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養的原則系列八:塑造孩子的行為
孩子們生來就帶有一些行為特徵, 有些被發揚光大了,而另一些需要被克服掉。這取決於孩子們被如何教養成人。另些行為特徵,是通過灌輸和積極的鼓勵培養起來的。所有這些行為特徵合成了一個整體,最終形成了孩子的個性。父母作為培養孩子的園丁,所使用的就是我們稱之為「塑造」的工具。
-
教養孩子的原則序篇
然而,如何才能使孩子成長為我們所期望的樣子呢?為了達到我們的期望值,應該讓孩子從我們這裡得到什麼?不論我們對孩子培養的最終目標是什麼,都應該立足於幫助孩子,培養其能夠持續終生的內在自我控制力。我們需要的是這樣一種指導4體系:讓孩子在4歲的時候就能夠學會約束自己,從而使他到30、40或50歲時仍然保持良好的品行。我們還應該將這一指導體系融入對孩子的全部個性塑造之中,使它成為孩子個性的一部分。
-
教養的原則系列二:了解並理解孩子
「了解並理解孩子」,這是對孩子的教養中最有用的詞語。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與能力,而教養技巧也必須隨孩子的成長而改變。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求。一個2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需要作出的反應,與一個4歲的孩子發脾氣所要作出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
教養的原則系列九:培養謹慎的孩子
有道德的孩子,既應當有責任心,也要有良知,並且能夠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需求和權利(他人意識)。 一個嬰兒能成長為一個有道德的孩子的根本原因(這是本系列主題的一個主要著眼點),產生優秀公民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培養敏感的孩子。他人意識也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
-
教養的原則系列三:幫助孩子尊重權威
為人父母,就必須得管教好自己的孩子,這是家庭教養人門的基本原則。但是你做了父母,並不意味著你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孩子教養中扮演好一個值得信賴的權威角色。如果你要求孩子必須聽你的話,你可能會說「你必須....否則我就....」.他可能會照你的話去做。但是,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怕你,而不是尊重你。
-
教養的原則系列五:期待孩子服從管教
他們以自己「太忙了」,或自己孩子「太任性」為藉口,覺得這只不過是孩子的-一個特殊的成長階段,過了這段以後他就會自然好起來。其實,在孩子出生後的最初幾年裡,如果你不告訴他,他壓根兒就不明白什麼行為是可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自然成長是指要順著孩子的個性教養孩子,並不是說可以沒有目的地進行管教。我們用下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
-
教養孩子原則系列一:儘早建立密切的親子關係
父母與孩子之間健康的親密關係是教養的基礎。要想知道如何教養孩子,你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深刻了解,會深深地銘刻在父母的心中,從而可以導致親子之間敏感的「直覺&34;感情聯結最關鍵的時期。而我們的獨生子女夫婦的二人世界的生活,將不可避免地錯過這樣的大好時機,使孩子的「依附性」只能指向生命周期剩餘時間相對短的祖輩。
-
《聽,小蝸牛艾瑪》:3個原則培養出自信孩子
給予孩子自信的力量艾瑪在大家的幫助下重塑了自信,對於學齡前兒童而言,抽象的自信概念到底該怎麼理解並培養呢?《聽,小蝸牛艾瑪》的故事聚焦於孩子自我認知階段,以艾瑪一天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示了艾瑪在獲取自信這一品質上的心路歷程,提示家長在孩子自評定型前要保護好孩子根基不夠穩健的自信,避免定型前自信變成自卑。3.
-
《聽,小蝸牛艾瑪》:3個原則培養出自信孩子
艾瑪在大家的幫助下重塑了自信,對於學齡前兒童而言,抽象的自信概念到底該怎麼理解並培養呢?《聽,小蝸牛艾瑪》的故事聚焦於孩子自我認知階段,以艾瑪一天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示了艾瑪在獲取自信這一品質上的心路歷程,提示家長在孩子自評定型前要保護好孩子根基不夠穩健的自信,避免定型前自信變成自卑。
-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
面對困難和挑戰,孩子缺乏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自信。自信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自信的孩子是開朗樂觀的,是充滿陽光的。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意識到這個問題後,西西的媽媽嘗試更好地轉換角色,回到家裡只做溫柔的媽媽,在生活中適當示弱,避免因為自己的強大扼殺了孩子的自信心。遇到西西有想做的事,媽媽都會鼓勵西西,讓他放手去做。漸漸地,西西變得有自信了,大膽了。生活中,造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有很多,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找出準確的原因,以便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下是常見的幾種原因:1、家庭氛圍過於嚴肅。
-
如何培養自信、積極、樂觀的孩子?
上一節我們講到了《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如何培養自信提到自信,我想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自信的孩子。但是遺憾的是,我們很少看到孩子有這樣的特質,我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恐懼、膽小或者是擔驚受怕,他們不敢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為什麼會這樣?
-
一本書47個教養工具幫你培養孩子社會情商
近日,一本後疫情時代的硬核家教書《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47個教養工具提升孩子的社會競爭力》出版。上市兩個月,持續保持當當網家教新書榜前五名,單日銷售榜第一名的佳績。葉如風在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接觸了上萬個家庭,她發現: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如果過於在意培養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很容易培養出一個「怪孩子」,比如拖拉的孩子、暴躁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孤獨的孩子、冷漠的孩子、蠻不講理的孩子、挫折感強的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這其中,大多數失敗的教育無不和父母過於重視考試分數、輕視心理撫養、不注重孩子社會情商能力的鍛鍊有關。
-
不同教養態度培養不同性格的孩子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敵意的,孩子就容易學會打架;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羞辱的,孩子就容易變得內疚;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辱罵的,孩子就容易變得膽小、羞怯;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翻老帳的,孩子就容易學會隱藏心裡話;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專制的,孩子就容易學會屈從;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挑剔的
-
這4個教養孩子原則,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俗話說得好:「三歲住皮,五歲住骨」,孩子的個性、品質都是在小時候形成的,家長應該明白。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下面的幾個教養原則,家長要早早知道。那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呢?下面幾個教養原則家長要知道1、以身作則
-
【冰靈課堂】不急不吼,培養孩子自信力
有了這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還怕孩子不自信嗎?事實上,除了自信,我們還希望孩子具備以下品質:陽光、誠信、有擔當、內心強大、善良、會情緒管理、會時間管理……所以更加要求我們學會應用科學方法,有效的管教方法培養,引導孩子,而不是傳統的打罵、吼叫、侮辱、責罵。
-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教養
孩子的性格和教養都是爸爸媽媽教出來的,最好是從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就開始培養,1歲左右孩子出現自我意識,到2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逐漸完善了,所以在1-2歲的時候是最好培養孩子的性格和教養的,因為到了2歲以後孩子什麼事情都希望能自己獨立完成,這個時候我們再去幫寶寶,寶寶反而會暴躁會哭,這就是我們早教上的問題兩歲,其實不是孩子變得不聽話了,而是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要做好一個轉變,讓寶寶多去自己獨立完成一些事情
-
智慧家情文化——受挫力是教養孩子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不能忽視!
受挫力是教養孩子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受挫力是教養孩子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不是等到孩子踏入社會後才需要學習的能力。父母有了這個信念,就能找出一套與孩子互動的指導原則,強化孩子奮發向上的能力,教導孩子認識友誼、競賽、錯誤、學習與人分享,並以細膩的思考、同理心、堅定的信心和決心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
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培養出四種性格的孩子,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
唯獨自家孩子,跟人打個招呼得看他心情。要是不願意了還硬讓他做,孩子還會生氣打人。我於是反問鄰居,你平時是如何教養孩子的?古語云:子不教,父之過。鄰居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跟鄰居平時的教養方式不無關係。
-
自信的孩子,明智的父母都是這樣培養的
信任會改變孩子的大腦,使得孩子產生自信,而自信又讓孩子變得更主動去做事,做完成每一件事的東西,得到成就感,從而最有效的改變著孩子的大腦。因此,我在生活裡面,踐行全面鼓勵孩子做事,信任孩子的原則。一方面不僅僅是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使得他的大腦可以更大程度的發育,另一方面,所有這些事情,對孩子來說,都是有一定小難度的,而人生真正的過程在於挑戰,通過完成事情獲得自信,獲得人生的意義感。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
自信很輕,捧著它就有,踩著它就沒了,培養孩子自信得從父母做起
自信並不是生來就有的。社會學家認為,自信也是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主要的還是受到家庭。這就告訴我們的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孩子 自信心的培養,因為一個有自信心的孩子,真的會在人群中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