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60多年前被再次確定為國都後,幾番尋找定位,終於在過去5年進一步明確了城市戰略定位。
視頻|北京老城「繡花」記
3年多前,在這裡出生、長大的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一錘定音:
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北京CBD夜色
在「疏」字上持續用力,在「舍」字上保持定力,在「優」字上集中發力。
從積極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到老城「繡花」,從制定首都新總規,到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過去5年,進一步明確城市戰略定位的首都北京心懷「三字經」,一張藍圖繪到底:積極推動城市功能重組,打造嶄新城市空間結構,以疏解整治促提升,大力推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
1.6萬平方公裡土地煥發出嶄新氣象:地更綠了,交通更發達了,產業結構層次更高了,人民群眾獲得感更足了……
北京
剝掉「白菜幫」,發展「白菜心」:
減量發展助千年古都「輕盈騰飛」
北京朝陽區,隨著水體治理和沿岸145萬平方米低端產業疏解騰退,曾經黑臭的蕭太后河河濱建起了71萬平方米的馬家灣溼地公園,小橋流水、復古牌樓、園林景觀……公園成為附近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我在這買房子可真值了!」老張10年前在河畔買了房子,現在天天帶著孫子在溼地公園裡玩,對環境的變化看在眼裡,笑得合不攏嘴。
蕭太后河的變遷,猶如一面鏡子,折射過去幾年北京巨大的變化:首都北京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整治開牆打洞、城鄉接合部改造、疏解一般製造業……2017年以來,北京進一步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大力度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拆除違法建設3834萬平方米,拆除量達到去年的2.9倍;整治「開牆打洞」25000餘處,完成全年計劃的155.7%;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599家,完成全年計劃的119.8%;整治「散亂汙」企業4858家,完成全年計劃的83.3%……
2016年12月1日,工人對北京南池子大街一座獨門院落的違建進行拆除。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
一系列數字背後,是發展思路的轉變——「減量發展」,進入首都施政者視野。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發展全局,把握時代潮流,對首都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望,也是北京這座偉大城市新的歷史使命。」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說,北京要更加突出減量集約,嚴格控制城市規模,「瘦身健體」,有效解決「大城市病」。
「北京將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實行增減掛鈎、減量發展。」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研究討論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突出減量發展,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3條紅線。
面對人口過多、交通擁堵、大氣汙染等「大城市病」困擾,北京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確定常住人口規模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在目前2921平方公裡的基礎上,到2020年減至2860平方公裡左右,2030年減至2760平方公裡左右。
建設用地,不增反減!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說,這標誌首都發展進入新階段。
2015年起,北京著手制定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根據該目錄,全市禁限行業佔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重達到55%,城六區達到79%。目錄實施以來,北京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1.7萬件。
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北京正實現前所未有的轉變。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3年多來,北京諸多領域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累計調整疏解「動批」、大紅門、天意等批發市場、物流基地370餘家,清理淘汰一般性製造企業1300多家;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等高校累計向五環外新校區疏解學生1.6萬人……
「減量發展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發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說,首都減量發展釋放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新信號:更注重質量、更宜居,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產業結構變化,最有說服力。
9月16日,北京市規模最大的小商品批發零售市場天意市場停止營業(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