是說好的不用漢語翻譯嗎,可孩子問了我總不能不回答吧。因為不是母語環境,所以孩子需要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來理解這個東西,完全不用漢語翻譯根本不可能做到。
那儘量創造一個英語環境總可以了吧?當時我也是這麼想的,一般創造英語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父母在家多用英語對話,另一種上外教課或者國際學校。我覺得根據我們家的情況可以向第一種靠攏,兩口子試著在家說點英語。
我自己是英語六級,孩子爸爸在外企工作,每天都要用英語跟美國項目組的老外開會,所以我覺得我們兩人努努力也能在家說點英語,由於我也嚴格遵循安妮鮮花的另一個觀點,那就是要用地道的表達方式,也就是除了有多年國外生活經歷的父母,一般家長即使英語水平再高也不要自己給孩子造句子,這種按照漢語思維造出來的表達不是英語國家用的,所以會出現日本人和印度人即使口音很重,說的英語老外也能聽懂,而中國人即使發音很標準,說的句子老外還是經常聽不懂的情況,就是因為中國人的中國式英語的表達方式不地道。
可是這種家裡兩口子在孩子面前說點英語的嘗試只進行了幾天就結束了,主要是能從書上學到的地道的表達能適合自己家場景的太少了,很多情形根本沒有辦法用英語表達,所以幾天後,我和老公都很默契的趕緊結束了這種嘗試。
接下來就是上外教課了,顯然一周一兩次課是不夠用的,而考慮到線上課費眼睛、線下每天接送不現實和國際幼兒園費用太貴幾個因素,於是乎創造英語環境這一條也被我放棄了。
當不翻譯漢語和儘量創造英語環境這兩條都被我放棄之後,也正式意味著我想培養原版娃的夢想放棄了。但是英語學習不能放棄,於是我就採用了更實際更輕鬆的方式,那就是堅持分級閱讀,再通過學習高頻詞和一些簡單的自然拼讀為閱讀做好準備,我想,這也是適合更多普通中國家庭的英語啟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