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小米
主播 | 樊登讀書 · 簡寧
但凡家有中小學生,家長們就繞不開一個千古難題:作業。
某小學生感覺作業太多,繼而大哭;
某家長感覺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最後把孩子揍一頓;
某中學生因為寫作業,在家中與父母吵架,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上面這些,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我相信在你身邊,也有類似的事。
打開手機,也經常能見到因為「作業」而導致的哭笑不得的事件,更極端的,因為陪孩子寫作業,而釀出悲劇。
似乎「作業」,已經成了破壞親子關係的罪魁禍首。
孩子寫作業要陪著嗎?
很多家長都表示:「要的」。
他們會說:
「孩子玩心太重,必須盯得緊緊的。」
「你要不看著他,他就不寫了 。」
「就算不在一旁陪著,也得多留意,時不時地看一眼,監督一下。」
「作業」一事,真的讓許許多多的家長,操碎了心。
但是,陪孩子做作業,真的能如你所願的,培養出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嗎?
更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在自我欺騙呢?
我們祈求孩子有一天能突然開竅,能突然體會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然而,我們自己心裡,也沒有底氣。
事實上,陪孩子寫作業,更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學渣。
因為焦慮,所以盯著孩子寫作業
樊登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例子:
小孩子剛會說話時,常常會說錯,但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小孩子說錯話而緊張,只會覺得小孩子很萌、很可愛。
但是如果面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我們就會緊張起來,孩子做錯一道題,我們立即橫眉冷對,給孩子糾錯。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相信,孩子總有一天能學會說話,但是我們卻不能相信,孩子總有一天能好好學習。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也告訴我們: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我實現的渴望,如果我們能夠信任孩子,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那麼孩子必然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相信我們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賴的權威。
如果我們能真誠的相信孩子,孩子就能體驗到價值感和歸屬感,就能夠慢慢建立學習的自主性。
然而現實卻是,我們太緊張孩子的學習情況了。
這就導致我們在面對孩子學習這件事時會態度嚴肅,我們會想方設法的管教孩子、督促孩子。
我們的緊張和焦慮,對孩子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阻礙。
越吼孩子好好學習,孩子越無法好好學習
記得我小時候就因為學習被父母兇過,我媽甚至氣急敗壞的打過我。
即便我成績比較好時,我媽還是會打擊我:「這就驕傲了呀,你得多向那些學習好的同學看齊。」
誒,在這種打擊式教育中成長起來,我的壓力,真的蠻大的。
《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中講到了大腦決策機制:
當人們遇到壓力時,大腦便會不斷地分泌皮質醇,這種皮質醇也被稱作「壓力荷爾蒙」,這時候人們會變得情緒化,容易發怒。
糟糕的是,有時候皮質醇可以在大腦裡持續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而長期過多的皮質醇會弱化海馬體細胞,並最終殺死海馬體。
而海馬體,就是人類創造和產生記憶的地方。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斷的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學習起來就會越吃力。
試想,當我們對孩子吼叫時,孩子便會將全身的能量都調動起來,以防禦我們的攻擊,他哪裡還有精力應對學習呢?
如果父母在面對孩子時能少一些吼叫,多一份耐心,那麼孩子也會跟著放鬆,大腦才有更多「能量」好好學習。
盯著孩子學習,是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盯著孩子學習時,孩子會怎麼看待自己呢?
為什麼孩子在玩的時候我們不盯著?
《父母的覺醒》這本書的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博士曾做過一個比喻:
被父母盯著的孩子,就像是監獄裡被盯著的囚犯,他們都沒有自主的權利。
有一個詞叫做「直升機父母」,形容的就是這樣的家長。
他們像整天盤旋在孩子頭頂的直升機,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只要發現哪裡不對,立馬揪出來教育孩子。
這樣的父母,不僅自己很累,也會讓孩子很累。
而且,父母的這種行為,就是在隱秘的告訴孩子一條信息:
「你自己學不好。」
「你掌控不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學習太難了,沒有我你肯定不行。」
慢慢的孩子在心理層面也會認同家長:
「我媽是對的。」
「我沒有自控力。」
「學習這件事太難了,我一個人不行。」
結果就是,家長們出於好心,卻做了阻礙孩子成長的事情。
把「學習」還給孩子
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焦慮、不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做「直升機父母」,當我們能從那些育兒誤區中走出來,我們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那麼家長能做些什麼呢?真的什麼都不管了嗎?
讀書君在這裡有幾點建議給你:
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
如果我們一味地管教孩子,給孩子下命令,孩子就會以為學習是父母強加給他的。
但其實,學習是孩子的權利。
可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把明明是孩子的這份「權利」剝奪了。
我們習慣了操控,卻讓孩子喪失了學習的自主權,同時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
可能很多家長會擔憂:「如果真的不管了,那孩子就真的不學了。」
確實,很可能家長一旦放手不管,孩子真的會幹脆不學了。但那是因為之前家長管控的太嚴,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學會如何自我管理。
但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只是在一旁給予幫助。
這就意味著,我們要言行一致,不再去做「直升機父母」,寫作業也可以陪伴,但只是陪伴,而不是盯梢。
善於發現優點,用鼓勵替代打擊
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曾說過:
改變一個人行為的最有效方法,不是批評和指責,而是發現他的優點。
一個星期日的晚上,女兒收拾書包,心情很低落,我問她怎麼了,她說「怕周一考生字不會。」說話間淚水便從她臉上落下來。
我心裡想的是:「周末這兩天你幹啥了,玩了兩天了,臨睡覺了才想起來明天考試啊?」
但是,我過去那些學習的經驗告訴我,孩子已經很傷心了,這個時候絕對不能打擊孩子。
我坐下來慢慢的對她說:「喔,你擔心自己考不好啊,不過媽媽發現,你身上的一個優點喲,你開始有上進心了!」
後來女兒擦乾眼淚,我陪她一起複習生字,第二天考試,她雖然沒有全寫上來,但是結果還算滿意。
試想如果當時我數落她一頓,她一定會更加傷心,這一點也不利於之後的複習。
孩子在感覺糟糕的時候,真的很容易走向自暴自棄。
就像《正面管教》中說的,「感覺好,才能做得好」,只有當孩子處於良好的體驗中時,他的大腦才做好了吸收知識的準備。
學會布局,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學習這件事本身就是有樂趣的,只是很多人還沒有體驗到。
樊登老師就曾提到過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特別喜歡做數學題,每天回家,都必須做幾道數學題當消遣。
雖然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家長也完全可以巧妙的布局,為孩子營造學習的氛圍,培育學習的樂趣。
有一次我跟女兒討論《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你覺得呢?」
女兒說:「對呀,我考得好老師會給我小紅花。」女兒其實沒太懂學習本身的樂趣,她更在意「小紅花」。
我接著說:「那,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是沒有小紅花的呀,他為什麼會覺得快樂呢?」
這就引起了女兒的好奇心,她說:「可能他學會了,就覺得很開心了。」
我說:「嗯,孔子可能是發現了學習的樂趣,學習這件事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
懵懂的女兒衝著我點頭。
誰都不是一下子就能體會到學習全部的奧義,但是成長就是這樣,需要在漫長的時間裡不斷覺察、思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許多的波折。
這些波折,究竟是會成為孩子的阻礙?
還是會成為幫助孩子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契機?
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於家長的引導。
作為家長,我們最不該犯的錯誤就是,以自己對孩子的愛,來掩飾我們行為上的不足。
我們需要提升認知,轉變思維,先讓自己產生好的轉變,然後才有更多能量影響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