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座談會引發的思考
——對北部戰區陸軍基層部隊精準徵兵效果的追蹤調查之二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
多功能廳內,戰區陸軍各級業務主管人員、國防動員系統徵兵負責人、部隊接兵機構人員圍坐在一起,圍繞精準徵兵的效果與問題展開討論。
「當初單位計劃精準徵接的10類小特專業中,氣象水文、陸航等專業徵集效果不夠理想……」某集團軍幹事劉功瑞率先發言,言語中透著些許無奈。
「另外,業務素質也不夠均衡,像測繪、無人機應用等專業,還需要進一步培養鍛鍊。」某旅接兵幹部趙志超接過話茬。
沒有精準接兵經驗、介入工作時間短、不能與新兵面對面了解情況、對駐地適齡青年的素質底數掌握還不夠精準、部隊計劃與當地資源對接不夠緊密……座談剛剛開始,各個單位的代表就紛紛拋出問題靶子。
在接到接兵任務之初,為了儘快了解情況、進入狀態,遼寧省軍區徵兵幹部唐遂心曾走訪對口的幾所院校,試圖對新兵來一次深度「家訪」,確保他們都能精準分到部隊。
唐遂心坦言,想要把戰區陸軍重點徵接的幾類小特專業徵滿,確實有難度,就拿小語種專業為例,去年實際徵兵人數與預期還有很大差距。隨著精準徵兵的規模逐漸擴大,即使現在已經和部分地方院校建立長期合作機制,但具體效果還有待觀察。
「去年徵兵期間,我們對每個有此項任務的院校專門組織了平均2次以上的政策宣講,可報名參軍的人數漲幅卻不明顯,真正專業素質好的地方大學生,就業第一選擇仍是到地方企業去。」談及那段回憶,黑龍江省軍區徵兵幹部張建軍感慨不已。
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如今雖然第一批精準徵來的新兵已經下連,但徵兵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讓各級徵兵部門和部隊陷入思考:精準徵兵不夠精準,該如何破解?
「如果有一套動態實時的人才數據系統,可通過數據共享實現精準對接,無論對節約人力物力,還是提升精準度都會有很大價值。」某旅接兵幹部井博建議道。
「信息化時代數據信息確實太重要了,但更關鍵是對人才的真實水平把握不準,對專業素質怎麼考核、誰來考核等缺乏規範,這也是有的專業報名人數不少,但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某集團軍幹事鄭超補充道。
「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拓寬人才徵集源頭,加大軍地聯合培養專業力度和規模。」北部戰區陸軍兵員和文職人員處副處長張海風談道。
整個上午,大家圍繞「精準徵接」這個問題熱烈討論。如何有效破解徵接過程中的矛盾問題,實現預期與效果的高度統一,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解答。
精準徵兵 未來可期
精準徵兵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士兵人才隊伍建設,加速提升部隊戰鬥力水平的有效舉措。從試點運行的實際效果看,這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好政策。但也有一些矛盾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和系統完善。突出的是要解決好軍隊「需求側」與地方「供給側」相匹配的問題。
首先,要有政策支撐。精準徵兵涉及部隊、國防動員系統、國家教育部門等,需要從頂層上搞好設計、政策上明確規範、職責上明確分工。比如,誰去動員教育、素質誰來考核、待遇誰來落實等問題。
其次,要有數據支撐。這個數據就是社會人才大數據。徵集部門對當地適齡青年的年齡結構、地域分布、專業特長、身體狀況、從業情況等建立實時的動態大數據,便於各級對各類人才精準對接篩查。
再次,要有機制支撐。這個機制主要是需求方與供給方應建立起以培養和徵接高素質兵員為目的的溝通協調、資源共享、聯合督導等機制。另外,要讓精準徵集入伍的高素質人才,在部隊有發展、有作為、有地位,激發廣大社會人才投身軍營積極性。
破繭成蝶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新政策的完善,也需要時間與精力的打磨。相信在軍地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精準徵兵的路子必將越走越寬。精準徵兵,未來可期!
解放軍報 作者:宋子洵、孫 濤、劉星楠、閆雪華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