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在中國到底有多火,統計一下國內各大高校創建的慕課平臺、已上線的慕課課程、已註冊的學習用戶就可以體會得到。但與其受歡迎程度相比,「輟學率」高、完成率低這個現象不免讓人擔憂慕課的實際教學成效。作為一個舶來品,我們在引進慕課時是否抓住了它的本質,是否需要停下腳步重新調整慕課設計方案,或許您將在這篇文章中獲得啟發。
慕課不應停留在視頻層面
從中國的網絡課程試點以及2010年一流大學的視頻公開課,可以看到在線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元素是知識的視覺化表達。
我國從1999年開始探索在線教育,它的發展理念之一是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所以在我國談及在線課程首先想到的就是錄製視頻課,如今的慕課也受到這種思維的影響。相比之下,美國傳統AOC課程是以構建人與人之間在線學習活動為核心,它的一個特點是小班教學。
將中國慕課和美國慕課做比較,我們發現我國的慕課更側重視頻,但是視頻不是網際網路時代唯一的知識表達形態。
2012年被稱為慕課元年,我認為慕課是一個集成性創新事物,比如它的微視頻要素創意來自於以往的視頻公開課,教學活動要素來自於美國AOC課程,大班制和免費這兩個要素基本來自於網際網路行業。
在線課程的「4+1」構成要素
我們可以把一節在線課程看作一個信息傳播系統,作為一個信息傳播系統首先包括這樣四個實體性的要素:教師、學生、教學資源、交互工具。如下圖一:
圖一
在這四個實體要素之外,在線課程要素還應該包括交互式教學活動,它是不可見的,存在於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裡。這種交互式教學活動是需要設計的,只有當老師能給學生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時,學生才會為了完成任務使用在線課程資源,參與各種在線活動。目前,交互式教學活動要素在美國教育網絡中是核心要素,但是尚未引起中國教育網絡的重視。
我們現在所說的大數據大多數是點擊和使用課件的大數據,它的價值是有限的。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大數據是建立在交互教學活動任務上的,從學生主動參與在線學習行為的數據中,可以看到更多對教學過程有意義、有價值的信號和要素。
對號入座,你的在線課程屬於哪種?
網際網路技術的英文縮寫是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其中ICT包含IT和CT。IT是把網際網路當成信息傳播通道,CT是強調人與人交流的通道。現在無論是在課程研發,還是在商業模式、收費模式以及大數據研究等方面,普遍對CT缺乏重視。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CT是影響慕課用戶流失率和在線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我將在線課程模式分成以下幾大類:第一類是I類網絡課程,是與印刷時代的紙質教材對等的數位化讀物,網際網路時代是知識的數位化表達要體現網際網路的特徵,這類視頻課程沒有抓住網際網路的本質特點;第二類是C類網絡課程,這類課程與視頻課程有很大不同,以Udacity為例,這個平臺上實際並沒有太多視頻課程,在喬治亞理工學院和Udacity合作推出的第一個MOOC計算機碩士項目中,Udacity將大量編程的環境做成了模擬空間,學生需要依次完成一系列的任務方能通過課程;第三類是I+C類網絡課程,這類課程是未來的趨勢,既是知識的數位化表達,也體現師生互動關係,包含師生互動活動。
未來評價慕課平臺的指標,或許是在線教學活動
分析在線教育對高等教育未來發展,要有一個正確理解網際網路的視角。有一種說法是網際網路是對教育前所未有的一場革新,我自己的研究發現並不是這樣。上一次對教育帶來革命性變革的技術是500年前的印刷技術。今天各位老師身處的現代教育制度是印刷技術出現後幾百年間在全世界形成並推廣的,所以要認識網際網路對未來教育發展的影響,最好的策略是回顧過去的技術給教育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我們已經錄製了很多視頻課程,但是幾年後這些視頻課程很有可能被當成垃圾扔掉,因為大多數人沒有思考網際網路所帶來的知識表達形態與以往的不同。關於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在知識表達上的特性重新組織人類知識,我認為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是教學內容的視覺化和原創性。例如人口金字塔圖的GIF圖,它是中國2006年人口普查的動態表達,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這個圖,體會一下網際網路的內容表現方式與紙媒有什麼不同,從中找到未來網絡資源研發的方向。同時,只有原創的內容才能藉助網際網路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第二是在線教學活動。沒有互動的視頻課程是沒有人看的,在學生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生成性資源,很有價值。近兩年,在美國在線教育領域中,在線教學活動設計已經成為專門的研究領域,如下圖二是美國最常用的36種在線教學活動方式。目前,許多人仍將慕課平臺的關注點放在視頻課程是否漂亮上,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平臺能嵌入多少種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插件,能夠支持多少種學習任務和活動,將成為評價慕課平臺含金量和價值的最重要指標。
總結
個人認為在思考「網際網路+教育」時,ICT的模式還是非常實用的。
從IT的角度看,與紙媒介不同,網際網路時代知識表達方式和知識傳遞方式不同,但是要避免將這種不同局限在錄製視頻上。在CT的角度看,如何在課堂(教育最核心細胞)中以教學活動的形式,落實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於教學的交流和合作,這是值得在線教育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
(此文節選自全國教師網聯平臺建設專家組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郭文革在「第十五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上的發言,原標題《MPOC:大規模私有在線課程的設計與運營》編輯: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