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25 騰訊網

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實現法治與新發展理念同頻共振,對於培養人們的生態道德和行為習慣,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民法典的綠色原則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人民日報)

【來源:七臺河生態環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怎樣理解其法律含義?
    2020年5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指出「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草案第九條)」。
  • 普法講堂——《民法典》基本原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中國歷史上首部民法典,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頒布對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 普法| 民法典學習(28)《民法典》基本原則
    普法 | 民法典學習(28)《民法典》基本原則 2021-01-09 2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願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部署。 總體上看,《建議》所確定的目標任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戰略部署既一脈相承,又根據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進行了重新定位以及指標化、體系化、具象化。
  • ...典」亮生活 | 從事民事活動應堅持綠色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
    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其確立的各項制度構成現代公民權利的源泉,體現了現代法治以人為本的價值,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今日關注:民法典規定綠色原則民法典編纂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借鑑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觀,傳承我國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文化,確立了綠色原則,旨在構建生態時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關係,回應了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成為我國民法典的一大亮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六大基本原則:貫徹綠色原則 護航...
    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誕生  天津北方網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法治進程的一座裡程碑。民法典在總則篇當中規定了六大基本原則,除了傳統民事立法的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之外,還特別引入了綠色原則。通過將保護生態環境與節約資源上升為法律基本原則,民法典為各類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劃定了新邊界,並為他們所應遵守的環境保護義務作出概括性規定。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申衛星: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的「精神脊梁」
    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內在體系的具象載體,是貫穿於整個民事法律制度和民事規範始終的根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當事人民事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不同的法律部門由於所調整的對象不同,所應採取的基本原則也不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據此,民法總則確立了以下基本原則:平等原則。
  • 《民法典》解讀6:民法典基本原則之四,公平原則
    民法典之所以把這一道德規範確立為自己的基本原則,是由於民法與社會公共道德的一致性和民法與道德規範的密切關聯性所決定的。民事法律行為雖然是民事主體平等、自願進行的,但是必須符合公平的社會道德準則,以社會一般公認的價值觀和是非觀作為衡量自己行為的標準尺度。
  • 民法典「綠色原則」的納入 意味著什麼?
    現在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讓二者能夠有機配合,進行環境共治,為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提供了法治保障。」全國政協委員曹志安也提出:從電力行業角度看,民法典突出「綠色」等基本原則,對改善電力營商環境作了積極回應,為後續能源立法、電力法修訂明確了基本方向。
  • 易軍: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脈絡 | 前沿
    作為私人自治原則具體表徵的合同機制和合同自由,被普遍地信奉為實現合理的利益平衡的手段。因為雙方當事人在交涉過程中經妥協後才締約,所以他們通過合同形成法律關係的合作導致「從正義的層面上對相互對立利益的平衡」。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一章基本規定,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相較於《民法通則》,民法典將「公民、法人」綜合為「民事主體」,不僅適應民法典將民事主體擴大到非法人組織,而且適應民法典將民事主體的「公民」改為「自然人」。同時將「民事權益」具體為「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
  • 「讀懂《民法典》」一、基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人民民事權利的保護法典,分為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加上附則,共1260條,確立了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和綠色原則等基本原則,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典」亮我們的生活丨「綠色原則」將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民法典「綠色原則」。通常來說,一部法律開篇第一章的「基本規定」,都會對立法宗旨、立法原則等重要內容進行明確,各分編中的規定都應當符合基本原則所確立的價值取向。民法典在開篇確立「綠色原則」,意味著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理念貫穿於整個民事活動中。為此,民法典配置了一系列反映「綠色原則」的制度和規定,實現了「綠色原則」在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全面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