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千古美談;清朝也有一名大臣,因勤於政務,從家門路過而不入。
他叫松筠。
松筠,字湘圃,蒙古正藍旗人,生於1752年。松筠是理藩院筆帖式出身,因為得到乾隆皇帝信任,升遷頻仍,歷任軍機章京、銀庫員外郎、內閣學士兼副都統、戶部侍郎、御前侍衛、內務府大臣、吉林將軍、工部尚書、駐藏辦事大臣等職。
乾隆皇帝晚年很寵信和珅,和珅在朝廷裡非常囂張。松筠不願意與和珅同流合汙,又不想看他的臉色過日子,乾脆以任職駐藏辦事大臣為由,留在邊境地區,長達5年之久。
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扳倒了和珅,松筠被召回京城,擔任戶部尚書。不過,很快他就被外放陝甘總督。此後,兩次出任伊犁將軍,一次擔任兩廣總督,一次出任綏遠將軍,一次擔任盛京將軍。期間,松筠除了曾經短暫回京擔任協辦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外,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外面奔波。
1800年,松筠第一次出任伊犁將軍時,由於家境窘迫,並沒有攜帶眷屬。過了一段日子,松筠省吃儉用後,從俸祿裡擠出了50兩銀子,派一名差役回京城迎接夫人。夫人一行還沒有出發,就把50兩銀子挪作其他用途。松筠知道後,沒有補寄銀兩。
怎麼辦呢?松筠的兒子熙昌東拼西湊,總算湊夠了路費,將母親送到了伊犁。
松筠夫人來到伊犁後,松筠將她安排在別院居住,每月只給10千錢的生活費,婢女傭人等的開支用度,全部從這點錢裡支取。這點錢哪裡夠用呢?所以,松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拮据。
1811年,松筠由兩廣總督轉任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回京任職。他的親戚朋友聽到消息後,派人在半路上迎接。沒想到,撲了一個空。原來,松筠抵達涿州後,借了一匹馬,直接前往圓明園,具折覲見嘉慶皇帝。
覲見嘉慶皇帝後,松筠沒有顧得上回家,當晚住在圓明園裡。第二天,他進入北京城,先到吏部去報到(他兼任吏部尚書)。等忙完這一切後,已是黃昏時候,他這才有空回家看一看。
回到家,一個女人在中門將他迎接住。松筠覺得這女人的相貌似曾相識,但有不知道是誰,便環顧左右,問:「此誰家戚誼耶?」
兒子熙昌回答:「此某姨娘也。」
原來,這個女人是松筠的一名小妾。因見面的時間太少了,竟然不認識她了。由此可見,松筠為了公務四處奔波,極少回家,對家裡的情況已經到了很陌生的地步。
在清朝中晚期,受三朝重臣曹振鏞「多磕頭,少說話」的影響,碌碌無為、文過飾非、唯唯諾諾的大臣越來越多。松筠是少有敢於在皇帝面前犯言直諫的大臣之一。
1817年,京城及周邊地區發生大旱災。松筠奏報朝廷,請求暫緩第二年祭拜盛京祖陵。嘉慶皇帝看了奏摺,勃然大怒,下令革除松筠的大學士並各項職務,降職為察哈爾都統。
1820年,嘉慶皇帝病逝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道光皇帝繼任。道光皇帝扶柩回京,召見群臣。他見到跪拜在面前的群臣裡,有著白髮蒼蒼的松筠,不禁悲從中來,扶住他哭了起來。
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還是朝廷的頂梁柱之一,這還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道光皇帝繼續信任松筠,還讓他出任直隸總督。1835年,松筠病逝,享年84歲,朝廷賜予諡號「文清」。
【參考資料:《清代名人軼事》《郎潛紀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