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時間的最初概念,是從父母一聲聲催促開始的。
明年你3歲了,就可以玩這個遊戲了快點兒,趕緊起來,要遲到了都十點了,你趕緊睡覺!.....每一次催促下,孩子模仿父母習慣性地看著表或鍾,一個又一個數字,冰冷尖銳,似乎時間就是擊碎美夢的錘子。
其實,時間不會言語,它不是冰冷的,不是麻木的,而是溫暖的、跳動的。
在美國沙拉.雅各比的繪本《時間都去哪兒了》中,她以繪畫的形式,帶孩子們感受時間,探索時間背後湧動的情感,告訴孩子們,時間是有溫度的,不用「盯著看」,用手去撫摸即可。
時間:「有形」與「無形」的矛盾體
時間,是看得見的黑夜到黎明,白天到深夜
時間,是看得見的要遲到時,奪門而出的速度。
時間,是看得見的查找某物時,一次又一次的「不是這個」「不是那個」。
這些都是有形的時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流動,當然,最直觀的時間,是鑲嵌在候車廳裡的屏幕上,一秒一分地蹦動的數字。
可是,時間又是無形的。
對於趕著去上班的人來說,他們會緊盯著候車廳上大屏幕的數字,時間似乎是停止的,在等待中,無形的時間,拉長了等待,放大了焦急。
可是,同樣在候車廳裡,要去旅行的一家三口,卻能夠靜候車輛,絲毫感受不到時間的漫長。
時間,就是這樣矛盾的,在我們高興的時候,覺得「時光飛逝」,在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又覺得「度日如年」,儘管時間前行的速度和節奏是不變的,但是,由於我們心情的不同,對時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這就是「有形」的時間和「無形」的時間的矛盾。
所以,不用「盯著看」時間,它僅僅是數字而已。
時間:「當下」與「永恆」的溫情共存
時間都去哪兒了?
「你越想抓住它,它越是藏起來。」
小動物從出生到長大,似乎就是從鬍鬚的顫動到尾巴的搖晃和爺爺奶奶相聚又分別,「它很快,就像打招呼時的心跳那樣快」。夏天海邊,遊玩,從日中到日暮......
正如繪本所說:「你抓不住它,也沒法把它送給別人,更無法用它來換零食。」
但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它。」不用千篇一律地盯著時鐘上的數字。只要我們認真地感受每一次的快樂就好,觸摸當下的快樂時間,這就是永恆的存在,這份快樂的溫情會永駐。
值得去讀的「時間」
《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最後一頁,寫著「無論如何,最喜歡的,都是和你在一起的時間」。畫面上是一家圍坐一起讀書的場景,畫面溫馨、簡潔,正如父母和孩子之間,也許不需要迪士尼,不需要豪車,只要父母的陪伴就好。
這本繪本,將抽象的"時間」,具體成行為動作,省略了「看表識數字」的強硬教學,而是讓孩子從日常行為中感受時間的流動。通過畫面明暗的對比,讓孩子明白「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時間。
其實,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我們往往將注意力定在時間的數字上,而忽視了一秒一分鐘盡頭的情感,例如有的寶爸寶媽,飯後陪孩子玩,卻一邊玩,一邊數著時間,等著孩子睡覺的時間一到,立刻說:「遊戲停止了,你該睡覺了。」頓時,爸媽渾身徹底放鬆了。這本繪本,正是通過故事,讓家長和孩子,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每一個的「陪伴」上,而忽視堅硬的時間數字,從而增添親子的粘性,增加情感的厚重。
「時間都去哪兒了」,就在你和孩子共讀此書時,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個故事。
#繪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