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贛州的冷風,今天橙子來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地方——清江水上的鬱孤臺!
「客家大院」四個字深入人心。
每次來到鬱孤臺,心中就會默念:「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838年前,時任江西提點刑獄的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揮毫寫下了千古名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位於江西贛州的鬱孤臺從此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座地標。
鬱孤臺是埋在我們骨子裡的一種文化渴望。大凡有名樓的地方,概莫能外。譬如,黃鶴樓之於武漢、滕王閣之於南昌,這樓閣在我們心裡的親近度,遠遠超過那硬邦邦的地名。
我覺得一個地方,不管經濟如何發展,只有成為文化,才能慢慢滲透進人們的心裡,積澱成一種渴望和情結。
與千古卓絕的文字相比,與瑰麗燦爛的文化相比,任何樓臺、任何建築都是脆弱的。只有將其相互依附,樓臺才有了生命,才有了精神氣質,才會閃耀出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
有時我會想,假設沒有辛棄疾登閣留下這曲名詞,我們現在能否看到鬱孤臺,或者說鬱孤臺能否站立到今天?文字的生命力遠比一座樓臺更為旺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