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極簡史:曾影響阿童木之父,上世紀90年代開始衰落

2020-12-19 澎湃新聞

央視新聞客戶端6月1日消息,今天是六一兒童節,一個80後、90後集體懷舊的日子。

說到小時候,真正快樂的,除了和小夥伴們聚在一起玩耍,最值得懷念的就是每晚守在電視前享受短短二十分鐘的動畫片。哪怕現在可以隨時看到最新的動漫作品,也不能再現當時的那份美好。

本文圖片 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為一名80後,小編這幾天在辦公室跟90後小夥伴聊起童年看的動畫片時,遺憾地發現,國產動畫一定程度上缺席了90後的童年,而00後看的動畫中,則幾乎難覓有影響的國產經典動畫。

事實上,中國動畫在起起伏伏90年的發展歷程裡,有過極為璀璨的過往,日本動畫大師手塚治虫、宮崎駿都曾把中國動畫視若神明。六一兒童節,我們不如一起回顧中國動畫發展史,回憶那些經典國產動畫帶來的歡樂。

中國動畫的先驅:萬氏兄弟

了解中國動畫,必須先來認識一下中國動畫的開山鼻祖:萬氏兄弟。

1926年,身在上海的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要知道,如今聞名世界的米老鼠是誕生在1928年,可見中國動畫起步是非常早的。

萬籟鳴(中)、萬古蟾(右)、萬超塵(左)三兄弟分別是新中國動畫片、剪紙片、木偶片的奠基人。

喜愛美術的萬氏兄弟在第一次接觸到動畫片時,就確立了做動畫人的志向。然而當時他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卻是——動畫的製作。

或許現在,我們都知道動畫的製作原理是逐幀拍攝、一秒24格。但時間倒退90年,當時所有的動畫技術都掌握在歐美人手中,而且嚴密封鎖。在多次去信歐美動畫製作人尋求援助無果後,萬家老大萬籟鳴決心帶著兄弟攻克這個難題。

萬氏兄弟用自己僅七平方米的房子改造成繪製、洗印、放映的工作室,摸索了四年,經過數以百計實驗的失敗,掌握了動畫片的基本技術,製作出《大鬧畫室》。

《大鬧畫室》片長只有10分鐘,是默片,卻已經做到真人與動畫的結合。

《大鬧畫室》之後,萬氏兄弟幾年內又陸續製作了近20部動畫,這些動畫大多都是模仿美國動畫風格,並沒有引起太多注意。萬籟鳴意識到癥結:一味地模仿美國,而沒有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東西。他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要使中國動畫事業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必須在自己民族傳統的土壤裡生根。

抗日戰火中的動畫是宣傳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那段時期動畫的創作變得無比艱難,但萬氏兄弟沒有放棄對動畫的堅持,反而激發了鬥志,連續製作了《同胞速醒》《精忠報國》《民族痛史》《航空救國》等十幾部動畫片。

《同胞速醒》。

不過可惜的是,那個時代能看到動畫的人還是極少數,但這些具有深刻民族意義的動畫表明,中國早期動畫片從一開始就不僅是供人玩賞和娛樂的消遣品,而是和當時的時局緊密配合,走著與歐美動畫電影不同的道路。

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

1940年,美國卡通片《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反響火熱、票房驚人,這對萬氏兄弟觸動很大。萬氏兄弟決心要做一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高質量長片動畫。

功夫不負有心人。1941年,歷時1年半的時間,萬氏兄弟率領近百人,繪製出近2萬張畫稿,製作出了中國第一部長片大型動畫——《鐵扇公主》,放映1小時20分鐘,創下當時亞洲地區第一部長動畫片的紀錄。

這部傾盡心血的動畫長篇,取自名著《西遊記》,這使得在故事上更能獲得國人認同;其次,畫風沒有照搬美國動畫的單線平塗模式,而是採用了很多中國畫的繪畫方法,具有很濃的水墨意味,形成鮮明的民族文化和美術特色。

《鐵扇公主》上映後引起巨大轟動,還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觀者如堵。

在日本,有一個少年被這部電影震撼到刻骨銘心,就此迷上了動畫藝術,他就是「日本動漫之父」手塚治虫,《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的作者。1981年,手塚治虫來到上海,見到了他的偶像萬籟鳴,興奮不已,他激動地握住萬老的手說:「我是看了你的片子以後,才搞動畫的。」

手塚治虫與偶像萬籟鳴合作的孫悟空與阿童木。

可以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萬氏兄弟幾乎以四人之力撐起了整個國產動畫界,邁出了中國動畫的第一步。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動畫學派雛形漸成

新中國成立後,文藝界百花齊放,大批動畫創作者用獨特的想像力,用木偶、剪紙、水墨等多種表現形式,為中國的孩子們奉獻了大批經典作品。

《神筆馬良》

1955年洪汛濤先生創作的木偶片《神筆馬良》可謂創造了當時木偶片的巔峰輝煌,這部作品在國際競選上獲得了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意義非凡。馬良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每個孩子的心上。

《烏鴉為什麼是黑色的》

1955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了《烏鴉為什麼是黑色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彩色動畫片。這部動畫在畫面效果上幾乎是當時動畫片的巔峰,於次年獲得了第七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獎。

《驕傲的將軍》

擁有了彩色動畫片技術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1956年,又推出了一部更有代表性的彩色動畫——《驕傲的將軍》。

《驕傲的將軍》在表現形式上充分借鑑了京劇的藝術特色,充分吸取和利用了京劇的元素特徵,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色彩。

動畫人物一昂首,一投足,都透著京劇的味道,在臺詞上也大量地運用了「嗯嗯啊哈」這樣的京劇唱腔,頗有韻味。《驕傲的將軍》被稱為動畫片「中國學派」的創始之作。

1957年的4月,我們心中代表著「品質」二字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終於正式建廠。當時上美廠旗下一共三個大部門,分別為剪紙、木偶、動畫部,全國動畫的八成以上都來自上美廠。

《豬八戒吃西瓜》

1958年,上美廠製作了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再次為中國美術片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動畫進入鼎盛時期

進入上世紀60年代,中國動畫全面進入鼎盛階段,而開啟這一階段的作品,正是1960年上美廠製作完成的《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根據方慧珍與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改編,是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

《小蝌蚪找媽媽》全長15分鐘,整個故事的靈感取材於齊白石先生的名畫《蛙聲十裡出山泉》,論景論情都飽含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積澱。

《小蝌蚪找媽媽》推出後,在1961年-1981年間獲得了世界範圍內的多個獎項,「水墨動畫」這種如詩如畫的意蘊令世界動畫界讚嘆不已。

「孫悟空,我們終於見面了」

如果要挑出一部作品,代表中國動畫的最高成就,那無疑首推《大鬧天宮》(上集為1961年,下集為1964年)。

 《大鬧天宮》由國產動畫的開創者萬籟鳴與唐澄合作導演,參加創作的人員共有近三十人,被分為五個組,每組由一個原畫、助理和幾個動畫人員組成,成片後的動畫上下集總時長超過了100分鐘。

《大鬧天宮》從籌拍到完成足足耗費了4年的時間。然而對於萬籟鳴老先生而言,再多的苦和累都比不上看到孫大聖活躍在熒幕時的激動和快樂。

試映那天,64歲的萬老哭了,他一生的追求夙願得償:

「孫悟空,我們終於見面了!」

據不完全統計,《大鬧天宮》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先後參加了18個國際電影節展映,多次獲獎。

美聯社曾報導稱:「美國最感興趣的是《大鬧天宮》,因為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點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這位帶有濃濃中國味的齊天大聖給我們帶來的,也不僅僅是一部動畫電影本身的精彩,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幾代人的記憶,如此民族的、恢弘的、永恆經典的記憶……

同期優秀的動畫作品遠不止《大鬧天宮》《小蝌蚪》這兩部,還有膾炙人口的《小燕子》(1960)、第一部摺紙動畫《一棵大白菜》(1962)、街知巷聞的《沒頭腦和不高興》(1962)等等……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動畫涅槃重生

從1978年年底開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經歷了十年浩劫,國產動畫就像《哪吒鬧海》裡的蓮花童子,在驚濤駭浪之後,心中那團如火焰般的熱情終於噴薄而出!

整體來說,八十年代的國產動畫業仍是上美廠一家獨大,但其它國產動畫廠商發展也十分迅猛,湧現出了諸多水準極高的動畫片,成為很多70後、80後難忘的童年回憶。

1979年《哪吒鬧海》

《哪吒鬧海》刻畫了個性鮮明且具有反叛精神的小英雄哪吒。多少年後,哪吒長袖飄飄、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風雨中橫劍的一幕仍歷歷在目,不能忘懷……

1980年《雪孩子》

你當年坐在電影院裡為雪孩子哭過嗎?記憶中的動畫片好像很少有悲劇結尾的,也許童年的你也曾為他流過眼淚。

1980年《三個和尚》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影片幽默雋永,賦予了古老諺語以新的趣味。

1980年《阿凡提的故事》

經典木偶動畫系列,由流傳於新疆的民間故事改編,應該是當時很多小朋友對新疆和維吾爾族的第一印象了吧。可惜,現在很少有電視臺重播了。

1981年《九色鹿》

很多90後可能都沒有看過。這部《九色鹿》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改編,採用了古代佛教繪畫的風格,講述了九色鹿救了落難的捕蛇人,但捕蛇人忘恩負義,向國王告密出賣了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險,捕蛇人遭到了應有的報應。

1983年《天書奇譚》

中國動畫史上的一部神作,故事有點小複雜,畫風也挺另類的,片中狐狸的造型甚至給很多小朋友留下了童年陰影。但小編長大後重溫,覺得意猶未盡,感慨當年的動畫水平真心高。

《天書奇譚》根據《平妖傳》部分章節改編,講述天宮裡的袁公偷盜天書,後被三隻狐狸偷學。狐狸修煉天書法術後就去禍害百姓。天鵝蛋化為人形的蛋生,學習法術後和袁公一起消滅了狐妖,而袁公因洩露天機,被抓回了天庭……

《天書奇譚》中的很多角色形象來自於戲曲造型,生旦淨末醜俱全,如狐女的斜眼、兩片腮紅,是吸取了京劇旦角臉譜的造型的特點。

《天書奇譚》的整個場景,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傳統裝飾繪畫的特色,整個影片也充分運用了許多民族的東西,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這部片子CCTV6偶爾還會重播,經典永流傳。

1984年《黑貓警長》

永遠記得小時候它的結尾永遠是「請!看!下!一!集!砰砰砰砰砰!」可第五集的一句「下集再見」,已經讓我們等了30多年。

1986年《葫蘆娃》

8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電視機開始普及,第一批連續動畫作品誕生。《葫蘆兄弟》就是第一部系列剪紙動畫。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這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與《葫蘆兄弟》一起,伴隨著無數人走過了最美好的童年,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動畫片了。不過還是那個問題,現在似乎不太重播了。

1987年《邋遢大王》

與《葫蘆兄弟》的神話故事相比, 《邋遢大王》刻畫了一個更現代化也更科幻的故事:不愛乾淨又貪玩的「邋遢大王」男孩誤闖地下老鼠王國,在小白鼠的幫助下,與大黃狗、小花貓一同逃回到地面。

有趣的是許多小朋友在看完《邋遢大王》後都愛上了講衛生,今天看來這部動畫在醫衛教育領域還是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還有,主題歌也成為了經典。

1989年《舒克和貝塔》

「舒克舒克舒克舒克舒克開飛機的舒克,貝塔貝塔貝塔貝塔貝塔開坦克的貝塔」,張口就來啊!舒克與貝塔,鄭淵潔筆下最著名的童話形象之一。

80年代,國產動畫美不勝收,加上從國外引進的優秀動畫片,那個時代長大的小朋友真的太幸運了。

上世紀90年代:國產動畫開始衰弱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電視的普及度突飛猛進,幾乎家家都有了電視機。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添補播出空檔,大量優秀外國動畫廠商開始進入中國市場,《聖鬥士》《忍者神龜》《變形金剛》《灌籃高手》《足球小將》等等佔據了晚間少兒檔,這無疑壓縮了國產動畫的生存空間。

同時,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注入動畫行業,加上技術上的掉隊、人才的流失,直接導致中國動畫難以和產業化製作的國外動畫相抗衡,國產動畫加速衰弱。

儘管如此,九十年代的國產動畫界依然有不少佳作。比如1991年的《鏡花緣》、1991年的《魔方大廈》、1995年《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1998年的《海爾兄弟》和1999年動畫版《西遊記》等等。

1999年,動畫長片《寶蓮燈》上映,一度也成為社會熱門話題。這是我國動畫史上首次採用故事片導演來指導、電影演員配音的動畫電影。這部動畫製作歷時三年,算是精益求精。但現在看來,人們記憶更深的似乎是歌曲配樂:

李玟《想你的365天》、劉歡《天地在我心》、張信哲《愛就一個字》,三首金曲,有些搶了電影的風頭。

這一時期,木偶、剪紙、水墨等具有民族風格的動畫片都急劇減少;另一方面,中國動畫人開始對動畫的商業特質進行發掘,開始了產業化的運作,但精品和佳作乏善可陳。

新世紀:動畫電影成為焦點

進入21世紀,最先爆紅的是《藍貓淘氣三千問》,相關產品風靡大街小巷,「藍貓」品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依然沒有跳出「國產動畫=兒童動畫」的套路。

《我為歌狂》,中國第一部校園音樂題材的動畫片,一度和國外動漫人氣不相上下的國產動畫片,口碑很高,音樂原聲帶風靡一時,開闢了中國動畫片一個新的品類。

近十年,國產動畫話題最強的非《喜羊羊與灰太狼》莫屬。這部動畫的劇情和畫面都深受小觀眾的喜愛,甚至還出過幾部電影版動畫。另一個類似的成功品牌是《熊出沒》。但是在國人的意識裡,國產動畫就是扮演著低齡、幼稚的形象,在這個慣性認識下,中國的電視動畫,也並未有太大起色。

相比於電視動畫,動畫電影近幾年更有話題度和市場號召力,代表作有《魁拔》《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這些動畫投入大,畫風精美,製作精緻,但整體都存在一個問題:故事能力偏弱。在講故事的能力上,國內動畫電影導演並不擅長,成為亟待補缺的短板。

縱觀中國動畫發展史,不難發現,強調思想性,重視以健康的內容引導觀眾,是中國經典動畫片突出的優良傳統。堅持民族繪畫傳統,則是中國動畫片顯著的藝術特點。這些好的東西應該繼承,也應是努力的方向。

中國動畫,回頭看看,也許可以預知未來。

感謝奮鬥在動畫一線的製作人,感謝那些兢兢業業,不放棄振興國產動畫的人們。

「六一」快樂!

(原題為《暴露年齡的時間到了:中國動畫極簡史 你看過哪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他是中國動畫之父,制出亞洲第一部動畫,被阿童木作者奉為祖師
    中國利用光影變換的動態藝術,走馬燈和皮影戲等歷史悠久,動畫發明之初,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就開始思考動畫和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共融的中國化之路,中國也成為了亞洲動畫的發源地,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動畫作品,甚至啟發了眾多日本動畫製作者。說起中國動畫,那就不得不說這位大藝術家了。
  • 80年代最著名卡通人物鐵臂阿童木今年50歲 (圖)
    今年,是日本著名卡通形象阿童木誕生50周年,世界各地的阿童木迷們舉辦了各種活動為他祝壽。50歲高齡的阿童木影響了全世界幾代人,在中國觀眾心中,他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卡通形象之一,時至今日,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在想起阿童木的時候仍然激動萬分。
  • 這幾部80到90年代的經典動畫片,95後之後也很少人看過
    說到動畫片,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是集合了繪畫、漫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最早發源於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興盛於美國,中國動畫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而中國動畫片的特點是動畫始終致力於創作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道路,堅持民族繪畫傳統,在改革開放以後,世界動畫的大潮中也未放棄這一宗旨。動畫片中洋溢著活潑清新的氣息,給人以美的啟迪。同時又十分注重教化意義,在動畫片的創作中秉承「寓教於樂」,使動畫片不致流於膚淺的純娛樂搞笑。在影片類型上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動畫就是水墨動畫。
  • 上世紀80年代十首經典兒歌童謠 動畫片主題曲校園歌曲受歡迎
    上世紀80年代,堪稱兒歌的繁榮期,兒歌在注重情感、童稚的同時,融入趣味與知識性,80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視進入普通家庭,影視作品如外來動畫片主題曲、臺灣校園歌曲等成為孩子們追捧的兒歌。1、《小螺號》詞曲/付林小螺號,嘀嘀嘀吹,海鷗聽了展翅飛。小螺號,嘀嘀嘀吹,浪花聽了笑微微。
  • 從《鐵壁阿童木》到《高達》,高達之父一生都存在戰爭之中
    其實,富野由悠季是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映畫學科畢業,所有監督動漫也算是對口工作的,但是,一開始,高達之父出品的不是高達,而是另外一個機器人——阿童木。1964年,在富野由悠季加入蟲PRO之後,第一部擔任分鏡和腳本的動畫就是《鐵臂阿童木》。
  • 這些人,曾是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音樂的領導者
    這些人,曾是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音樂的領導者上世紀80-90年代紅遍韓國的歌手都有誰?一起老看看吧。趙容弼韓國的「國民歌手」趙容弼,樂隊出身,首次出道專輯是1979年專輯「窗外的女子」。趙容弼在1980年代曾紅極一時,1987年至1990年還四度於NHK紅白歌唱大賽出場。
  • 日本百年動畫簡史(上篇+下篇)
    然而《阿童木》卻是一部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背景的近未來題材動畫片,與當時以搞笑為主的外國動畫作品比起來,內容前衛且積極向上,被作為「新時代的物語」,帶領著TV動畫登上了歷史舞臺。《阿童木》播放期間,收視率高達40%,其相關的衍生商品也開始出現並賺取授權費。見證了阿童木強大的宣傳力,許多兒童食品、藥品廠家也借來阿童木為自家產品代言。
  • 不差錢的中國動畫電影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曾有過輝煌的「美術片時期」  被譽為「日本漫畫之父」、阿童木形象的創造者手塚治虫曾說,自己是在少年時看了萬氏兄弟的 《鐵扇公主》,才棄醫走上動漫創作之路。  中國動畫電影的起步並不晚。1941年,萬氏兄弟攝製完成《鐵扇公主》,這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那時距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的誕生僅過去四年。
  • 他是「鐵壁阿童木之父」,一生創作了450部漫畫,影響了日本一代動漫大師!
    1980年,中國引進了第一部國外動畫片,就是大家都喜歡的《鐵臂阿童木》。《鐵臂阿童木》1980年在中央電視臺一經播放,就引起了極大轟動。伸出拳頭喊「十萬馬力」、哼唱《阿童木之歌》是當時的孩子們流行的樂趣,也是現在幾代人溫馨的童年記憶。
  • 大哥大、桑塔納、Win98電腦——上世紀90年代的有錢人
    上世紀90年代的下海大潮,很多人從國企、事業單位甚至政府機關單位跳槽出來出來經商。那個時候剛剛改革開放,國企進行改制,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風一般發展開來,那個年頭能有一部西門子大哥大妥妥的土豪啊,就像圖中的打電話的女子。
  • 被遺忘在角落的動畫玩具,80、90年代懷舊美式玩具
    宇宙的巨人希曼上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玩具公司Mattel根據電影《Conan the Barbarian》設計了一套人形玩具,去除一些暴力元素,重新構思修改後,取名隨之製作的系列動畫《He-Man and the Masters of the Universe》取得很大的反響,講述宇宙中最強有力的人希曼和妹妹希瑞一起對抗邪惡勢力的故事。尤其是舉著力量之劍變身時,「賜予我力量吧,我是希曼、希瑞!」成為許多動畫爭相效仿的經典臺詞。
  • 史努比大戰阿童木
    侯寶林的相聲《關公戰秦瓊》幾乎成為了一種新的形容詞語態,相對於經歷收音機廣播佔據媒介主流的60年代,「關公戰秦瓊」曾經是當年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今日,史努比和阿童木,也試圖在文化上重演這種一代人的群體性文化之感。
  • 溫州記憶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處可見的保齡球館
    溫州記憶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處可見的保齡球館 2016/10/16 07:09 來源:溫州新聞客戶端 編輯:尤詩章 瀏覽:4721
  • 蟲的困境:「阿童木之父」竟然成了小眾
    「大眾」與「小眾」的困境 人們通常以為「80後」是最早受日本動畫片以及「動漫」影響的一代,但其實上世紀80年代初《鐵臂阿童木》就已經在上海電視臺播出了。最早的一批日產黑白電視機前,主要的觀眾都是「70後」。
  • 動畫探討:中日影視動畫美術風格,有人說中國動畫不如日本?
    中國影視動畫從一開始就是以其獨樹一幟的美術風格而見長,在動畫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製作機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美術」在中國影視動畫中的重要地位。1926年,中國萬氏兄弟攝製的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影視動畫的第一頁,之後的80餘年中國動畫猶如一葉漂泊的扁舟經歷了從雛形到成熟的過程,既有以「上美廠」為旗幟的「中國學派」的輝煌,也有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的迷茫。
  •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內地紅得發紫的十位男歌星,如今無人問津!
    90年代的娛樂圈屬於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無數知名音樂人在那個時代不斷湧出,搖滾、民謠,流行歌曲,各種歌曲類型都有一個領導人物我們就說說在那個年代紅得發紫的十位男歌星,如今卻無人問津光頭李進的《你在他鄉還好嗎》是一首中國大陸廣為傳唱的歌曲,他憑藉這首歌曲,成為了全國眾人皆知的歌曲
  • 80、90年代的動漫回憶:那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80、90年代的動漫回憶:那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時代發展的越來越好,新一代的智能一體化也逐漸的取代老一輩的老手藝。不光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八零九零年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在1980年末少數幸運兒能夠坐在電視機面前見證第一個日本動畫片進入中國。那就是鐵壁阿童木。那個時候的孩子們驚訝的在電視機面前看到第一個英雄動漫。當時我們的童年就是這樣開始有了色彩。
  • 中國動畫音樂的商業化出路在哪裡?
    相信許多人提及某一部動畫,在腦中第一反應就是這部作品的主題曲。從《鐵臂阿童木》那膾炙人口的《阿童木之歌》,到《航海王》那熱血滿滿的《We Are!》,再到《刀劍神域》最令人熟知的 OP《IGNITE》(又名「馬雲我賜你姨媽」),這些經典的音樂旋律,始終是一部動畫作品最具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內容。
  • 2019鳳凰網「美麗童行」拍品:《鐵臂阿童木——機器人大進軍》
    名稱: 《鐵臂阿童木——機器人大進軍》作者: 手塚治虫規格: 53X36cm 版畫介紹: (日文原名:鐵腕アトム,英文譯名:Astroboy或Tetsuwan Atom,又被翻譯成該作品講述了未來21世紀的少年機器人阿童木的故事。該作品先後多次被改編為動畫,其中1963版第一版電視動畫是日本第一部電視連續動畫,也是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國外動畫。1951年4月,《阿童木大使》開始連載,首次登場他還是作為配角,次年4月份,《鐵臂阿童木》在《少年》漫畫雜誌開始連載。《鐵臂阿童木》剛問世時,轟動了日本。這個聰明、勇敢、正義的小機器娃娃幾乎是人見人愛。