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這首辛詞隱藏著一個皇太后的故事

2020-12-17 老街味道

昨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東坡、辛棄疾在同一地點(鬱孤臺)留下詩詞,為何很多人們只會背誦辛棄疾的?

老街第一次知道鬱孤臺這個名字,就是來自於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鬱孤臺位於江西省的贛州市,唐宋兩朝有無數詩人曾經憑臨鬱孤臺,特別是在兩宋期間,有很多詩人寫過鬱孤臺:蘇軾、蘇過、辛棄疾、黃庭堅、戴復古、文天祥、孔武仲、周紫芝、劉克莊、周必大、姚勉、趙蕃、金君卿.....

一、為何辛棄疾的鬱孤臺最廣為流傳

前面說過,有那麼多詩人寫過鬱孤臺,為什麼大多數人似乎只了解辛棄疾這首?

最簡單的答案是,因為關於鬱孤臺的詩詞,只有辛棄疾這一首被選入了小學生課本,所以被現代人所熟識。

如果老街沒有記錯的話,這首詞還是學生必須背誦的名作。只要考試要考的詩詞文章,必然會傳最廣。

那麼為何課本會選擇這首詞呢?

我以為這首詞語言比較淺顯易懂,篇幅短小,因此適合於小學生學習。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辛棄疾本人是一個愛國詞人,而他的這首詞也是其愛國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讀懂這首詞,首先要了解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背後故事

1、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 :

「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後,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 。」

羅大經(1196-1252後)是寶慶二年(1226)進士進士,他對於南宋偏安江左非常不滿,對秦檜多有抨擊。

據羅大經的說法,鬱孤臺附近是當年隆祐太后逃避金兵追殺的地方。

辛棄疾(1140 -1207 )路過此處的時候,是1176年,當時辛棄疾36歲。 有感於隆祐太后的故事,因此用比興之法作《菩薩蠻》以抒發其國恥之未雪之悲憤。

那個時候已經距離靖康之變(1127年)50年了,當時二帝被俘,金兵裹挾北宋君臣、百姓、工匠、倡優等10萬人北上。

隆祐太后是宋哲宗趙煦的皇后孟氏,先後兩次被廢,國難時因為住在民居中而倖存。二帝被俘以後,隆裕太后堅決支持趙構即位,這才有了南宋又延續了100多年的基業。

當年隆裕太后躲避金兵,在造口「舍舟而陸,遂幸虔州」,《宋史·后妃傳》記載:

「太后及潘妃以農夫肩輿而行。」

《宋史·胡銓傳 》:

「銓募鄉兵助官軍捍禦金兵 ,太后得脫幸虔。」

辛棄疾觸景生情,因此有「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的感觸。

2、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西北望長安,卻被重山遮住。這裡的長安,不是真的望長安,長安代表了北宋的故都:汴梁。

詩人遙望中原故土,可惜空有一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

這兩句表達了對於神州陸沉的痛惜,山外的「長安」寄託了詩人深深的懷念。

辛棄疾本是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 )人,他出生時濟南已經屬於金國的疆域。1161年采石磯之戰,南宋虞允文大敗金主完顏亮,完顏亮兵敗被殺,金國另立新主。

此時的北方義軍趁機起兵抗金,辛棄疾也參加了義軍,雖然義軍兵敗,但是辛棄疾渡江南下,重新回到了大宋的麾下。

辛棄疾一生致力於恢復中原,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南歸十多年,然而依舊只能「西北望長安」而已。在重重山脈的阻隔下,心情鬱悶而無奈。

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周濟《宋四家詞選》評價這一段:

「借水怨山。」

青山可以遮住長安,卻遮不住流水。而流水中又有多少行人淚呢?山與水都是一種比喻。山是一種阻隔,水是心中的志向。

心中事有對於過去回憶的悲痛,有對於未來前景的無奈。

這裡面既有青山遮不住流水信念,又有光陰似水的唏噓。空有報國之志,如今卻一事無成, 因此辛棄疾會有「江晚正愁予」感慨。

而此時此刻,山中又傳來鷓鴣的哀鳴:「行不得也哥哥」。李白曾有詩云: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理解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可以與這首詞一起讀:《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相比較而言,這首《鷓鴣天》直抒心意,恰是對於《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一種詮釋。

三、蘇軾的鬱孤臺

題主特意提到蘇軾也寫過鬱孤臺,為什麼沒有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受歡迎呢?

其實蘇軾寫了不止一首關於鬱孤臺的詩。

1、絕句《虔州八境圖》八首之七

雲煙縹緲鬱孤臺,積翠浮空雨半開。想見之罘觀海市,絳宮明滅是蓬萊。

據說這是一首題畫詩,當年孔宗瀚曾將登臺所見繪成《虔州八境圖》,請蘇東坡按圖題詩8首。蘇軾作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來到鬱孤臺。

2、三首五言排律《鬱孤臺 》

多年以後,蘇東坡貶官嶺南路時經過贛州,親臨八境臺,覺得原詩做得不太好,於是又做了兩首,而且還專門寫了一篇《八境圖後序》:

南康江水,歲歲壞城,孔君宗翰為守,始作石城,至今賴之。軾為臍西守,孔君實見代,臨行出《八境圖》求文與詩,以遺南康人,使刻諸石。其後十七年,軾南遷過郡,得遍覽所謂八境者,則前詩未能道出其萬一也。南康士大夫相與請於軾曰:"詩文昔嘗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願復書而刻之。"時孔君既沒,不忍違其請。

紹元年八月十九日眉山蘇軾書。

這次作的不是絕句了,而是一首五言排律,詩云:

八境見圖畫,鬱孤如舊遊。山為翠浪湧,水作玉虹流。 日麗崆峒曉,風酣章貢秋。丹青未變葉,鱗甲欲生洲。 嵐氣昏城樹,灘聲入市樓。煙雲侵嶺路,草木半炎州。 故國千峰外,高臺十日留。他年三宿處,準擬系歸舟。

後來再過虔州時,蘇軾次韻又作了一首五言排律:

吾生如寄耳,嶺海亦閒遊。贛石三百裡,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無秋。望斷橫雲嶠,魂飛吒雪洲。 曉鍾時出寺,暮鼓各鳴樓。歸路迷千嶂,勞生閱百州。 不隨猿鶴化,甘作賈胡留。祇有貂裘在,猶堪買釣舟。

另外還有一首《用前韻再和許朝奉》其實也是寫的鬱孤臺:

高門元世舊,客路晚追遊。清絕聞詩語,疏通豈法流。 傳家有衣缽,斷獄盡春秋。邂逅陪車馬,尋芳謝朓洲。 悽涼望鄉國,得句仲宣樓。恨賦投湘水,悲歌祀柳州。 何如五字律,相與一樽留。更約登塵外,歸時月滿舟。

結束語

為什麼現代人只能背誦辛棄疾的那首詞呢?前面已經回答了,因為課本裡要求背誦呀。

那麼課本為何選辛棄疾而不選蘇軾的詩呢?因為辛詞無論文採還是思想教育意義,都比蘇軾的詩要好一些。

另外,蘇軾那首絕句在蘇軾的眾多作品中是一首平庸之作。

而五言排律這種詩體,因為篇幅太長,無論詩寫得好不好,都不會被小學課本收錄。

@老街味道

學習詩詞不可不知 原來格律詩只有1種情況可以一三五不論

古詩詞創作最忌諱的是什麼 有些詩病如果犯了 表示您還沒有入門

用新韻創作七律 和用古韻創作七律 有什麼區別

相關焦點

  • 假設沒有辛棄疾登閣而留下的這曲名詞,鬱孤臺能否站立到今天?
    冒著贛州的冷風,今天橙子來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地方——清江水上的鬱孤臺!「客家大院」四個字深入人心。每次來到鬱孤臺,心中就會默念:「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838年前,時任江西提點刑獄的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揮毫寫下了千古名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位於江西贛州的鬱孤臺從此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座地標。鬱孤臺是埋在我們骨子裡的一種文化渴望。大凡有名樓的地方,概莫能外。譬如,黃鶴樓之於武漢、滕王閣之於南昌,這樓閣在我們心裡的親近度,遠遠超過那硬邦邦的地名。
  • 十首描寫行人的古詩詞,人生是一場修行,凡事謹言慎行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一次戰爭場面,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早年熱衷政治,奮發有為,他的邊塞詩流露出愛國主義的思想,具有豪壯的英雄氣概。清明 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飛花令•水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 •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先秦 • 佚名《荊軻歌 / 渡易水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 漢 • 佚名《迢迢牽牛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 唐 •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 五代 • 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 八境臺、鬱孤臺都來了
    位於贛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貢水合流處的八境臺,是贛州古城的象徵。 02 章貢區·鬱孤臺 「鬱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 十二首描寫山的古詩詞,挑來揀去,還是最後一首有氣勢
    俗話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山水之間有禪意,山水之中有真情。遊山玩水之間,樂得修身養性,喜於幽靜深遠,令人心曠神怡。詩人愛山,李白一生詩酒山水,寫下了無數的關於山的好詩,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最經典的10首愛國詩詞,這個國慶教你用古詩詞表達愛國!
    這10首經典愛國詩詞出自語文教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 辛棄疾經典詩詞十四首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片說,「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點明報國無路的苦悶。下片說自己不只是懷念鄉土,更不願意作個人身家打算,憂愁的是國勢飄搖和年光虛度。詞中深刻地表現出了一個愛國志士壯志難申、抑鬱悲憤的心情。
  • 江南這座被譽為宋城博物館的宋城,蘇軾為她題詩,辛棄疾為她揚名
    八境臺始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建成時,知州孔宗翰(孔子的46代孫)將登臺所見的美景繪成「虔州八境圖」,後來,他又請大詩人蘇東坡按圖題詩八首,即《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所題八處景點為石城、章貢臺、白鵲樓、皂蓋樓、馬祖巖、塵外樓、鬱孤臺、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