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東坡、辛棄疾在同一地點(鬱孤臺)留下詩詞,為何很多人們只會背誦辛棄疾的?
老街第一次知道鬱孤臺這個名字,就是來自於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鬱孤臺位於江西省的贛州市,唐宋兩朝有無數詩人曾經憑臨鬱孤臺,特別是在兩宋期間,有很多詩人寫過鬱孤臺:蘇軾、蘇過、辛棄疾、黃庭堅、戴復古、文天祥、孔武仲、周紫芝、劉克莊、周必大、姚勉、趙蕃、金君卿.....
一、為何辛棄疾的鬱孤臺最廣為流傳
前面說過,有那麼多詩人寫過鬱孤臺,為什麼大多數人似乎只了解辛棄疾這首?
最簡單的答案是,因為關於鬱孤臺的詩詞,只有辛棄疾這一首被選入了小學生課本,所以被現代人所熟識。
如果老街沒有記錯的話,這首詞還是學生必須背誦的名作。只要考試要考的詩詞文章,必然會傳最廣。
那麼為何課本會選擇這首詞呢?
我以為這首詞語言比較淺顯易懂,篇幅短小,因此適合於小學生學習。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辛棄疾本人是一個愛國詞人,而他的這首詞也是其愛國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讀懂這首詞,首先要了解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背後故事
1、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 :
「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後,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 。」
羅大經(1196-1252後)是寶慶二年(1226)進士進士,他對於南宋偏安江左非常不滿,對秦檜多有抨擊。
據羅大經的說法,鬱孤臺附近是當年隆祐太后逃避金兵追殺的地方。
辛棄疾(1140 -1207 )路過此處的時候,是1176年,當時辛棄疾36歲。 有感於隆祐太后的故事,因此用比興之法作《菩薩蠻》以抒發其國恥之未雪之悲憤。
那個時候已經距離靖康之變(1127年)50年了,當時二帝被俘,金兵裹挾北宋君臣、百姓、工匠、倡優等10萬人北上。
隆祐太后是宋哲宗趙煦的皇后孟氏,先後兩次被廢,國難時因為住在民居中而倖存。二帝被俘以後,隆裕太后堅決支持趙構即位,這才有了南宋又延續了100多年的基業。
當年隆裕太后躲避金兵,在造口「舍舟而陸,遂幸虔州」,《宋史·后妃傳》記載:
「太后及潘妃以農夫肩輿而行。」
《宋史·胡銓傳 》:
「銓募鄉兵助官軍捍禦金兵 ,太后得脫幸虔。」
辛棄疾觸景生情,因此有「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的感觸。
2、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西北望長安,卻被重山遮住。這裡的長安,不是真的望長安,長安代表了北宋的故都:汴梁。
詩人遙望中原故土,可惜空有一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
這兩句表達了對於神州陸沉的痛惜,山外的「長安」寄託了詩人深深的懷念。
辛棄疾本是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 )人,他出生時濟南已經屬於金國的疆域。1161年采石磯之戰,南宋虞允文大敗金主完顏亮,完顏亮兵敗被殺,金國另立新主。
此時的北方義軍趁機起兵抗金,辛棄疾也參加了義軍,雖然義軍兵敗,但是辛棄疾渡江南下,重新回到了大宋的麾下。
辛棄疾一生致力於恢復中原,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南歸十多年,然而依舊只能「西北望長安」而已。在重重山脈的阻隔下,心情鬱悶而無奈。
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周濟《宋四家詞選》評價這一段:
「借水怨山。」
青山可以遮住長安,卻遮不住流水。而流水中又有多少行人淚呢?山與水都是一種比喻。山是一種阻隔,水是心中的志向。
心中事有對於過去回憶的悲痛,有對於未來前景的無奈。
這裡面既有青山遮不住流水信念,又有光陰似水的唏噓。空有報國之志,如今卻一事無成, 因此辛棄疾會有「江晚正愁予」感慨。
而此時此刻,山中又傳來鷓鴣的哀鳴:「行不得也哥哥」。李白曾有詩云: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理解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可以與這首詞一起讀:《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相比較而言,這首《鷓鴣天》直抒心意,恰是對於《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一種詮釋。
三、蘇軾的鬱孤臺
題主特意提到蘇軾也寫過鬱孤臺,為什麼沒有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受歡迎呢?
其實蘇軾寫了不止一首關於鬱孤臺的詩。
1、絕句《虔州八境圖》八首之七
雲煙縹緲鬱孤臺,積翠浮空雨半開。想見之罘觀海市,絳宮明滅是蓬萊。
據說這是一首題畫詩,當年孔宗瀚曾將登臺所見繪成《虔州八境圖》,請蘇東坡按圖題詩8首。蘇軾作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來到鬱孤臺。
2、三首五言排律《鬱孤臺 》
多年以後,蘇東坡貶官嶺南路時經過贛州,親臨八境臺,覺得原詩做得不太好,於是又做了兩首,而且還專門寫了一篇《八境圖後序》:
南康江水,歲歲壞城,孔君宗翰為守,始作石城,至今賴之。軾為臍西守,孔君實見代,臨行出《八境圖》求文與詩,以遺南康人,使刻諸石。其後十七年,軾南遷過郡,得遍覽所謂八境者,則前詩未能道出其萬一也。南康士大夫相與請於軾曰:"詩文昔嘗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願復書而刻之。"時孔君既沒,不忍違其請。
紹元年八月十九日眉山蘇軾書。
這次作的不是絕句了,而是一首五言排律,詩云:
八境見圖畫,鬱孤如舊遊。山為翠浪湧,水作玉虹流。 日麗崆峒曉,風酣章貢秋。丹青未變葉,鱗甲欲生洲。 嵐氣昏城樹,灘聲入市樓。煙雲侵嶺路,草木半炎州。 故國千峰外,高臺十日留。他年三宿處,準擬系歸舟。
後來再過虔州時,蘇軾次韻又作了一首五言排律:
吾生如寄耳,嶺海亦閒遊。贛石三百裡,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無秋。望斷橫雲嶠,魂飛吒雪洲。 曉鍾時出寺,暮鼓各鳴樓。歸路迷千嶂,勞生閱百州。 不隨猿鶴化,甘作賈胡留。祇有貂裘在,猶堪買釣舟。
另外還有一首《用前韻再和許朝奉》其實也是寫的鬱孤臺:
高門元世舊,客路晚追遊。清絕聞詩語,疏通豈法流。 傳家有衣缽,斷獄盡春秋。邂逅陪車馬,尋芳謝朓洲。 悽涼望鄉國,得句仲宣樓。恨賦投湘水,悲歌祀柳州。 何如五字律,相與一樽留。更約登塵外,歸時月滿舟。
結束語
為什麼現代人只能背誦辛棄疾的那首詞呢?前面已經回答了,因為課本裡要求背誦呀。
那麼課本為何選辛棄疾而不選蘇軾的詩呢?因為辛詞無論文採還是思想教育意義,都比蘇軾的詩要好一些。
另外,蘇軾那首絕句在蘇軾的眾多作品中是一首平庸之作。
而五言排律這種詩體,因為篇幅太長,無論詩寫得好不好,都不會被小學課本收錄。
@老街味道
學習詩詞不可不知 原來格律詩只有1種情況可以一三五不論
古詩詞創作最忌諱的是什麼 有些詩病如果犯了 表示您還沒有入門
用新韻創作七律 和用古韻創作七律 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