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2008年起,陸續有許多大學結合校內資源與住宿設施,成立書院制度,期望能藉由書院潛在課程的落實,豐富大學生的學習並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開拓其全球的視野。近三年臺灣的大學興起書院制度之潮流,並各自發展其特色,包含了政治大學、清華大學(新竹)、中正大學、東海大學、亞洲大學、明志科技大學、華梵大學、中華大學、大葉大學、法鼓人文社會學院、高雄醫學大學等22所院校。
為何會產生如此之趨勢?其影響主要來自於美國,而非中國本身。近十幾年來,海峽兩岸以及美國的大學有感於大學規模過大,教育體系越來越制式化而失去彈性,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是疏離;過分專業化的學習,以及過分工具化的學習目的,不斷迫使大學本身必須思考何謂大學?何謂學習?正如政治大學國際發展書院的前總導師季淳先生所言:「現在大學是職業訓練所,而非學問之殿堂。」書院教育的產生流行或正是對這種知識追求的回應。
近年來臺灣持續推動通識教育改革計劃、發展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等,提供各校發展特色並明確其定位。在此背景下,書院教育更是快速發展,學生數量也持續增加,那麼書院教育有何特點竟能如此吸引學生參與?
就起形式而言可歸結為:住宿學習、小班教學,服務學習相互搭配。而其內容則為:人格導向的「安身立命」與「修身養性」之學。
目前臺灣大學書院制度理念皆為推廣通識教育為主,故又稱博雅教育或通才教育。其中五所書院——政大書院、清華學院、博雅書院、紫荊書院、華梵書院較偏重學生的基本能力、自主學習、生涯規劃、價值觀念的養成;明志書院、三品書院則偏重品德教育的紮根,中華書院則為品德教育與學生生涯導航、國際視野等平均發展。雖然各書院成立之基礎與理念不盡相同,但大多為推廣通識教育為主,並重識全球意識之養成以邁向關懷的世界公民。
在處理書院與其他專業院系的關係上,書院教育也更注重學生自己的判斷力和自決能力。以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為例,雖然書院生是全部集中住宿,但是書院亦鼓勵書院生參與各系的活動。若是互有衝突時,書院尊重書院生的自決,不主導卻鼓勵書院生培養自行判斷的能力,這是書院生活學習的一部分。書院的課程與活動都製作錄像,書院生若有請假,可以藉此補看,以降低書院生與系上活動的衝突。至於系上的專業課程,則書院生與各系一般生同學一起上課,決不衝突。書院各項課程與活動,與各系最大的差異就是學習的性質。書院是以生活學習為重,各項課程與活動是以生活學習為核心,而各系的專業是以知識學習為重。
在大學中現代書院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傳統書院現在狀況又如何呢?根據資料可知目前尚存的有臺北的明志書院、大觀書院,高雄的萃文書院以及鳳儀書院等十幾處傳統書院。但大多只作為古蹟被保留了下來而已,並不具備教學功能,更罔談傳統文化傳承。近日,我參訪了位於臺北市板橋區的大觀書院,據了解該書院目前仍在使用中,不過已是改作為幼稚園,與其他幼稚園無異。而臺北現存的另一書院——明志書院已不再使用。由此可看出,一方面新式的書院教育在臺灣的大學中蓬勃發展,而作為傳統教育的載體——傳統書院,則已光輝不再,這和內地的現狀略有不同。對於二者之異同,政治大學國際發展書院的前總導師季淳先生表示:「從書院教育本身來看,書院教育都更關注人生教育,更注重知識性,而非非職業性和技術性。但相對於傳統書院,現代書院教育或博雅教育並不局限於人格和人文素質培養,而是一種基於社會中的人的通才素質教育,所以在思想理念和目標上會有一定的差異性。」至於哪種方式更適合當今社會,則有待時間的考驗。
其實書院教育並非只存在於臺灣,內地與港澳亦均有實例可比較。
相對於臺灣的博雅教育,大陸最早開始嘗試的是北大的元培學院。該計劃源自北京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第二階段——元培計劃,目標是「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歷經六年不斷的嘗試與修正後,藉由元培計劃實驗班所實行的管理模式的基礎,校方於2007年決定成立不同於專業學院、肩負探索北京大學本科教育改革重任的元培學院,元培學院具備了跨學科組織專業和跨學科建立課程體系的功能,其可利用跨院系的自由選課機制,提供學生更靈活、更個人化的學習。
另一個可以比較的就是香港中文大學,其為香港唯一一所實行書院制度的大學。對許多香港中文大學的畢業生來說,大學生活的重要回憶並不在於拿了多好的成績,而是在書院生活的點點滴滴。逸夫書院院長沈祖堯教授2008年在中文大學的校刊說:「書院,是爭勝奪標的競技場,是交朋結友的地方,是思想激蕩、心靈碰撞的場所……但這一切歷盡之後,大家得出的是互信和深厚情誼。」
新亞書院學規中有一項:課程的學分是死的、分裂的,師長人格是活動、完整的。你應該轉移自己目光,不要僅注意一門門的課程,應該先注意一個個的師長。書院讓教師與學生密切交流接觸,教師與學生也能夠教學相長,甚至能解除當今因規模日漸趨大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藩籬,書院的一切是他們日後頗具深意的回憶片段。這和當下臺灣書院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
或許這正成為一種趨勢,結合當下社會形勢和社會需要,在傳統書院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式的書院教育或許會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畢竟在這個冷漠的年代,我們需要對知識的熱情和激情。而這既是傳承,也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