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怎樣理解其法律含義?

2020-12-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年5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指出「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草案第九條)」。

廣為社會關注的民法「綠色原則」,其確立的意義是什麼?其法律含義是什麼?怎樣適用、貫徹呢?

「綠色原則」被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是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資源緊張、環境汙染等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阻礙因素。

而環境保護法治化程度較低,是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法治建設要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在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急需法治的完善。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我國憲法關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要求。環境保護是現行憲法確定的一項基本國策。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寫入了憲法序言。

另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了新發展理念,與我國需要處理好人與資源、生態的矛盾這樣的基本國情相適應。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集中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地位,提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回答了建設生態文明相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

因此,促進綠色發展,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守護人民享受自然之美,就是中國民法典承載的重要歷史使命之一。

民法增加「綠色原則」,是我國民事法律制度在新時代轉型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綠色原則」的規定,既承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更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也吸收了國外立法經驗,是對中國社會現實需求進行的積極法律回應和法律安排,具有裡程碑意義。法律的發展向來與政治、社會變遷密切相關。

「綠色原則」與民法其他基本原則不同,是從社會本位出發對民事主體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這是民法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回應的結果,是環境保護目標推動民法理論和制度發展與變革的結果。

由於環境問題的特殊性和綜合性,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許多國家的法律中出現了綠色化、生態化的趨勢,它們在修訂民法典時,重點關注生態保護相關內容,對所有權絕對的原則進行了修正,吸納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新理念,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創新了民事法律制度。

各國民事訴訟法大都相應地規定了侵權訴訟機制,譬如環境汙染案件受害人可以對侵害人直接提起訴訟,很多國家還規定有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上述立法趨勢,即意在以民法特有的實現機制,達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法律目的。

回應現實需要,結合國外立法經驗,我國民法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一項符合民法精神的新原則。

理解「綠色原則」的法律含義,首先需從文本意思看,「綠色原則」是規範民事行為、調整民事關係的基本原則。作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實施法律行為的基本準則,「綠色原則」意味著民法對其保障的權利主體,提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則性要求,可以體現為相關具體法律規定的適用。

如民法總則第132條關於「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規定,要求民事主體在實現民事權利的過程中,必須避免影響環境資源的違法、不當行為。

如果民事主體行使權利的行為造成資源嚴重浪費或者環境嚴重損害的,將構成權利濫用行為,可被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其次,「綠色原則」既是規範民事行為、調整民事關係的基本原則,還是處理民事活動與環境活動關係的基本原則,是體現民法和環境資源法積極互動的重要原則。作為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環境資源兼具經濟和生態兩方面的價值,物權法律制度和合同法律制度中納入關於環境資源的規定即為了平衡這兩種價值。法律規定了相應的環境資源保護機制,「綠色原則」對這些保護機制的運行具有基本指導意義。

最後,「綠色原則」與其他民法原則協調、互補,貫穿著民法精神。

「綠色原則」通過相關法律規則和制度的完善、民事審判實踐、公民自覺踐行等環節得以貫徹

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綠色原則」決定了我國民法典的價值取向和性質,涉及到民事主體和權利體系的拓展等各個方面,貫徹於各項民事法律制度中,它不僅應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所普遍遵循,還對法律適用、法律解釋等司法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作為價值取向,「綠色原則」適用於民法各部分和實施全過程。「綠色原則」要引導物權編、債權編等各編的協調統一,還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強化環境侵權責任的立法依據。而在法律適用中,基本原則可以指導法律判斷和法律解釋,劃定自由裁量權的合理界限。

立法機關需積極完善相關規範,以保障這項原則的落實。我國早在2007年制定了物權法,作為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礎性法律,這部法律就已經融入了環境保護理念,具體體現為:物權法規定了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法還把自然資源納入調整範圍,規定了礦藏、水流、海域、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資源屬於國家或者集體所有,這為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奠定了產權基礎。

物權法確認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也規定了海域使用權、採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等幾類準用益物權,這對於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侵權責任法是落實「綠色原則」的另一重點部分,侵權責任法中的環境保護機制,也是一種重要的私法保護方式。

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汙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環境保護法對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的條件作出了規定。

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民事訴訟法規定更為詳盡的程序保障內容,從而促進民法和環境法更加積極的互動。「綠色原則」的適用還有賴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運行基礎。無論是節約資源,還是保護生態環境,都需要政府與公民共同努力。

事實上,環境問題關乎個人切身利益,而每位公民的活動都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民法確立「綠色原則」有利於促進公民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付諸行動、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最終實現環境保護的共治。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王雅琴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一章基本規定,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相較於《民法通則》,民法典將「公民、法人」綜合為「民事主體」,不僅適應民法典將民事主體擴大到非法人組織,而且適應民法典將民事主體的「公民」改為「自然人」。同時將「民事權益」具體為「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
  • 申衛星: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的「精神脊梁」
    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內在體系的具象載體,是貫穿於整個民事法律制度和民事規範始終的根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當事人民事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不同的法律部門由於所調整的對象不同,所應採取的基本原則也不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據此,民法總則確立了以下基本原則:平等原則。
  • ①如何理解《民法典》基本原則的適用
    ①如何理解《民法典》基本原則的適用 2020-09-25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典」亮我們的生活丨「綠色原則」將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民法典「綠色原則」。通常來說,一部法律開篇第一章的「基本規定」,都會對立法宗旨、立法原則等重要內容進行明確,各分編中的規定都應當符合基本原則所確立的價值取向。民法典在開篇確立「綠色原則」,意味著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理念貫穿於整個民事活動中。為此,民法典配置了一系列反映「綠色原則」的制度和規定,實現了「綠色原則」在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全面覆蓋。
  • 民法總則是確立並完善民事基本制度的基本法律
    民法總則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採取「提取公因式」的辦法,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內容規定其中,既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為各分編的規定提供依據,可以說為民法典奠定了「四梁八柱」。
  • 學術| 侯佳儒: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論重構
    一般都將傳統學理上的「民法三大原則」與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割裂開來,將傳統「民法三大原則」 視為傳統民法理念,將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視為現代民法模式的重要特徵,而對各個原則相互之間的關係、民法基本原則與其上位規範和下位規範的關係,都缺少關注。
  • 《民法典》解讀6:民法典基本原則之四,公平原則
    此處的「公平」是指實質平等、結果平等,而非形式平等、機會平等,這一點與民法典的平等原則有明確的區別,否則公平原則就沒有獨立存在的餘地。公平原則本質上屬於道德規範,被民法吸收為法律原則,是用道德上的利益均衡的價值標準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係,並作為確定其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根據。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民法的基本原則考點匯總
    下面為大家分享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民法的基本原則考點匯總。,幫助同學們將事業單位中民法的基本原則的考點一網打盡。一、平等原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係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註:①平等原則是指當事人的人格、法律地位、民事權利能力的平等,表現為適用法律的平等和彼此之間的平等。
  • 綠色原則在民事審判中的適用
    》首次將綠色發展理念上升至法律制度之高度,確立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綠色原則,對解決我國面臨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但綠色原則畢竟是新近確立的民法基本原則,其是否能夠在現實案件裁判中真正發揮效用,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發揮綠色原則的適用質效,必須構建規範、統一的適用機制,以保障其適用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一、理念轉變:明確綠色原則的可適用場域  筆者認為,綠色原則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適用:1.解釋法律規範或合同條款。
  • 民法典「綠色原則」的納入 意味著什麼?
    現在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讓二者能夠有機配合,進行環境共治,為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提供了法治保障。」全國政協委員曹志安也提出:從電力行業角度看,民法典突出「綠色」等基本原則,對改善電力營商環境作了積極回應,為後續能源立法、電力法修訂明確了基本方向。
  • 普法講堂——《民法典》基本原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中國歷史上首部民法典,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頒布對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六大基本原則:貫徹綠色原則 護航...
    民法典在總則篇當中規定了六大基本原則,除了傳統民事立法的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之外,還特別引入了綠色原則。通過將保護生態環境與節約資源上升為法律基本原則,民法典為各類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劃定了新邊界,並為他們所應遵守的環境保護義務作出概括性規定。
  • 民法典:確立家事法適用基本原則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合同定義】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係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係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 【博翔說法】第32期∣《民法典》綠色原則如何影響企業經營?
    本期的博翔說法,將就《民法典》總則編規定的綠色原則,結合分編的具體制度規定,闡述其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民法典》第四至九條規定了基本原則,分別為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綠色原則。《民法典》關於基本原則的該6條規定與現行《民法總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規定相同,其中的平等、自願、公平、誠信四大原則更是1987年的《民法通則》即已有之,該四個原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有著典型體現,企業的經營活動也需時時遵循。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民法總則之中那些常考的基本原則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民法總則之中那些常考的基本原則 2020-04-02 17:54:41| 來源:中公教育 2020山東事業單位3月22日統考筆試時間將推遲,為了幫助大家提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民法總則之中那些常考的基本原則
  • 易軍: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脈絡 | 前沿
    (二)民法之「硬核」:旨在實踐個體性價值的基本原則將權益保護、形式平等、消極自由、形式公平等個體性基本原則確立為民法的「硬核」,存在著很多非常堅強的理由。限於篇幅,僅闡明兩點。2.個體性基本原則落實為民法具體、剛性的規則,奠定了民法安定性之基礎法的安定性是實證法的基礎。雖然原則(價值)是主觀的,但權益保護、形式平等等個體性基本原則卻具有高度的確定性,它們在民法上具體化為一系列明晰、剛性、表述清晰而非模糊的規範。
  • 普法| 民法典學習(28)《民法典》基本原則
    普法 | 民法典學習(28)《民法典》基本原則 2021-01-09 2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